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40-14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BES)和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MSS-CS),对石家庄地区2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达到大锻炼量水平的分别仅为18.42%和7.41%;体育锻炼量和身体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心理症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正相关显著;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析,为进一步进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晔 《体育学刊》2008,15(5):61-63
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心理机能的测试并作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个人幸福感中的学业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运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体育锻炼情况问卷对13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体育锻炼情况得分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体育锻炼、自尊与其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而且体育锻炼比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郭文秀 《湖北体育科技》2023,(3):205-209+255
从锻炼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引入特质正念与身体自尊2个中介变量,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正念注意与觉知量表以及身体自尊量表对河北省6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探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体育锻炼能够直接正向影响特质正念、身体自尊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同时特质正念与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体育锻炼能够通过特质正念与身体自尊进一步作用于大学生活满意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特质正念水平,促进运动者身体自尊发展,最终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自我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和一般自尊量表对120名健美操专业大学生和120名非体育系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自我观念的影响。结果表明,健美操专业受试者在身体自我和整体自尊土均有所上升,而非体育系专业未发生显著变化;实验后2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健美操专业自我观念的各个维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体育锻炼量与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并检验了该研究假设的中介模型。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大学生抑郁水平负相关显著;体育锻炼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相关显著;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身体自尊水平负相关显著;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8.
何颖  季浏 《体育与科学》2003,24(4):58-60,66
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旨在研究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同时验证本研究假设的理论模型,实验结果显示:①4周的体育锻炼就能使大学生的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发生明显变化;②男、女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随时间变化进程有所不同;③对照组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自始至终无明显变化;④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SCC)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250名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和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水平不同,心理健康组学生的身体自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身体自我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身体吸引力因子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这一结果为身体自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男大学生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男女大学生差异不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锻炼者更有利于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整体自尊在体育锻炼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身体自尊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隐自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身体自尊是目前锻炼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把大学生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这两种测量结果作为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检测出某些人格特质的水平,借以分析和预测不同水平"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外显身体自尊"配对组合的方式及学生个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等,并且对其后继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六、七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身体自尊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初中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的身体自尊具有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具有显著作用;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四个维度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频率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量对身体自尊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自我与体育行为应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4名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发展及体育行为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男生身体自我发展要高于女生身体自我发展,身体自我中的优势指标与其相对应的体育行为应对呈正相关,说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原因,并从体育学、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活动在增进大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就如何发挥体育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阳光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阳光体育的内容取决于不同的运动对象。本研究通过对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的锻炼价值,从而为调动女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持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锻炼导向。  相似文献   

17.
技巧啦啦操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正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项目的推广.文章分析了技巧啦啦操运动规律及特点,寻找运动损伤的成因,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预防和减少该运动中的损伤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院校都开始注重校园体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规律和锻炼现状,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太原市部分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潘丽萍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98-100,111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关于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的概念。在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的模型。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态度、价值观、认知作用于行为意向,最后提升身心健康满意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