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 )的主要方式,研究证实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内6h,然而对于发病6-24h或超过24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探讨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病例颈部放疗的适宜范围。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出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接受上颈和全颈放疗病例的数据进行比值比(OR)的综合分析,分析指标包括5年颈部局部控制率、颈部照射野内局部控制率和颈部照射野外局部控制率。结果 共有5篇文献符合入组标准,均属回顾性研究。5项研究共有1 333例患者入组,其中970例接受上颈放疗,363例接受全颈放疗。上颈和全颈放疗的病例之间的5年全颈局部控制率、颈部照射野内局部控制率和颈部照射野外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89(95%CI:0.41~1.94);1.29(95%CI:0.58~2.88)和0.42(95%CI:0.07~2.36)。结论 颈部淋巴结阴性鼻咽癌颈部放疗范围选择上颈部照射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术后(>D1术)放化疗,影响预后的因素和患者的复发模式,探讨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2020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术后辅助放化疗的171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随访率93.6%。Ⅱ期和Ⅲ期患者分别占31.0%和66.7%。3级及以上急性胃肠道反应和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8%和9.9%。总计166例患者完成了整个放化疗方案,期间无不良反应相关死亡病例出现。复发模式方面,17例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29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12例患者出现腹膜种植转移。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7%、66.3%及60.0%。1年、3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5%、62.7%及56.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周围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胃癌术后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可接受,有利于肿瘤局部控制并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获益。淋巴结转移率可作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局部区域复发高危患者,应考虑术后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调查,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以及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提供依据,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合理的乳腺增生病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及对比180例乳腺增生病经中医中药、乳腺近红外线治疗半年或1年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彩超改变情况。结果180例乳腺增生病经综合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168例,占93.3%;肿块缩小或消失150例,占83.3%;触及结节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减少或消失30例,占全部溢液的93.0%。彩超:腺体密度减低162例,占90.0%;结节影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导管影变细或消失107例,占全部导管影增粗92.1%;腺体结构变清晰132例,占73.3%。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基线特征以及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的差异。方法 对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卒中串联闭塞和颅内闭塞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63例,颅内闭塞45例。颅内闭塞组患者高血压史率高于串联闭塞组(77.8% vs. 52.4%, 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房颤、吸烟史,基线mRS、NIHSS评分,是否静脉溶栓,侧枝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0天mRS 0-2分的患者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 vs. 41.9%, 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 vs. 77.4%, P=0.026),但术后24-72小时血管再通的比例前组低于后组(57.1% vs. 77.2%, P=0.034)。最终梗死体积,颅内闭塞组小于串联闭塞组(20.1 vs. 34.5, P=0.025)。术后NIHSS评分,90天EQ-5D-5L评分和BI指数等其他次要结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90天内的死亡率,发生的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5-7天时在另外的血管区域新发脑梗死,以及新流域栓塞的患者百分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于孤立颅内闭塞,末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较低,梗死体积更大,但术后24-72小时再通率更高,且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与颅内闭塞相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局部脑组织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出血转化及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治疗且术中行平板CT检查的患者244例(后循环病变64例),其中桥接治疗85例。根据平板CT结果是否存在局部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71例)和非高密度征组(17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资料[桥接治疗、闭塞部位、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 2b~3级、术后90 d预后良好、出血转化、病死率]的组间差异。对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价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高密度征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非高密度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23)分比17(10,22)分,Z=5. 454,P=0. 028],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高密度征组颈内动脉末端T形或L形、大脑中动脉M1段的闭塞比例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6. 6%(26/71)比22. 5%(39/173),50. 7%(36/71)比35. 3%(61/173)],椎-基底动脉的闭塞比例低于非高密度征组[5. 6%(4/71)比31. 2%(54/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率低于非高密度征组[39. 4%(28/71)比61. 3%(106/173)],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3. 8%(24/71)比11. 0%(19/173),16. 9%(12/71)比6. 9%(12/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高密度征发生率为29. 1%(71/244),高密度征病灶可见于1个或多个部位(共计87个),常见部位分别为尾状核头40. 2%(35个)、外囊23. 0%(20个)、内囊11. 5%(10个)、皮质及皮质下白质17. 2%(15个)、脑干2. 3%(2个)及距状沟5. 7%(5个),尾状核头和外囊的出血转化率分别为25. 7%(9/35)、40. 0%(8/20),内囊、皮质及皮质下、距状沟及脑干发生出血转化占比分别为3/10、2/15、5/5和1/2。(4)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 8%(24/71),发生出血转化者中,术前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未发生出血转化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 5%(21/24)比61. 7%(29/47),P 0. 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者中,桥接治疗的比例高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 6%(15/28)比27. 9%(12/43),P 0. 05]。(5)分别以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结果中P≤0. 15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桥接治疗(OR=0. 310,95%CI:0. 107~0. 893)及无出血转化(OR=0. 249,95%CI:0. 075~0. 828)均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 0. 05)。结论伴有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特征性高密度征可能提示高出血转化风险,且高密度征患者桥接治疗及无出血转化是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ICAS-LVO相关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根据阶梯式治疗策略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