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5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肥厚型心肌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病理所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病理所见苏雁欣①田家玮王素梅孙丽②本文将我科5年来检查的56例肥厚型心肌病(HCM)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部分病例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一下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8~70岁,平均3...  相似文献   
3.
目的编制出合理的软件程序,对颈动脉系列截面图进行三维超声重建.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机械臂及软件系统采集颈动脉图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用计算机图形学方法重建出血管三维图像.结果应用三维图形库OpenGL绘制出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血管表面图像并进行定量测定.结论该软件系统简单、合理、便于操作,可完成血管等距横断面图像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证明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内 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早期标志 ,发生于斑块形成之前。以往评价AS通常局限于病理学检查和动脉造影方法 ,这两种方法不适合疾病的早期研究 ,随着高分辨率超声的出现 ,超声被广泛地应用于AS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早期AS的研究 ,包括内 中膜厚度的测量、内皮功能、管腔内径及管壁僵硬度的检测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方法。1 AS的诊断方法及评价AS的早期诊断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及采用的方法。目前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计算机断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②血管造影 ,主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2-DE和QTVI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评价柔红霉索(DNR)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心功损害情况。方法病例组选急性白血病患者16例,对照组选正常人23例。应用Simpson及QTVI两种方法检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对比二者对DNR心肌毒性的检测能力。结果化疗前病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Simpson法检测药物不同累积剂量左室功能未见异常;QTVI检测中等剂量时发现左室侧壁及前间隔收缩期峰值流速(VS)较化疗前减低。结论QTVI能定量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检出DNR损害左室功能较Simpson法更敏感,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早期检测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少见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鉴别心脏少见肿瘤良、恶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对29例心脏肿瘤患者进行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肿块形态、内部回声、边界、包膜及血流分布情况。结果 29例心脏肿瘤中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8例,恶性15例,6例转移癌未获病理诊断。超声正确诊断18例,未定性诊断9例,误诊2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对心脏少见肿瘤进行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术前唯一能向临床提供较为可靠依据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腺苷药物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2只健康兔随机均分为3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适应组(IPost)、腺苷药物后适应组(ATP-PPost)。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冠状动脉阻断前、阻断后45 min、再灌注120 min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阻断后45 min每组随机抽取2只兔,其余兔实验结束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理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阻断45 min后处死的兔心肌均可见缺血梗死改变,再灌注后三组亦可见相应改变,且以 IR组为著;②冠状动脉阻断45 min后,三组模型兔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P <0.05),左室整体、局部 STI指标均较阻断前明显降低(P <0.01);③再灌注120 min后,IPost组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率(GLSrsys)、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GLSsys)绝对值增高,ATP-PPost组 GLSrsys 绝对值增高,IPost 组与ATP-PPost组局部纵向收缩期应变率(SrLsys)、局部纵向舒张期应变率(SrLd)、局部纵向收缩期应变(SLsys)绝对值均明显增高(P <0.05或P <0.01);组间比较,IPost 组与 ATP-PPost 组 GLSsys、SrLsys、SLsys绝对值较 IR组增高(P <0.05)。结论 STI可准确评价缺血再灌注兔模型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变化特征,准确检测出缺血后适应和腺苷药物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双通道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双通道多普勒成像技术同步测量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与彩色M型血流传播速度比值(E/Vp)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病例组,选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双通道多普勒成像技术以及常规超声分别测量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A峰),组织多普勒舒张早期二尖瓣瓣环峰值速度(Em)、二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峰值流速(Am),以及M型血流传播速度(Vp),计算同步与非同步E/Vp、E/Em。分析:①E/Vp、E/Em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的相关关系;②E/Vp、E/Em与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相关关系;③分析E/Vp、E/Em用于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的可行性。结果 ①病例组同步及非同步测得E/Vp、E/E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随着NYHA分级的增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同步E/Vp也随之增高,同步E/Vp与NT-proBNP相关性良好(r=0.77,P<0.01);③当同步E/Vp≥1.32时,诊断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敏感度为74%,特异度为96%;同步E/Em≥9.11时,诊断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敏感度为61%,特异度为92%。结论 采用双通道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的同步E/Vp重复性好,能较准确地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于中智相似积分(NSS)算法的心肌超声造影(MCE)分析系统自动定量评估缺血再灌注大鼠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方法 将12只SD大鼠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随机分为缺血30 min再灌注组(I/R-30组)及缺血45 min再灌注组(I/R-45组),每组6只。分别于术前、阻断即刻、再灌注后7、14及28天行MCE,获取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切面图像,采用MCE-NSS系统自动勾勒心内膜及心外膜边界,并将心肌均分为18个节段,获得各心肌节段室壁增厚率(WT)及标化造影剂灌注强度(CI)值。阻断即刻将室壁收缩运动减弱或消失节段(WT<0.3)定义为危险节段;再灌注后危险节段划分为3个区域:WT<0.3且CI<-54 Pix为危险中央区,WT<0.3且CI>-54Pix为危险周边区,WT>0.3且CI>-54Pix为危险恢复区;观察阻断即刻及术后7、14、28天危险中央区、周边区和恢复区面积变化情况。术后28天取大鼠心脏行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计算梗死面积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MCE-NSS系统测得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①危险节段各区域面积变化:术后7、14和28天,2组危险中央区面积百分比变化与阻断即刻变化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危险周边区面积逐渐减小(P均<0.01),危险恢复区面积逐渐增加(P均<0.01);I/R-45组危险中央区面积各时间点均大于I/R-30组(P均<0.01),2组危险周边区和危险恢复区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与病理结果比较:危险中央区面积与Masson染色测得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81,P<0.01),危险周边区CI值与免疫组织化学测得MVD呈正相关(r=0.86,P<0.01)。结论 新型MCE-NSS系统可评估大鼠心肌I/R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及微循环情况,并能识别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10.
组织谐波显像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 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行二维超声及组织谐波显像检查 ,对组织谐波显像 (THI)与基波显像 (FI)对比分析。结果 组织谐波显像对囊壁边界及内部回声结构的显示均优于基波显像。结论 组织谐波显像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提高胰腺疾病的显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