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性类肢端肥大症(Acromegaloidism)罕见,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现将我院所见一个家系中的5例报道如下:临床和家系调查资料例1:先证者(图1)周××,男,71 岁,病案号352858,系谱号Ⅱ_4。患者称于5岁左右,在一次严重的“皮肤多发性脓肿”后,颜面、手、足逐渐增宽增大,至成年时更为显著,但以后未再继续增大。无头痛、腰背痛、性功能和视力障碍;无多饮、多尿、多食等糖尿病征群。近6~7年患高血压;2个月来右耳听力下降。婚后生育子女4人,除幼子外,余3人均有类似肢端肥大症的面部和手足表现(见系谱图)。患者父母及其本人均非近亲婚配。无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年来国外有散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家系的报道,但国内相关报道少见。本文报道3例AVNRT患者及其家系,为AVNRT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4年6月-2018年7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3例AVNRT家系的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临床诊断根据心腔内电生理或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3例AVNRT家系的先证者中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为32~7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家系-1中,存在3例AVNRT患者和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家系-2中,存在3例AVNRT患者;家系-3中,存在3例AVNRT患者和2例可疑患者。结论:AVNRT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 10 6例高血压伴脑卒中并发症的高血压家系进行遗传分析 ,其结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对经头颅CT和 (或 )MRA确诊的 10 6例脑卒中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家系调查 :(1)家系分析 :绘制家系图 ,按孟德尔定律行家系分析。 (2 )婚配类型分析 :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者为A组 ,一方有高血压病者为B组 ,父母均无高血压病为C组 ,分别分析其子女高血压病发病率。2 结果 :10 6例高血压脑卒中 ,96例父母有高血压病 ,有明显的垂直传递现象 ,其亲属患病率为 32 5 4%。A、B组子女高血压病发病率均高于C组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子女发病年龄有提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 (BMPR2 )基因突变是否能导致中国汉族人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  方法 :对一个独立的家族性PPH家系和 1 0例散发患者及 1 0 0例正常人进行BMPR2基因突变扫描 ,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 (DNA)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BMPR2基因 1~ 1 3号外显子 ,自动测序仪检测突变。  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BMPR2基因第 4 91密码子位置发生C→T转换 ,使精氨酸 (R)变为色氨酸 (W)。家系中另两例患者也携带此突变 ,而其他家系成员和散发病例以及正常人均未发现BMPR2基因 1~ 1 3号外显子的异常改变。  结论 :BMPR2基因R4 91W错义突变能导致家族性PPH ,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个高度怀疑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2型(MODY2),即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所致MODY家系寻找基因突变位点,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意外发现血糖升高、无酮症倾向、有糖尿病家族史的10岁女孩采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GCK基因突变,对其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家系成员相关临床资料并取得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家系成员进行筛查。结果该家系的5名成员检测到GCK基因(NM_000162)第5号外显子c.485GA(p.Gly162Asp)杂合错义突变,其中有4例为糖尿病患者,1例为IGR,该突变与糖尿病和IGR共分离,在白种人群中已有报道,在中国人群中为首次发现。结论 GCK基因突变c.485GA是该MODY2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报道1个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起病的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家系。家系中3例患者均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起病,经基因检测发现位于X染色体的ABCD1基因(转录版本Exon编号:NM_000033.3 exon6)存在c.1552C>T chrX-153005609(p.R518W)变异,该突变为致病突变。该家系报道的突变位点为国内第3次报道,为深入认识X-ALD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19例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家系调查和总结,探讨家族性FSGS特点. 方法:前瞻性对2006-01至2007-12入住我科并经肾活检确诊的非继发性FSGS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对其中有家族史的FSGS患者进行家系成员筛查,同时行IV型胶原和α半乳糖酐酶活性检查排除Alport综合征和Fabry病,比较家族性FSGS和散发性FSGS患者临床特点. 