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T-钙黏附蛋白(T-cadheri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10月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和癌旁2cm以上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恶性生物学程度以及手术前TNM分期相同,术后1年内出现或未出现复发和(或)转移的H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cadherin基因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T-cadherin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中T-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高达46.7%(28/60),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6.7%(4/6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55,P=0.000).在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的HCC患者癌组织中T-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0.0%(6/20)和35.0%(7/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4,P=0.736).在出现转移的HCC患者癌组织中T-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75%(15/20)]明显升高,与未出现转移的HCC患者[32.5%(13/4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76,P=0.002).T-cadherin mRNA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T-cadherin表达缺失(高度异常表达),癌旁组织在多数患者中呈正常表达(T-cadherin阳性).结论 T-cadherin基因在HCC中异常表达,且与肝细胞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断HCC预后的预测指标和药物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47例(研究组);另外,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47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饮酒史、糖尿病、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等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BV阳性、HBs抗原阳性、糖尿病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多种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HBV 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是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HBVDNA阳性与HBs抗原阳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应予以注意和预防,以防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gen,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福建汉族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以93例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一地区84例健康人为对照人群,采用DNA测序分型技术(sequencing-based typing,SBT)对HLA-DRB1等位基因精确分型,计算各组等位基因频率,对照人群等位基因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应用遗传统计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确定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的易感基因及基因型.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HLA-DRB1*0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536,95%CI:1.292-4.978,P=0.0068).HLA-DRB1*11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39.95%CI:0.119-0.964,P=0.0425);HLA-DRB1 04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456,95%CI:1.553-7.692,x2=9.227,P=0.0024),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LA-DRB 04基因型剂量线性相关(OR=2.457,95%CI:1.274-4.737,x2=7.197,P=0.0073).结论:HLA-DRB1*04主型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可能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HLA-DRBI*1101等位基因可能为其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对缺氧条件下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外低氧环境下HepG2细胞进行不同干预:特定浓度(10 μg/ml)竹节香附素A不同作用时间(0 h、6 h、12 h、24 h);不同浓度(0、5、10、20 μg/ml)竹节香附素A特定作用时间(24 h)处理,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体外低氧环境下HepG2细胞可见HIF-1α mRNA和蛋白强表达,特定浓度(10 μg/ml)竹节香附素A可显著抑制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药物作用0 h、6 h、12 h、24 h时HIF-1α mRNA 条带灰度值(A/A0)分别为0.73±0.08、0.44±0.12、0.24±0.09、0.07±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蛋白A/A0比值分别为2.31±0.33、1.70±0.17、1.30±0.96、0.09±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竹节香附素A特定作用时间(24 h)处理可显著抑制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药物浓度0、5、10、20 μg/ml处理,HIF-1α mRNA A/A0比值分别为0.65±0.07、0.43±0.08、0.19±0.03、0.08±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蛋白A/A0比值分别为0.84±0.08、0.39±0.06、0.28±0.04、0.08±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竹节香附素A对缺氧条件下肝癌HepG2细胞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并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竹节香附素A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质量浓度的竹节香附素A与HepG2细胞共同培养,采用MTT比色法及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竹节香附素A对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 竹节香附素A对HepG2细胞生长的ICs0为8.94μg/mL.与未处理组相比,5、10、20、40μg/mL的竹节香附素A分别与HepG2细胞共同培养72 h,在培养24 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4.81±0.55)%、(39.17土1.30)%、(62.45±7.56)%、(79.93±5.48)%,在培养48 h时的抑制率为(35.67±0.81)%、(49.73±9.18)%、(71.62±1.03)%、(87.06±1.84)%,在培养72 h时的抑制率为(42.52±1.31)%、(59.75±7.47)%、(78.85±3.15)%、(91.36±0.84)%;顺铂对照组在细胞培养24、48、72 h的抑制率分别为(2.60±0.53)%、(60.55土5.66)%、(82.61±8.95)%.竹节香附素A各剂量的作用与未处理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01);与顺铂相比,竹节香附素A起效更快,24 h检测具有显著差异(P<0.001);5、10、20μg/mL剂量在24 h以外的时间点与顺铂相比无差异,40μg/mL剂量在各时间点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仍较顺铂的作用强(P<0.01).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对照组的集落形成率为45.47%;而竹节香附素A 1.25、2.5、5 μg/mL 3个剂量组仅分别为15.73%、7.2%、3.33%,即集落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6.75±1.66)%、(84.25±3.11)%、(92.55土2.