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食管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食管狭窄的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至2009年间,共对219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其中9例出现食管狭窄,对这9例患者(狭窄组)的病变性质、范围、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其它术后无狭窄患者(对照组,n=202,有8例术后病理证实有黏膜下层浸润,转外科手术,未纳入比较)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位置、病变长度及术后病理方面无显著差别,但狭窄组创面范围>3/4食管周径的比例(8/9,88.9%)明显高于对照组(9/202,4.5%,P<0.01).结论 对内镜治疗后范围超过食管周径3/4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狭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15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手术及食管狭窄发生情况等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5例患者中23例(14.8%)出现食管狭窄,多因素分析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病史显著相关。结论 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EMR/ESD病史是ESD术后食管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次数分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扩张≥6次)和非顽固性狭窄组(117例,扩张0~5次)。单因素分析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 与非顽固性狭窄组比较,顽固性狭窄组在病变纵径、人工溃疡(ESD术后创面)纵径以及病变位置、病变环周范围和固有肌层损伤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人工溃疡纵径这一因素后(因人工溃疡纵径与病变纵径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5 cm(P=0.003,OR=3.531,95%CI:1.547~8.060)、病变位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1,OR=36.720,95%CI:4.233~318.551)、颈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3,OR=24.959,95%CI:2.927~212.795)、全周病变(P<0.001,OR=10.082,95%CI:4.196~24.226)和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P<0.001,OR=7.128,95%CI:2.748~18.486)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ESD术后易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结论 对于大范围(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纵径>5 cm,病变位于胸上段、颈段,全周病变,以及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均是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尝试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1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术后狭窄者89例(狭窄组)、未发生术后狭窄者332例(非狭窄组)。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应用Bootstrap完成内部验证以避免模型过拟合。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标本中位长径、标本中位短径、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固有肌层损伤与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与<1/2环周比较:P<0.01,OR=48.453,95%CI:11.288~207.983)、固有肌层损伤(P<0.01,OR=4.671,95%CI:2.283~9.557)和纵向长径≥50 mm(与<50 mm比较:P=0.008,OR=2.741,95%CI:1.299~5.785)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以上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原始模型的C-index为0.934(95%CI:0.909~0.959),经过100次Bootstrap内部抽样验证后C-index为0.931,该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察概率吻合度较好。结论 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发生固有肌层损伤和病灶纵向长径≥50 mm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以上3个指标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对术后食管狭窄高风险患者建立提前干预的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4年1月~2021年5月因食管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311例,按照术后是否需要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将其分为无痛组(250例)和疼痛组(6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操作者、基础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病理资料(病变位置、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环周大小、病变面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发热等)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患者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变位置、病变面积、环周大小均是ESD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变位置位于胸下段均是ESD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越大、病变位置位于胸下段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更易发生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随访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发生食管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接受ESD治疗的654例患者中79例(12.1%)出现术后食管狭窄,从接受ESD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27(17,43)d。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Ⅱa型病变狭窄发生率是Ⅱc型病变的6.601倍(95%CI:1.518~28.709,P=0.012),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17.408倍(95%CI:8.009~37.839,P<0.001)和52.439倍(95%CI:23.905~115.029,P<0.001)。79例狭窄患者中27例为严重狭窄,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严重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7.775倍(95%CI:1.977~30.577,P=0.003)和70.062倍(95%CI:19.879~246.926,P<0.001)。结论 早期食管癌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患者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4月,因早期食管癌就诊于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且病变范围超过食管3/4环周的51例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患者均行RFA治疗,按术后是否发热分成发热组(n=15)和未发热组(n=36),主要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病变长度、病变范围、消融能量和消融次数用于单因素分析,其中P<0.1的变量再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t=-3.89,P<0.001)、病变范围(χ2=11.52,P=0.001)和消融能量(P=0.001)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显示,病变长度与病变环周长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71,P<0.001),而病变范围由病变环周长度决定,因此最终将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这两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长度每增加1 cm,患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前者的1.21倍(95%CI:1.01~1.43,P=0.037);术中使用12 J消融能量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使用10 J消融能量者的0.43倍(95%CI:0.22~0.85,P=0.015)。结论 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是导致食管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节段早期食管癌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术中使用低消融能量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10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分析病变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果]58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整块切除,手术时间30~90min,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44.83%(26/5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50min、病变环周比≥3/4及创伤面积≥8cm^2是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发热症状与食管狭窄的发生无关。[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治疗安全有效,有整块切除率高、术中出血量少、穿孔率低等优势,但术后易出现食管狭窄并发症,需操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把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口服醋酸泼尼松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预防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病变周径≥3/4周的56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醋酸泼尼松预防狭窄分为醋酸泼尼松组(n=26)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如出现吞咽困难则予内镜下扩张治疗,比较2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扩张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病变形态、术后病理以及浸润深度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醋酸泼尼松组食管全周型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3.85%(14/26)比23.33%(7/30),χ2=5.53,P=0.02]。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相比,狭窄发生率下降[30.77%(8/26)比60.00%(18/30),χ2=4.78,P=0.03],解决狭窄所需的扩张次数减少[(3.85±2.57)次比(9.83±5.82)次,t=7.22,P=0.00]。