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黄芩苷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和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黄芩苷脂质体的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用逆相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溶出度第三法考察黄芩苷脂质体体外释放规律。结果:测得黄芩苷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54.4%,黄芩苷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黄芩苷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合适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芹菜素囊泡,并考察其体外理化性质和冻干工艺。方法采用Tween80和Myrij52为成囊材料,建立了乙醇注入法制备芹菜素囊泡的制备工艺;采用微柱离心法测定芹菜素囊泡的包封率,并考察不同处方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经正交设计得到最优处方;对囊泡的粒径、外观、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分别以外观、粒径和渗漏率为指标对冻干工艺进行初步考察。结果乙醇注入法获得囊泡包封率为(69.48±2.5)%,平均粒径为(148±5.03)nm,透射电镜下观察显示呈类球形,4℃下密封保存3个月包封率为(54.25±3.7)%、渗漏率为21.9%,在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药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以葡萄糖和甘露醇(质量比1∶1)为冻干保护剂,预冻时间为3 h,干燥时间为30 h。结论该制剂制备方法简单,制备的囊泡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冻干制剂外观饱满,粒径和包封率变化较小,可以明显提高囊泡的体外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微囊的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普罗布考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微囊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对其形态、体外释药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当囊心与囊材比为1:3、搅拌速率为200r/min、成囊温度为60℃时,制得的普罗布考微囊囊形圆整光滑,囊壁清晰,粒径均匀,平均包封率可高达74.57%,载药量平均为17.93%,囊径为35~95μm,24h累积释药量93.61%.结论:制备的普罗布考微囊工艺简单、可靠,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及稳定性.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乙醚注入法和薄膜超声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和平均粒径;用离心加速实验考察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5批黄芩苷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360±42)nm,包封率为(56.0±5.3)%.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逆相蒸发法可用于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及稳定性的黄芩苷脂质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氨苯砜脂质体,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氨苯砜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确定合适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备的脂质体进行质量考察及体外释放考察。结果: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体方便简单,包封率较高。与混悬液相比,其体外释放有明显缓释特征。结论:薄膜-超声法适于制备氨苯砜脂质体,所得制剂体外释放有明显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6.
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了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其表面偶联半乳糖苷,使之成为半乳糖化白蛋白纳米粒.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初步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电镜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呈类球型,平均粒径为316.3 nm,纳米粒载药量为3.12%,包封率达91.82%,48 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55.71%.结论:本方法制备阿霉素纳米粒工艺简单且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顺铂Plu-Chol泡囊表面结合有不同蛋白时,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用自制Plu-Chol、BSA-Plu或OVA-Plu,制备表面载有蛋白的顺铂Plu-Chol泡囊,并比较泡囊的粒径、包封率、体外释药特性和初步稳定性.结果 当与BSA与Plu为1;50,BSA-Plu与Plu为1;1时,泡囊包封率最好,为75.70%±1.21%,平均粒径738 nm,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 distribution模型,t1/2=10 h.结论 表面蛋白的存在对泡囊的形态和粒径影响不大,不同的蛋白质对泡囊的包封牢、体外释放和稳定性有不同影响,蛋白浓度对泡囊包封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岩白菜素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岩白菜素微囊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明胶为囊材,单凝聚法制备岩白菜素微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体外溶出率进行研究。结果明胶制备岩白菜素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明胶质量分数为6%,囊心囊材质量比为1∶2,搅拌速度为750r·min^-1。此最佳工艺制备的岩白菜素微囊包封率为75.90%,载药量为23.09%,体外溶出度测定30min为28.6%,12h累计释放达到90%以上。结论以最佳工艺条件制备岩白菜素微囊工艺稳定,包封率高,同时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制备黄芩苷脂质体并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为黄芩苷脂质体治疗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用逆相蒸发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 ,测定其粒径及包封率 ,观察静脉注射黄芩苷脂质体及黄芩苷水溶液后 ,不同时间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 5批黄芩苷脂质体平均粒径为 (36 0± 4 2 )nm ,平均包封率为 (5 6 .0± 5 .3) %。黄芩苷脂质体主要分布于肝、脾 ,以肝脏中分布最多 ,而在血中清除加快。结论逆相蒸发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条件易控制 ,重复性好 ,可获得较高包封率和符合肝靶向要求的脂质体 ;黄芩苷脂质体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 ,可延缓黄芩苷在体内的代谢为乙肝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溶剂扩散法制备脂质纳米粒,高速离心法分离纳米粒和游离药物,HPLC法测定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结果测得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60.73%,其体外释放规律符合H iguch i动力学方程。结论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有较高的包封率,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2种方法制备尼莫地平脂质体,并考察其包封率与体外透皮性。方法:用薄膜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莫地平脂质体,考察2种方法所制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及包封率;采用Franz扩散装置对脂质体进行体外透皮试验,并与尼莫地平溶液比较。