结果: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非继发性FSGS共213例,其中家族性FSGS共19例,占非继发性FSGS总病例的8.9%.19例家族性FSGS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和散发性FSGS性别相比(男∶女=100∶94)无显著差异(P>0.05);家族性FSGS患者平均24h尿蛋白水平(1.6±1.6)g,与散发性FSGS患者(1.8±1.7)g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家族性FSGS先证者中血肌酐(167.5±166.6) μmol/L,与散发性FSGS (198.4±190.6) μmol/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19个家系中有5个家系各有2例患者经肾活检确诊为FSGS,7个家系为1例肾活检证实FSGS伴1例或1例以上ESRF,7个家系为1例肾活检证实FSGS伴有1例或1例以上亲属蛋白尿,或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 结论:家族性FSGS发生率较高,达非继发性FSGS总数的8.9%,临床表现方面家族性和散发性FSGS相比无明显差异,较易漏误诊,通过家系调查可以明显提高家族性FSGS诊断率.重视家族性FSGS的筛查,也将有助于遗传性肾脏疾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家系相关致病基因Dystrophin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一个DMD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此家系成员进行Dystrophin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140例家系外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PELP).结果 在DMD家系中先证者(DMD患者1例)发现了一个纯合变异基因,即Dystrophin基因59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错义变异(G9017A),导致代表精氨酸的2937位密码子转变为为谷氨酰胺(R2937Q).在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此位点的变异.结论 在一个中国DMD家系先证者的Dystrophin基因上发现了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成都地区汉族人群糖尿病家系进行调查 ,以了解糖尿病家系的发病特点和遗传方式 ,评估家系成员的糖耐量状况 ,并初步探讨干预措施对控制糖尿病发生的意义。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1)糖尿病家系 6 5个 ,家系成员 5 2 7人。先证者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住院病人。其中 2型糖尿病家系 5 9个 ,1型糖尿病家系 2个及两型糖尿病并存家系 4个。 (2 )同期纳入无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的非亲缘关系体检个体 181例作为对照。2 .方法 :以先证者为核心 ,回顾性询问家系中 3~ 4代成员糖尿病 (DM )、糖耐量低减 (IGT)的患病情况、治疗…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糖尿病在临床上十分少见,截止2005年国内报道的线粒体基因nt3243A→G突变糖尿病家系33个,患者共104例[1].以下对我们新发现的1例线粒体糖尿病家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胰腺炎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胰蛋白酶原基因(cationic tryp- sinogen,PRSS1)在遗传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HP)患者中突变的性质.方法:用基因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个遗传性胰腺炎家系中的胰腺炎患者(共有2例成员)的PRSS1基因5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2例胰腺炎患者中均出现了PRSS1基因3号外显子纯合子突变(c.415 T>A),表达的氨基酸从胱氨酸(Cys)→丝氨酸(Ser),平均发病年龄为16岁,家系中胰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正常.结论:PRSS1基因3号外显子c.415 T>A突变与遗传性胰腺炎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二家系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FPPH)是较为罕见的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国内尚少报道 ,约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的 6%。我们最近收集到已确诊的 2例较典型FPPH家系 ,为积累资料 ,进一步提高呼吸科医师诊断意识 ,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家系一 :此家系所有成员均为河南籍汉族 ,共跨越 4代 2 1名 ,已确诊为PPH的成员 3例 ,其中女 2例 ,男 1例。怀疑因PPH而去世的有 5例 ,其中女 4例 ,男 1例 ,去世时年龄在 8~ 45岁之间。这些患者去世前在外院曾分别被诊为“咯血 ,肺结核”“肺动脉高压”“肺炎”等 ,第二代和第三代分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先天性腹股沟是否为遗传病及遗传方式.方法随机选择57例住院行手术患者及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调查57个家系,根据现症者、同胞及一、二级亲属中腹股沟斜疝患者及非患者的情况,准确绘制出家系图,以明确的表达祖孙三代及具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患病情况,用一般家系分析方法,分析其遗传方式,同时给予分离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分析.结果共收集57个家系,患者135例,其中男124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36:1,有家族的个家系,无家族史的9个家系,其中男性患者核心家庭40个家系.家系分为4类.图1:父母一方为患者,且二级亲属中有患者共15个家系,图2:父母一方为患者,其二级亲属中无患者,共17个家系;图3:父母双方非患者,但其二级亲属中有患者,共26个家系;图4:散发病例共9个家系,家系分析表明男性患者分离比,P=0.4529,外显率0.9058.用分离分析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分析,分离比P=0.45,外显率0.90,与家系分析结果一致.