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高度近视常伴有眼底退行性改变,其中黄斑劈裂的发生率约9%~20%;部分患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可导致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严重危害视力[1-3].由于高度近视伴黄斑劈裂患者后极部常常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性改变,利用常规眼底检查难以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业实施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瞳孔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术前眼压(48.25±3.14) mmHg,平均用降眼压药种类3.35种,明显高于出院时眼压(10.47±1.15)mmHg(t=11.4573,P<0.01)及术后3个月眼压(13.86±0.93) mmHg(t=11.2641,P<0.01)。出院视力(0.09±0.05)与术前视力(0.1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沁0.8702,P= 0.3913),术后3个月视力(0.21±0.04)则稍好于术前(t=-2.7907,P=0.0112)。术前瞳孔垂直径(5.81±0.23) mm与出院时瞳孔垂直径(5.92±0.2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13,P=0.167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的有效方法,术中分次放房水、巩膜瓣调节缝线、术毕形成前房等措施可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3岁.因双眼反复胀痛2年,右眼红痛1周于2008年1月24日收入院.患者于2年前发现双眼房角窄Ⅳ(开).因患者不愿行预防性手术而长期滴用匹罗卡品滴眼液.  相似文献   
4.
刘杏  邓娟  凌运兰 《眼科》1999,8(2):127-128
剥脱综合征是一种广泛的眼基底膜疾患,易合并白内障和青光眼,临床上易漏诊。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85岁,因左眼视朦3年余来我院就诊。右眼20年前行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物不清至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朦,不伴眼红痛及其他不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年轻的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病种构成, 并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SAC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发病年龄≤40岁的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资料, 记录患者入院诊断、性别、发病年龄, 收集患者常规眼科检查及A型超声波测定、超声生物显微镜、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及视野检查的结果。分析PACG与SACG所占比例、病种构成, 比较两类患者的发病年龄、视力、视野、眼球生物学结构参数及初诊误诊率。非正态分布资料以M(Q1, Q3)表示。统计学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纳入243例(243只眼)患者, 发病年龄(28±9)岁;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79;其中PACG患者93例(38.3%), SACG患者150例(61.7%)。PACG患者年龄[34(28, 38)岁]及男性比例[22.6%(21/93)]与SACG患者[28(19, 34)岁, 44.0%(66/150)]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4, χ2=11.46;均...  相似文献   
6.
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早期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早期影响。 方法 应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仪观察和定量分析21例30只眼 Ⅲ~Ⅳ 期DR患者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的黄斑中心凹和距离黄斑中心凹750 μm处神经上皮厚度和色素上皮厚度的改变。 结果 光凝术后第3天,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其变化值与年龄、血糖、DR病程呈显著的正相关,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距黄斑中心凹750 μm处的神经上皮厚度和色素上皮厚度无显著改变。 结论 视网膜光凝术能够引起DR眼术后早期的黄斑水肿或使原有的黄斑水肿加重,表现为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的增加,老龄、血糖水平高、DR病程长可能加重术后黄斑水肿的程度。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031-3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ery OCT检查仪对30例(31只眼)经巩膜扣带术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厚度。结果共31只眼接受检查,黄斑区结构正常11只眼,神经上皮平均厚度为(149.54±12.58)μm,黄斑结构异常20只眼,检测异常率为64.5%,其中黄斑区视网膜水肿3只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变薄5只眼,黄斑区色素上皮脱离6只眼,视网膜前膜和皱折4只眼,黄斑全层裂孔和视网膜出血各1只眼。OCT能观察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OCT能精确探查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期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收集2000年至2002年期间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而后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4例58只眼,对2种手术前后的白内障,视力及眼压进行比较,并对2种手术间隔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品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视力下降,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基本回复。短期内白内障手术未影响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压。抗青光眼手术与白内障手术间的间隔时间与患者年龄及青光眼术前眼压无相关性(P〉0.0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间隔时间短于原发性开角型青比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存选择下术治疗方式时须考虑白内障的影响。对于低视力患者,当需要进行滤过性手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分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50,自引:32,他引:18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追踪观察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 对30例(3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检查。部分病例进行定期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复查。 结果 3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图像中,27只眼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2只眼为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3只眼同时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11只眼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 结论 OCT是一种新的、无损伤性的、非接触性和定量的检查方法。能鉴别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131-134)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的形态特征。 方法 对65例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的70只患眼进行OCT、眼底彩色照相和/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对OCT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70只眼中,1,2,3,4期黄斑裂孔分别为11,12,36,11只眼。OCT图像特征1期者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浅脱离,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24.55±139.92)μm;2期者为视网膜表层部分缺失伴小的视网膜组织全层缺损,裂孔的表面有一个可贴附的盖,裂孔平均孔径为(241.75±107.08)μm;3期者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游离盖或无盖,裂孔周围可伴有不同程度囊样水肿,裂孔孔径为(699.78±160.99)μm;4期者图像特征与3期相似,但伴黄斑区和视盘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孔径(631.36±243.46)μm。 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横截面形态特征,同时能精确地测量裂孔的大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5-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