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采取加强入炉原燃料质量的管理,维护好合理的操作炉型,加强铜冷却壁渣皮的控制,降低炉体热负荷、脱湿鼓风等措施,韶钢8号高炉从2012年12月开始保持低燃料比冶炼水平,2013年5、6月燃料比分别下降到489 kg/t、488 kg/t,达到全国同类型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环保限产及原燃料质量下降,造成首钢股份1号高炉渣比最高上升32 kg/t,导致炉内量压关系趋紧,高炉抵抗波动能力下降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筛分、上下部合理调剂、稳定炉渣性能、加强炉外组织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高炉在大渣比状态下的稳定顺行。与2017年10月相比,11-12月1号高炉的风量从4606m~3/min增加到4625 m~3/min,透气性指数从2790提高到2825,风量风压关系好转;利用系数增加0.03,焦比降低8 kg/t,燃料比降低5 kg/t,确保了大渣比条件下高炉的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3.
张正东  严琳波  尹腾  帅照 《炼铁》2019,38(3):7-10
武钢1号高炉投产近18年,存在炉体冷却壁破损多、炉缸监控难度大、原燃料条件复杂多变和设备系统老化等问题,在确保高炉安全生产的同时,通过采取改进设计、强化管理、精细操作、优化布料制度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2018年平均利用系数2.198,燃料比491.9kg/t,煤气利用率49.87%,炉缸水温差控制在0.35℃,炉缸状况安全可控,实现了炉役末期的安全低耗运行。  相似文献   

4.
受原燃料质量的影响,高炉入炉料综合品位降低,渣比升高。为保证高炉顺行,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完善操作制度、合理控制高炉参数以及加强出铁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高渣比(405~415kg/t)条件下的强化冶炼,平均日产量达5039.67t,入炉焦比为352kg/t,燃料比516kg/t。  相似文献   

5.
《炼铁》2017,(4)
对邯钢7号高炉炉役后期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7号高炉以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控制合理的操作炉型、监控炉缸活跃程度、保持铁口稳定等为核心的生产基础管理体系,以定期监控水质、增加炉缸热电偶数量、监控炉缸炭砖残厚、完善炉缸炭砖监控标准等为重点的冷却系统监控体系,并总结了成功处理炉缸侧壁温度升高的经验。目前7号高炉炉底炉缸温度基本稳定,2016年日产量5150t/d,焦比330kg/t,燃料比517kg/t。  相似文献   

6.
韶钢3号高炉第四代炉龄于2011年3月30大修投产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高炉富氧喷煤操作技术,在外部原燃料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炉内操作技术,优化高炉操作制度,根据冶炼强度合理调节富氧喷煤,加强喷煤系统管理和炉外出铁管理,杜绝工艺事故,实现全年平均喷煤比151kg/t,创造了韶钢喷煤比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生产成本,莱钢炼铁厂6#1000m3高炉采取了钛球护炉、风口加衬套、加强原燃料管理及铁口维护、监控造渣过程、适时调整送风制度、合理控制煤比和提高煤气利用率等措施,保证了高炉的安全生产和长期稳定顺行,煤比达到187.87kg/t,平均燃料比为507.3kg/t。  相似文献   

8.
对莱钢3#1080m3高炉大渣量条件下降低燃料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原燃料管理及炉前生产组织管理等,炉内加强关键参数控制,提高操作水平,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料比降至约510kg/t左右,焦比下降到320kg/t,3#高炉实现了大渣量条件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9.
对宁钢1号高炉操作的改进及效果进行了总结。结合1号高炉设计炉型变化的特点,通过采取抓好原燃料的差异化管理、稳定上部煤气流的合理分布、优化下部送风制度、做好炉温的精细化趋势管理、强化炉前出铁作业,以及加强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等措施,逐步解决了1号高炉压差高、热负荷时有大幅波动等影响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的问题,操作炉型趋于稳定,取得了长时间高效低耗的生产业绩。2020年10月利用系数达到2.747t/(m3·d),2021年7月燃料比降低至498 kg/t。  相似文献   

10.
对莱钢3#1080 m3高炉大渣量条件下降低燃料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原燃料管理及炉前生产组织管理等,炉内加强关键参数控制,提高操作水平,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料比降至约510 kg/t左右,焦比下降到320 kg/t,3#高炉实现了大渣量条件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11.
对武钢7号高炉自开炉以来指标不断创新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武钢7号高炉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合理布料矩阵及大批重、高富氧以及严格的炉前管理等措施,各项指标不断创出新高,2007年6月高炉平均利用系数达到2.938,焦比达到290.4kg/t,煤比181.2kg/t,燃料比502.0kg/t.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采取改善原燃料质量、适时调整煤气流分布、提高压差和高富氧大喷吹等一系列操作技术措施,并实施低硅冶炼,邯钢7^#高炉在存在采用料车上料、热风炉建造技术差、只能喷吹无烟煤等设计缺陷的限制下,平均日产达到5100t以上,利用系数达到2.55t/(m^3.d),煤比160kg/t,焦比320kg/t,燃料526kg/t。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安钢7#高炉喷煤节焦的生产实践情况。通过优化喷煤工艺、改善原燃料质量、优化高炉操作、加强炉外管理等措施,取得了煤比180kg/t、综合焦比500kg/t的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湘钢1号高炉为了降低焦比,采取提高熟料比、降低入炉原燃料含粉率、加强原燃料的日常筛分管理等措施;利用焦丁回收系统对小块焦进行回收入炉,采取大料批结合往复式多环布料,使煤气利用大幅度提高;采取高顶压、高压差、大风量、缩小风口直径、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冶炼;通过提高风温和改善喷吹条件提高煤比,以及强化操作管理维持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使焦比从1999年的490kg/t降至 2000年的440kg/t、2001年的403kg/t.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济钢高炉的实际生产数据绘制了里斯特操作线图,应用该图计算出1^#1750m^3高炉仍有降低焦比40.61kg/t的潜力。同时,计算表明,生铁含硅改变0.1%影响焦比4.33kg/t,热风风温提高100℃可降低焦比21.24kg/t,高炉煤气中CO2变化1%影响焦比8.52kg/t。为此提出了优化布料方式、提高风温等操作措施,以实现高炉燃耗指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李志钢 《炼铁》2001,20(2):16-18
1999年以来,包钢3号高炉以精料为基础,通过加强高炉操作和基础管理工作,使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得到逐步改善。2000年11月,3号高炉的利用系数为1.915,焦比为413.6kg/t,煤比为141.53kg/t。  相似文献   

17.
马钢4号3 200 m3高炉开炉以后为了快速降低生铁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入炉料管理,保持适宜的炉腹煤气量指数,采取综合鼓风技术,采用中心加焦结合大矿批大角差技术、高顶压操作,控制适宜的热制度及造渣制度,加强炉型管理以及出渣铁管理等措施,使开炉后的高炉冶炼水平不断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高炉燃料比降至495 kg/t以下,利用系数保持在2.4 t/(m3·d)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控制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强化日常操作管理以及使用高风温、高顶压、低富氧,降低生铁含硅偏差,改善炉渣性能等一系列措施,济钢3^#1750m^3高炉在保持平均利用系数2.5t/(m^3·d)的同时,综合焦比、吨铁返粉等指标不断降低,实现了高产低耗冶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