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长海医院标准卒中救治流程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介入治疗再通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择2013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AIS患者876例,排除病例资料不全者66例,最终纳入810例。按照是否实验施标准卒中救治流程(2018年6月22日)将患者分为研究组(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335例)和对照组(未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4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进针时间(DNT)、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PRT),以及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3级]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14.3%(48/335)vs 31.2%(148/475)P<0.01]。在行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研究组DNT、DPT、PRT均短于对照组[34.2(28.1,60.4)min vs 53.5(27.0,72.2)min、76.5(55.9,106.4)min vs 97.0(68.9,151.1)min、45.0(37.3,90.4)min vs 78.0(55.4,109.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66.7%(32/48)、91.8%(44/48)]与对照组[分别为57.4%(85/148)、93.2%(138/14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直接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研究组DPT、PRT也均短于对照组[67.0(50.1,109.0)min vs 87.0(60.8,150.0)min、48.0(43.5,80.8)min vs 74.0(60.3,100.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54.7%(157/287)、93.0%(267/287)]与对照组[分别为52.3%(171/327)、91.1%(298/32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我院的标准卒中救治流程能显著缩短DNT、DPT和PRT时间,缩短介入治疗再通时间。但血管再通率与良好预后率未显示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 )的主要方式,研究证实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内6h,然而对于发病6-24h或超过24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1965年最先提出的一种以步态异常、痴呆和尿失禁(又称Hakim三联征)为特征的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挪威流行病学调查估计iNPH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5/10万人口,患病率为21.9/10万人口[1].日本的研究表明iNPH主要发生于老年人,65岁以上患病率为1.4%~2.9%[2-3],被认为是痴呆的第一位可治性病因,脑脊液分流术可使半数以上患者症状改善[4-5].因iNPH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其它疾病相似,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早期干预可获得好的疗效.随着研究深入,一些新的诊断依据不断发现,本文就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纯静脉溶栓或桥接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由脑卒中绿色通道收入我院的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大动脉闭塞MIS患者73例,其中静脉溶栓组55例、桥接治疗组18例。静脉溶栓组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组为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在取栓时间窗内完成血管再通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无症状梗死灶患者比例、术前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Alberta脑卒中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以及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90 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静脉溶栓组患者全身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桥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13/55)vs 44.4%(8/18);χ2=2.434,P=0.019]。结论 单纯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大动脉闭塞急性M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尽管桥接治疗患者的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但二者远期疗效均较好。[关键字]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桥接治疗[中图分类号] R 743.3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Homer1b/c蛋白在谷氨酸诱发的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小鼠海马细胞系HT22细胞,通过500 ?mol/L谷氨酸处理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用siRNA慢病毒转染方式下调Homer1b/c表达和10 ?mol/LBAPTA-AM(1,2-双(2-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四乙酸甲酯,钙离子螯合剂)、10 mmol/L4-PBA(4-苯基丁酸,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分别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内质网应激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omer1b/c,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以及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CHOP(人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水平。每组实验均进行3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谷氨酸处理HT22细胞12 h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均升高(P<0.05),下调Homer1b/c表达可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抑制内质网应激均能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然而在下调Homer1b/c表达后,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抑制内质网应激未能进一步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结论 Homer1b/c能够调节谷氨酸诱导的自噬,其调节作用可能与内质网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局部脑组织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出血转化及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治疗且术中行平板CT检查的患者244例(后循环病变64例),其中桥接治疗85例。根据平板CT结果是否存在局部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71例)和非高密度征组(17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资料[桥接治疗、闭塞部位、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 2b~3级、术后90 d预后良好、出血转化、病死率]的组间差异。对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价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高密度征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非高密度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23)分比17(10,22)分,Z=5. 454,P=0. 028],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高密度征组颈内动脉末端T形或L形、大脑中动脉M1段的闭塞比例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6. 6%(26/71)比22. 5%(39/173),50. 7%(36/71)比35. 3%(61/173)],椎-基底动脉的闭塞比例低于非高密度征组[5. 6%(4/71)比31. 2%(54/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率低于非高密度征组[39. 4%(28/71)比61. 3%(106/173)],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3. 8%(24/71)比11. 0%(19/173),16. 9%(12/71)比6. 9%(12/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高密度征发生率为29. 1%(71/244),高密度征病灶可见于1个或多个部位(共计87个),常见部位分别为尾状核头40. 2%(35个)、外囊23. 0%(20个)、内囊11. 5%(10个)、皮质及皮质下白质17. 2%(15个)、脑干2. 3%(2个)及距状沟5. 7%(5个),尾状核头和外囊的出血转化率分别为25. 7%(9/35)、40. 0%(8/20),内囊、皮质及皮质下、距状沟及脑干发生出血转化占比分别为3/10、2/15、5/5和1/2。(4)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 8%(24/71),发生出血转化者中,术前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未发生出血转化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 5%(21/24)比61. 7%(29/47),P 0. 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者中,桥接治疗的比例高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 6%(15/28)比27. 9%(12/43),P 0. 05]。(5)分别以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结果中P≤0. 15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桥接治疗(OR=0. 310,95%CI:0. 107~0. 893)及无出血转化(OR=0. 249,95%CI:0. 075~0. 828)均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 0. 05)。结论伴有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特征性高密度征可能提示高出血转化风险,且高密度征患者桥接治疗及无出血转化是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正常颅压性脑积水(NPH)患者与帕金森病(PD)患者的轻度认知损害程度和特点,分析2种疾病神经心理学评估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NPH患者与PD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分为NPH组(n=18)和PD组(n=18),分别采用改良Hoehn&Yahr(H-Y)分级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Rey听觉词语测验(RAVLT)、韦氏数字广度测验(DST)、画钟试验(CDT)进行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评估,2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NPH组病程[(1.75±0.26)年]较PD组病程[(5.66±4.29)年]短[95%可信区间(CI):-5.97~-1.85),P=0.000 5],但NPH组的改良H-Y分期得分较PD组高(95%CI:0.549~1.56,P=0.000 6)。NPH组的MMSE量表总分较PD组低(95%CI:-2.18~-0.60,P=0.003 1)。NPH组RAVLT评价的即刻回忆、短时延迟回忆、长时延迟回忆皆比PD组得分低(95%CI:-13.31~-0.69,P=0.031 0;95%CI:-4.70~-0.74,P=0.008 5;95%CI:-6.05~-2.17,P=0.000 1)。NPH组的数字顺背广度和逆背广度均较PD组得分低(95%CI:-2.83~-0.17,P=0.028 2;95%CI:-1.45~-0.11,P=0.024 7)。NPH组的CDT得分较PD组低(95%CI:-1.33~-0.33,P=0.001 8)。结论 :非痴呆的NPH和PD患者以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伴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但前者认知功能损害领域更广、程度更严重。采用MMSE、RAVLT、DST、CDT对2组不典型的病例进行全面认知功能评估,有一定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2 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以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神经内镜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共22例;开颅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手术,共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3月mRS评分、死亡率及并发症率。结果:神经内镜组的术后残余血肿量小于15ml的患者比率77.3%(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的患者中,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14例(63.6%)和4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颅手术组中,1名(5.0%)患者发生了术后再出血,而神经内镜组中,1名(4.5%)患者发生了术后再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手术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死亡率13.6%(3/22)也低于开颅手术组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22例)和开颅手术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神经内镜组术后残余血肿量<15 mL的患者比例(77.3%,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7/20;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14例(63.6%)和4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4.5%,1/22)低于开颅手术组(5.0%,1/20;P=0.001)。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90 d死亡率(13.6%,3/22)低于开颅手术组(30.0%,6/20;P<0.001)。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