2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醋酸泼尼松组患者使用激素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 结论 口服醋酸泼尼松预防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面积食管早期癌(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3/4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5月—2016年4月,63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ER治疗的大面积食管早期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32例)和无狭窄组(31例),2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以及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认为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固有肌层损伤与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P<0.05)。以上3个指标,连同是否采取狭窄预防措施、病理类型、是否整块切除共计6个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与3/4~<7/8周者比较:P=0.028,OR=0.317,95%CI:0.114~0.884)和未采取狭窄预防措施(P=0.002,OR=0.153,95%CI:0.046~0.512)是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是导致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对于大面积食管早期癌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狭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ER术后食管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布地奈德凝胶(budesonide viscous suspension,BVS)预防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大面积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ESD,术后黏膜缺损超过1/2周的62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接受BVS治疗,分为接受BVS治疗组(BVS组,24例)和未给予BVS组(对照组,38例)。对比两组狭窄发生率、术后探条扩张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后食管狭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VS组术后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4/24)比47.3%(18/38),P=0.005],BVS组术后探条扩张次数少于对照组(1.50±0.58比2.70±1.09,P=0.039)。BVS组未发生与BVS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如穿孔和大量出血。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环周≥3/4(OR=37.970, 95%CI:6.338~227.482)及术后未予BVS处理(OR=20.962,95%CI:3.374~130.243)是导致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吞服BVS可减少食管ESD术后的大面积狭窄发生率及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病变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3月-2014年7月因食管黏膜病变接受ESD治疗的145例患者的相关情况。首先,对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和临床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其次,对以下各项变量做出统计分析:患者相关因素(年龄、性别、主诉症状、伴发疾病情况);病变相关因素(病变大小、部位、形态、深度和病理类型);操作相关因素(手术时间、使用刀型、黏膜下注射药品、病变切除情况)。结果发生迟发性穿孔7例(穿孔组),对应病变8处。与未发生穿孔的138例(非穿孔组,143处病变)相比,病变的纵向长度、环周直径、环周范围及手术时间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高度相关。病变的环周范围(3/4)是迟发性穿孔发生的预测因素。所有穿孔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康复。结论病变范围越大越易导致食管ESD术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对于发生术后穿孔的患者,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病变,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浅食管癌的治疗,但当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极易并发顽固性食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评价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后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2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9例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前期27例仅行ESD治疗,设为对照组,后期22例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设为治疗组.两组均系统内镜随访,并发食管狭窄时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疗,直至成功解除梗阻.统计比较两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所需的EBD次数.结果治疗组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2.7%(5/22),明显低于对照组74.1%(20/27)(P=0.001);狭窄发生后所需EBD次数,治疗组平均为4.4±2.1次(范围2-7次),亦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8.7±4.2次(范围1-17次)(P=0.037).无局部注射相关的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EBD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激光治疗颈段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15例患者经胃镜检查, 病理细胞学证实为食管恶性肿瘤, 颈段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 癌肿上段距门齿16-20 cm; 隆起型病变采用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切清除, 管状浸润性狭窄病变或不能圈套病变联合激光治疗, 并观察治疗前后食管直径大小、狭窄程度改善.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 术后12 h顺利进食, 无1例发生食管大出血、穿孔并发症, 治疗术前狭窄管腔直径约4±2 mm, 术后约13.5±2mm, 1 mo后完全有效11例, 显著效应3例, 有效应1例, 无效应0例, 有效率100%.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激光治疗食管上段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 是目前治疗食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8例行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28例共32处病变均经一次操作切除,操作时间18~60 min,平均28.3 min,切除标本直径6~ 20 mm,平均12 mm,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术后病理证实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癌1例,其余25例均为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无一例食管穿孔,术后未出现迟发性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术中出血23例,其中搏动性出血3例,均以钛夹1枚止血成功,其余20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另有5例术后感胸痛,均自行缓解.1例黏膜下癌追加手术治疗,未见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其余27例内镜随访2~12个月,发生食管狭窄2例,给予探条扩张或食管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均明显缓解,随访期内无一例病灶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MBM作为一项相对简单的内镜技术,用于早期食管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和足够的随访时间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1999年10月2003年1月内镜下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对13例早期食管癌及114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进行治疗,氩离子血浆凝固术功率设定为28 W,氩气流量0.4 L/min。术后1个月、4个月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及治疗。结果 (1)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的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次和2.2次。(2)本组127例合并症发生率为5.5%,其中早期癌与癌前病变合并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0.7%和2.60%,合并症主要表现为出血、黏膜下血肿及发热等,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本组无穿孔及狭窄发生。(3)4-12个月内镜复查并经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复发,再次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2例治愈,1例病变未控改为手术治疗。癌前病变无复发。(4)本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3个月,所有患者目前均无明显不适。结论 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71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进行食管黏膜切除。结果 71例患者共切除88块病变,每块切除病变黏膜下平均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8 ml,切除标本大小为(21.8±1.0)mm×(18.2±1.0)mm。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术后4例发生狭窄,其中3例是由于切除直径超出食管全周3/4,术后1个月应用水囊扩张,狭窄均缓解。未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黏膜切除方法,如果操作得当,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并且进行ESD术治疗的212例患者,根据术后创面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例)和对照组(n=106例),其中观察组在ESD术后对创面均匀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照组术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统计两组患者ESD术后的食管狭窄发生率,以及因食管狭窄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支架置入次数。结果 21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手术治疗,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观察组有21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术后所需探条扩张次数平均为(8.28±2.19)次,对照组为(9.05±3.58)次,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观察组患者术后无需再行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由于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需要进行支架置入治疗,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癌及术后复发,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如大出血、胸膜炎等)发生。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术后,给予创面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且不会升高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