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对 LA795小鼠肺腺癌细胞系进行克隆分离,并以不同克隆株接种于 T739同基因小鼠,从而得到非转移、低转移及中转移三个瘤株,而后测定其细胞电泳时间、膜脂流动性、粘附性及剪切应力耐受性。结果表明:转移瘤株的细胞电泳率及粘附性均高于非转移瘤株,三个瘤株膜脂流动性与其肺转移率呈负相关关系,中转移瘤株剪切应力耐受性低于非转移及低转移瘤株。结合我们过去对不同转移率及途径瘤株接种于实验动物后引起其血液宏观流变性变化的研究,我们认为: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与血液、血细胞及肿瘤自身细胞流变特性变化密切相关,在肿瘤发展早期提高血液及血细胞流变性,而在晚期降低其流变性,对抑制肿瘤转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100mg香烟烟油,多氯联苯诱导大鼠肝S_9组分中芳香烃羟化酶代谢B[a]P为3-OH-B[a]P的活性分别升高约40,20倍,而代谢B[a] P生成6-OXY-B [a]P自由基产物却仅由多氯联苯诱导的S_9组分作用中才被观察到。  相似文献   
3.
关于血液流变学和肿瘤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多数作者是从临床病人研究中发现血液粘度与恶性肿瘤间的相关性的。我们为了研究肿瘤在机体内侵袭和转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性,以及根据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程度而反应出的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进程,为临床提供血液流变学诊断依据,特设计本实验。实验用病理室建立的具有淋巴道合并血道双行转移的小鼠子宫颈癌14号(U14)。取接种后6~7天的5×10~6腹水细胞接种于近交系615小鼠的背侧部皮下。分4组,分别于接种后5、9、15和19天各处死14只动物,切取原发瘤及其周围组织、局部淋巴结和肺,用组织学方法确定侵袭和转移的程度,同时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的血浆粘度(η_b)、红细胞压积(H)、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粘度值之比(η_(be)/η_(bh)。此外先后两批各处死10只正常小鼠测定血液流变学的正常指标作对照。  相似文献   
4.
定量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定量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进展。定量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快捷,可与其他定量方法相互补充,用于新药研发的诸多环节,如药品质量控制、候选药物纯度测定及药物代谢研究等,在药学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建立核磁共振氢谱法测定10-O-(N,N-二甲氨基乙基)-银杏内酯B甲磺酸盐(XQ-1H)标准物质的含量。以齐多夫定为内标,DMSO-d6-D2O(5∶1)为溶剂,氢谱测定条件为:脉冲宽度30°,延迟时间20 s,采样次数32次,窗函数0.3 Hz。在此条件下,样品与内标的定量峰分离良好,线性范围宽,含量测定结果为99.12%,RSD为0.16%。该方法专属、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对药物基准物质绝对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血道高转移瘤株FC、淋巴合并血道高转移瘤株U14、淋巴道高转移瘤株H22、非转移瘤株P615分别接种于336只纯系近交615小鼠.不同时间取血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将转移瘤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侵袭期、转移早、中、晚期,非转移瘤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增殖期、囊腔形成期及中心坏死期.本实验结果表明:三株高转移瘤株移植后均引起615小鼠全血及血浆粘度早期升高晚期下降,红细胞聚集性及比积晚期下降,红细胞刚性晚期升高的变化.上述变化以血道转移瘤株最早(潜伏期开始),淋巴合并血道转移株较晚(侵袭期开始)淋巴道转移瘤株更晚(转移早期开始).就变化幅度而言,血道转移、淋巴合并血道转移瘤株移植后上述变化幅度较大,淋巴道转移瘤株引起的此种变化较弱,而非转移瘤株移植后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多数未发生统计意义的起伏变化.肿瘤侵袭转移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被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 Hz/10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2 Hz电针组,每组20只。脊髓打击器打击大鼠胸(T)10节段脊髓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 d开始各电针组分别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大鼠T9、T11节段的"夹脊"穴,每天1次,连续7 d。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斜板实验、足迹印记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尼氏染色、Fluoro-Jade B(FJB)染色观察大鼠脊髓形态和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及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角度明显降低(P<0. 001);大鼠后足脚掌无法着地,基本无运动能力,呈拖行步态;脊髓可见空洞,尼氏体模糊不清,数量较少;FJB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 001);Beclin 1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 05,P<0. 001)。电针3 d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明显升高(P<0. 001);电针7 d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大鼠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均明显升高(P<0. 001,P<0. 05)。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与100 Hz电针组足印较清晰;脊髓尼氏体分布较均匀,着色较深;FJB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 001);LC3-Ⅱ/Ⅰ和Beclin 1蛋白表达升高(P<0. 01,P<0. 001);Caspase-3蛋白明显降低(P<0. 001)。与模型组比较,2 Hz电针组大鼠脊髓FJB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 05);LC3-Ⅱ/Ⅰ降低(P<0. 05)。与2 Hz/100 Hz电针组比较,100 Hz电针组步态不协调,脊髓Beclin 1蛋白降低(P<0. 05)。结论:2 Hz/100 Hz及100 Hz电针都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2 Hz/100 Hz的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自噬,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小鼠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测定鼠类11项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并在不同鼠种、鼠龄、性别和取血方式间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学值受鼠种,鼠龄、性别及取血方式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实验中应保持上述几方面的一致。本实验特别提出取血方式对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认为心脏取血由于简便、采血量多、较少受其它因素影响,因而在血液流变学实验中是一个较好的取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机通用体检信息分析系统是由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哈尔滨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黑龙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研制,于1987年完成并投入运行。通过对7085例干部体检信息的处理表明,该系统运行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我们实验室自己试制的电介质电泳装置及测量方法,并用电介质电泳测定老化及年青红细胞的电介质电泳收集率(DCR)、细胞膜镶嵌蛋白分子水平扩散运动特征频率(Fc)及细胞在交流电场作用下的变形程度。并从测量结果分析老化及年青红细胞变形性及膜导电性、流动性、韧性、脆性等流变学性质。其中细胞变形性测定结果与衍射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