我们的结果显示,腹股沟斜疝的垂直传递和高分离比的结果表明为常染色体显性从性遗传,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0.90~0.9058,我们注意到父系传递基因占优势,可以提示病原学的基因印记作用.结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是遗传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从性遗传,不完全外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γ^2调节亚单位基因(PRKAG2基因)调节代谢通路。报道一个具有PRKAG2基因突变而临床表现型不同的家系。方法 使用DNA直接测序法,对一个具有多种形式心律失常的患者家系(13例患者)进行PRKAG2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拼接部位序列筛查寻找基因突变。结果 心电图显示患者家系存在窦性心动过缓、短PR间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心动过速。其中3例患者在年轻时发生猝死,没有1例有预激综合征(预激)表现,只有1例有心肌肥厚。DNA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所有患者皆有一个PRKAG2错义突变(R302Q)。这个基因突变以前曾描述并与预激和左室肥厚有关。结论 PRKAG2基因突变不仅导致预激而且与多种临床表现型有关。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短PR间期应该高度怀疑有PRKAG2基因突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57-560
目的:分析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患者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3(MYBPC3)基因变异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2018年于福建省立医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HCM)10个家系,通过二代测序筛选出携带MYBPC3基因变异的3个家系,收集家系中携带MYBPC3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家族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以进行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结果:3个家系共有19名家系成员,有2名家系成员猝死,8名家系成员携带有MYBPC3基因变异。其中两个家系携带MYBPC3基因c.3624delC杂合缺失变异;1个家系携带MYBPC3基因c.3369_3370insC变异,该家系其他家系成员携带ACTN2、CACNA1C、DTNA、TTN基因变异。在这3个家系中,4例患者在40岁以前发病,其中1例患者23岁时猝死;3例患者以室间隔增厚为主,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4例患者室间隔及左室壁均有增厚但程度较轻,无左室流出道梗阻;1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2例患者有室性期前收缩。结论:MYBPC3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可导致FHCM,同一家族的HCM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基因变异位点。MYBPC3基因c.3369_3370insC变异为首次发现的致病基因变异。与以前的报道不同,本研究发现有MYBPC3基因变异的HCM患者发病早,病情进展快,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hMLH1和hMSH2基因在胃癌易感人群中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胃癌家系人群及胃癌散发患者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16例及5个家系健康人114例,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56例,正常人群对照100例.采取外周血,用小样本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分别扩增hMLH1的外显子3、8、12、13和外显子16以及hMSH2的外显子5和外显子7,热变性后,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的分析,对可疑样本进行测序.结果:突变出现在hMLH1基因第8、第12和第16外显子,而外显子3和外显子13没有检测到突变,hMSH2基因的外显子5和外显子7也没有检测到突变.在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的16例外周血标本中,有6例出现突变,突变率37%;无胃癌家族史的56例患者,总计6例出现突变,突变率11%;胃癌家系健康人群的114例样本中,31例出现突变,突变率27%;在100例对照样本中,5例出现突变,突变率5%.第8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219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ATC→GTC):第12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第384位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GTT→GAT);第16外显子的突变点位于第553位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AGT→AGG),这三个突变都是碱基置换.但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和胃癌家系健康成员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00),无家族史的胃癌患者突变率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204).第16外显子的突变是目前尚未见报道的新的突变.结论:胃癌家系人群体细胞存在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相似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例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起病的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特征、ATP结合盒转运子超家族成员D1(ABCD1)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纳入1个2代中有2例发病的汉族X-ALD家系,收集该患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弟弟行ABCD1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例发病患儿均为男性,先证者表现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大脑白质广泛脱髓鞘改变,血极长链脂肪酸浓度明显升高。