结果:薄膜法和乙醇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分别为(768.7±190.6)、(1 742±270)nm,平均包封率均高达97%以上。与尼莫地平溶液比较,脂质体中药物透皮缓慢,其中以薄膜法制备的脂质体在48h以后其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显著更高。结论:2种制备方法中以薄膜法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乌苯美司-壳聚糖纳米粒(Uben-CS-NP),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Uben-CS-NP,并研究其形态、粒径、电势、pH值、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Uben-CS-NP的制备方法可行,其形态圆整规则,粒径为300600 nm,平均粒径为442 nm,zeta电势为+37.8 mV,pH值为6.0,包封率为69.1%,载药量为31.4%;体外释药:在1 h内突释,累积释药量达28.77%,之后缓慢释放,第12、24 h时累积释药量分别为42.56%、50.93%。结论 Uben-CS-NP的质量可控,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缓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头孢匹胺钠脂质体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头孢匹胺钠脂质体,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药脂比(A)、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B)、有机相(乙醚)与水相体积比(C)、超声时间(D)为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按Lq(3‘)正交试验设计表优化最佳处方和工艺,并进行处方验证;考察脂质体的形态,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栽药量和72h体外累积释放度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的A为1:6、B为5:1、C为4:1、D为5min,验证试验证明处方合理;所得的脂质体为封闭的多层囊状或圆球体,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7.146±O.29)gm,Zeta电位为一11.75mV,包封率为(82.10±4.21)%,载药量为(愠42±O.67)%;72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76.84%,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bull模型(r=0.9910)。结论: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的头孢匹胺钠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氟氯西林钠微囊并研究其特性。方法利用高压静电法制备氟氯西林钠微囊,对制成微囊的形态、包封率、载药量以及体外溶出度进行观察检测。结果所制氟氯西林钠微囊球形度圆整,表面有凹陷少许,平均粒径220μm载药量58.57%,包封率达96.97%,8h时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达80%以上。结论微囊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控方法简单,粒径分布及溶出符合氟氯西林钠的用药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利培酮长效注射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蕾 《中国药师》2009,12(12):1713-1715
目的:制备利培酮长效注射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使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利培酮微球,观察微球的形态及粒径,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利培酮微球表面圆整,粒径集中在40~80μm之间。微球的包封率较高,达到80%以上,以低分子量PLGA(50:50)制备的微球,体外突释很高达到40%以上;以高分子量PLGA(75:25)制备的微球,在高载药量时突释较小,可持续释放达3周以上。结论:以高分子量PLGA制备的高载药量的利培酮微球,体外突释较小可缓释达3周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研究;采用透析法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制备的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包封率较高,达到75·4%;通过正交设计确定最佳处方为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2:1,硫酸铵溶液浓度为0·20mol·mL-1,孵育温度为50℃,药脂比为1:10;脂质体中药物1h释放8·09%,9h释放64·2%。结论:制备的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和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  成蓓 《中国药师》2010,13(3):326-329
目的:制备大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乳化一溶剂挥发法制得大黄素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粒径、形态、表面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质等进行研究。采用全体液平衡反向透析法研究体外释药性质。结果:所制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形态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53nm,电位为一25.4mV,包封率为(56.31±2.06)%。药物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线性方程。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作为大黄素新型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8.
王娟  栾立标 《抗感染药学》2012,9(3):186-189
目的:制备鬼臼毒素(PPT)MPEG修饰脂质体(PPT-MPL),以及考察PPT-MPL体外释放行为。方法:合成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MPEG-PE),并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优化脂质体处方和工艺,采用改进的超滤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及透析法研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优化后的PPT-MPL平均粒径为(106.20±4.10)nm,包封率为(83.30±2.50)%;加入血浆后PPT-MPL体外释放速率比普通脂质体慢(P<0.05)。结论:该法制备PPT-MPEG修饰脂质体,具有粒径小、包封率高以及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苦参碱隐形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方法,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苦参碱隐形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G-100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用《中国药典》中溶出度第二法测定其体外释放度。结果:制得脂质体的包封率为52.40%;苦参碱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05~0.200m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36%(RSD=0.95%);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脂质体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盐酸克林霉素微囊的体外释药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盐酸克林霉素微囊,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备微囊.用浆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药物释放速率随微囊粒径减小而增加;囊材粘度增加,药物释放速率降低;附加剂滑石粉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较复杂,随着滑石粉比例增加.药物释放速率增加.但至一定比例后.速率降低。与市售胶囊相比.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 液中干燥法制备的盐酸克林霉素微囊有显著的缓释作用.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