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219篇
  免费   6916篇
  国内免费   6104篇
医药卫生   142239篇
  2024年   606篇
  2023年   1964篇
  2022年   2246篇
  2021年   2638篇
  2020年   2633篇
  2019年   2977篇
  2018年   1553篇
  2017年   2619篇
  2016年   3003篇
  2015年   3467篇
  2014年   5303篇
  2013年   5311篇
  2012年   7184篇
  2011年   7449篇
  2010年   7235篇
  2009年   7466篇
  2008年   7999篇
  2007年   7549篇
  2006年   7151篇
  2005年   7260篇
  2004年   6231篇
  2003年   5716篇
  2002年   5079篇
  2001年   4700篇
  2000年   3951篇
  1999年   3299篇
  1998年   3200篇
  1997年   3102篇
  1996年   2825篇
  1995年   2296篇
  1994年   2145篇
  1993年   1522篇
  1992年   1304篇
  1991年   1104篇
  1990年   756篇
  1989年   693篇
  1988年   229篇
  1987年   158篇
  1986年   133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GAT)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32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5、50、100 mg/kg) GAT组和对照组。给药体积按10 mL/kg,连续灌胃给药7 d,对照组给予对应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E)和甘油三酯(TG)浓度,初步评价加替沙星导致的小鼠肝组织损伤。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类,并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GAT组小鼠肝脏质量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GAT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GAT组小鼠血清ALT浓度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剂量GAT组小鼠血清AST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GAT组共筛选出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个上调基因,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分类提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多细胞生物、多生物及生殖过程等17个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质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等22条通路中。结论: GAT可导致小鼠肝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影响小鼠肝脏内胆汁酸和胆固醇等内分泌系统和脂质代谢等的平衡,造成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学杂志》2022,(18):1364-1368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细胞肝癌(IHC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 选取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IHCC患者, 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解剖切除组和非解剖切除组。分析比较两种肝切除方式中对IHCC生存结局影响的因素, 以及肝硬化率、TNM分期、腹水率、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率等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解剖切除组87例, 男54例, 女33例, 年龄(71.4±5.2)岁;非解剖切除组94例, 男49例, 女45例, 年龄(70.8±4.8)岁。解剖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41.4%(36/87), 高于非解剖切除组的25.5%(24/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非解剖切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NM分期为Ⅲ期[OR(95%CI):2.168(1.245~3.776)]、发生淋巴结转移[1.664(1.087~2.545)]、发生血管侵犯[1.883(1.167~3....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锌缺乏是否通过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发挥作用。方法 通过饲喂锌缺乏饲料建立锌缺乏模型大鼠,将离体大鼠心脏全心缺血30 min,然后再灌注120 min,造成心肌I/R损伤模型。左心室插管检测心功能;分光光度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氯化三苯四氯唑(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钙诱发线粒体肿胀法检测mPTP的开放程度。结果 锌缺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以及LDH释放增加(P<0.05),同时伴随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锌缺乏大鼠缺血前心脏线粒体的mPTP开放程度降低(P<0.05),但在缺血30 min后mPTP开放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和锌缺乏大鼠的心脏I/R损伤可通过抑制mPTP开放而明显减轻(P<0.01)。结论 锌缺乏可通过增加心肌线粒体mPTP开放加重大鼠心肌I/R损伤。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进展过程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异常。其中,铁离子作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氧化呼吸链及DNA合成酶等重要蛋白的辅因子,在心肌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力衰竭与铁代谢紊乱相关,缺铁和铁过载均可导致多种心肌病的发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铁代谢可能是心力衰竭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靶点。本文就机体铁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褐藻胶对肝豆状核变性(H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应用铜负荷饮食法建立HLD模型。治疗组每天给予褐藻胶灌胃,对照组动物同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尿铜含量;生化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细胞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铜蓝蛋白(CER)表达水平。结果:经褐藻胶治疗后,高剂量组小鼠的尿铜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ALT、AST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变性指数、肝纤维化程度和凋亡细胞指数较模型组均显著减少(P<0.05),肝细胞CER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褐藻胶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CER的表达和促进Cu2+的排泄,减轻肝细胞变性凋亡和肝纤维化损害,改善HLD小鼠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溶血磷脂酸(L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8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作为乙肝组,198例酒精相关性肝癌患者作为酒精组。两组患者都进行血清hs-CRP和LPA表达检测,调查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乙肝组患者血清hs-CRP和LPA含量均高于酒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血清ALP、AFP、ALT、AST和GGT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乙肝组不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化患者的血清hs-CRP和LPA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乙肝组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化与血清hs-CRP和LPA表达均存在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化均为影响hs-CRP和LPA表达的重要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相对于酒精相关性肝癌,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血清hs-CRP和LPA呈现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背景:原发性线粒体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其中周围神经是线粒体病的常见受累器官之一。 目的:总结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并以“COX20”、“线粒体复合物Ⅳ缺乏症(Complex Ⅳ deficiency)”为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总结已报道COX20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COX20基因变异位点。 结果:4例患儿纳入分析,男、女各2例,其中3例自幼运动发育落后。4例均在儿童期起病,均以行走不稳为首发症状。肌电图均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改变,感觉神经轴索受累为主。4例患儿均携带COX20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包括错义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其中移码变异c.262delG(p.E88Kfs*35)尚未见报道。文献复习目前共报道COX基因变异18个家系22例患儿(包括本文病例),起病中位年龄为5(1.0~17)岁,22例均以行走困难或步态不稳起病,11例(50.0%)有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病程中14例(63.6%)出现构音障碍,14例(63.6%)出现肌力下降和/或足部畸形,8例(36.4%)出现共济失调,6例(27.3%)出现肌张力障碍,5例(22.7%)存在认知倒退等。21例患儿行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19例(90.5%)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头颅(18例)及脊髓(10例)MR检查提示,脊髓萎缩4例(40%),小脑萎缩4例(22.2%)。9例患儿已无法独立行走,丧失独立行走能力中位年龄为10(7~21)岁。目前共报道9个变异位点,4种变异类型,其中错义变异5个,剪切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 结论:COX20基因变异患者多早期起病,以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表现,可合并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认知倒退等,病情逐渐进展,致残率高。COX20基因变异类型以错义变异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