先证者弟弟2岁10个月时出现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状,目前无神经系统症状。先证者及其弟弟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ABCD1基因第7号外显子区域(Exon7)存在c.1666C>T杂合突变,经家系验证,该突变遗传自其母亲。结论ABCDl基因c.1666C>T突变可导致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神经系统异常为X-ALD典型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探索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家系与3个微卫星遗传标志的连锁关系,进行ARVC的基因定位。方法 选择微卫星遗传标志:D2S152、D14S252和D10S1664,对121例背景人群和5个中国人ARVC家系(家系编号1~5),用每个微卫星引物扩增家系和背景人群DNA的微卫星片段,在DNA手工测序电泳仪槽上进行恒功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读取等位基因片段,在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两种遗传模式下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1)根据D2S152的连锁资料,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下,1~5号家系的连锁值(Logarithm of odd,LOD值)分别为2.17、-0.59、-∞(负无穷大)、-(表示此遗传模式下不支持连锁分析)、-∞,均为0=0。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下,1~5号家系的LOD值分别为-∞、-∞、-∞、-∞、0.18。(2)根据D14S252的连锁资料,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下,1~5号家系的LOD值分别为-、-、-∞、-、0。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下,1~5号家系的LOD值分别为-∞、-0.81、-∞、-∞、0.09。(3)根据D10S1664的连锁资料,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下,1~5号家系的LOD值分别为-、-、0.54、-、0.60。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下,1~5号家系的LOD值分别为-、-∞、-∞、-∞、-∞。结论 (1)1号家系与D2S152的连锁值已达2.17,连锁与不连锁的可能性之比为150:1,提示在D2S152附近存在ARVC的可能致病基因;排除3号家系与D2S152的连锁关系;需要收集更多资料才能决定2、4和5号家系是否与此位点连锁。(2)排除3号家系与D14S252的连锁,需要收集更多资料才能决定1、2、4和5号家系是否与此位点连锁。(3)5个家系与D10S1664的连锁关系都需收集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及其4代家系成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探讨该家族FH可能发病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LDL-R基因的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结合DNA测序,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 Bank比对寻找突变;采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apoB100基因R3500Q、R3531C和R3500W位点以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以排除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和PCSK9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第6号外显子发生Cys276X杂合无义突变,为半胱氨酸改变为提前终止密码子,使终止密码子在第276位提前出现,为致病性突变,国内尚无报道;另外,第15号外显子发生Arg744Arg同义突变.其母未发现上述突变,未检测出患者及其家系apoB100基因R3500Q、R3531C和R3500W突变以及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基因突变.结论:此患者及家系LDL-R基因存在Cys276X无义突变,可能是FH的致病突变,该突变是我国FH患者LDLR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本实验室中已收集的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标本库中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 A P)家系标本进行F A P常见致突变基因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的筛查,对APC基因筛查为阴性的标本则进一步行MYH(Mut Y Homologue)基因及轴抑制蛋白(axis inhibition protein 2,AXIN2)基因检测,探讨FAP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方法:利用已建立的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标本库中家系标本进行DNA的提取,PCR特异性扩增APC基因所有外显子和启动子区域,分析APC基因及其启动子是否存在点突变;对于APC基因筛查未见突变者,继续行MYH和AXIN2基因全外显子检测.结果:在所选的5个FAP家系成员的DNA中,1个家系中的1例患者检测出A P C基因新的突变(100025_100028het_dup AGAA),其余4个家系患者未检测到APC基因致病性突变;而对于APC基因突变阴性者进行的MYH基因突变筛查中,其中一个家系中的1例患者发现了新的突变(11198_11200het_del TGT);而在AXIN2基因检测中,检出4个同义突变,其中,同义突变c.2062CT(p.L688L)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结论:相较于国内外同类研究报道,云南省FAP家系成员APC基因突变检出率较低,针对MYH及AXIN2基因检测同时也应作为FAP致病基因筛查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