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竹节香附素A对HepG2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试药质量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白细胞抗原(HLA)-A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以93例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例组)为研究对象,以同一地区84例健康人为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DNA测序分型技术(SBT)对HLA—A等位基因精确分型,计算各组等位基因频率.对对照人群等位基因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应用遗传统计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确定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的易感基因及基因型.结果:HLA—A等位基因差异显著性检验:病例组A*24(20.33%vs9.52%,x^2=7.938,P=0.005),A*2402(19.23%vs8.33%,x^2=7.212,P=0.009)和A*01(5.49%vs1.19%,x^2=4.878,P=0.027),A*0101(4.95%vs0.60%,x^2=5.955,P=0.015)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A*33(3.85%vs9.52%,x^2=4.587,P=0.032),A*3303(4.40%vs9.52%,x^2=4.440,P=0.032)基因频率也低于对照组.等位基因多因素分析:HLA—A*24主型(OR=2.397,95%CI:1.206~4.766,P=0.0126)和A*2402亚型(OR=2.685,95%CI:1.306~5.521,P:0.0072)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基因型多因素分析:A2402(OR=3.254,95%CI:1.320~8.021,x^2=6.5703,P=0.0104)和A0201(OR=2.411,95%CI:1.147~5.068,x^2=5.399,P=0.0203)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基因型剂量一效应关系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1A—A2402基因型剂量线性相关(OR=2.020,95%CI:1.095—3.728,x^2=5.0624,P=0.0244).结论:HLA-A*2402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存在阳性关联,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形成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慢性HBV感染者及其配偶HBV感染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婚后生活接触与慢性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婚前即为慢性HBV感染者、且婚后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调查其配偶人群的家族史、献血史、输血史、吸毒史、健康体检史、婚检史、婚外性接触史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等,排除婚前已感染HBV或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随访的19例诊断为CHB合并AI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35~63(47.10±8.76)岁。CHB先于AIH诊断有12例,AIH先于CHB诊断有5例,AIH和CHB同时诊断有2例。明确诊断CHB合并AIH后,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根据肝内炎症(炎症分级在G3及以上)及白细胞情况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治疗2周至16周不等(治疗中位时间6周),除1例刚诊断治疗随访中外,其余18例患者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 DNA均<20拷贝/ml。结论CHB合并AIH容易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尤其重视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诊断。对抗-HBc阳性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加强对HBV DNA的监测,必要时需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竹节香附素A对人肝癌细胞HepGz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竹节香附素A与HepG。细胞共同培养,采用MTT比色法及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竹节香附素A对HepG。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竹节香附素A对HepG2细胞生长的IC50为8.94μg/mL。与未处理组相比,5、10、20、40μg/mL的竹节香附素A分别与HepG2细胞共同培养72h,在培养24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4.81±0.55)%、(39.17±1.30)%、(62.45±7.56)%、(79.93±5.48)%,在培养48h时的抑制率为(35.67±0.81)%、(49.73土9.18)%、(71.62±1.03)%、(87.06±1.84)%,在培养72h时的抑制率为(42.52±1.31)%、(59.75±7.47)%、(78.85土3.15)%、(91.36±0.84)%;顺铂对照组在细胞培养24、48、72h的抑制率分别为(2.60±0.53)%、(60.55±5.66)%、(82.61±8.95)%。竹节香附素A各剂量的作用与未处理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01);与顺铂相比,竹节香附索A起效更快,24h检测具有显著差异(P〈0.001);5、10、20μg/mL剂量在24h以外的时间点与顺铂相比无差异,40μg/mL剂量在各时间点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仍较顺铂的作用强(P〈0.01)。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对照组的集落形成率为45.47%;而竹节香附素A1.25、2.5、5μg/mL3个剂量组仅分别为15.73%、7.2%、3.33%,即集落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6.75±1.66)%、(84.25土3.11)%、(92.55±2.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竹节香附素A对HepG: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试药质量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62例1型AIH患者(活动期43例和缓解期19例)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计量资料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1型AIH组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10.94±4.52)%、(9.93±3.32)%]均高于对照组[(5.42±2.64)%、(4.86±2.16)%](t值分别为7.12、6.41,P值均0.05);1型AIH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12.45±5.61)%、(11.13±4.63)%]均高于缓解期[(7.88±3.85)%、(7.36±3.12)%]和对照组[(5.42±2.64)%、(4.86±2.16)%](F值分别为15.76、13.54,P值均0.05),且缓解期组亦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1型AIH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在G0组[(7.88±3.85)%、(5.36±3.12)%]、G1~2组[(10.13±4.74)%、(10.45±4.34)%]及G3~4组[(15.63±5.98)%、(14.73±5.12)%]逐渐升高(χ2值分别为12.14、10.32,P值均0.05)。1型活动期AIH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与TBil、ALT、AST、GGT及Ig G水平均呈正相关(CD4+T淋巴细胞:r值分别为0.687、0.736、0.702、0.647、0.824;CD8+T淋巴细胞r值分别为0.673、0.719、0.680、0.631、0.817,P值均0.01),且1型AIH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亦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768、0.721,P值均0.05)。结论 1型AI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高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密切相关,提示PD-L1可能参与了1型AI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