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目的]总结超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儿在一期肺动脉环缩和体肺分流术后,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ASO)的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回顾14例D-TGA行快速二期ASO的患儿围术期管理情况.术中使用舒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辅以七氟醚吸入诱导和维持麻醉.主动脉开放后持续输注多巴胺,米力农和肾上腺素.体外转流停机前,所有患儿复温至36℃,积极调整凝血功能,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电解质并维持酸碱平衡.[结果]本组14例患儿中12例完成快速二期ASO手术.ASO术前间隔期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评分(VIS)中位数值16.75(P25,P75:13.125,25.75),ASO术后VIS评分中位数值22.5(P25,P75:18.375,31.125).术后死亡2例(16.7%),低心排量综合征7例(58.3%),低氧血症2例(16.7%),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围术期维持和改善左心功能是D-TGA患儿行快速二期ASO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术中选择适合新生儿和小婴儿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体外转流后增强心肌收缩,降低后负荷和肺循环阻力,改善凝血功能是围术期管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七氟醚浓度与效应的关系,建立七氟醚药代药效学(PKPD)模型.方法 选择23例ASA Ⅰ或Ⅱ级拟在伞身麻孵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吸入5%(v/v)七氟醚,观察频谱熵的变化过程.通过参数估计和优化建立PKPD模型,采用交义验证进行模型准确性验证.结果 患者意识消失时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的平均值是96和87,以RE、SE作为效应指标得到药代药效学参数:keo=(0.32±0.12)/min,(0.33±0.14)/min;γ=3.40±1.12,3.62±1.19;EC50=1.22±0.21,1. 254±0.20;七氟醚的效应位浓度与RE、SE之间的相关系数γRE=0.77,γSE=-0.77(P<0.01).结论 应用脑电频谱熵建立的七氟醚药代药效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较好.七氟醚效应位浓度与脑电频谱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骨科下肢手术患儿术后父母控制静脉镇痛的效应.方法 择期行骨科下肢矫形手术患儿507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0月~8岁,8.5~34.0 kg.按年龄分为2组:<6岁的患儿采用父母控制静脉镇痛组(n=308);≥6岁的患儿采用自控静脉镇痛组(n=199).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复合0.25%布比卡因骶管阻滞下进行手术,术后给予吗啡镇痛,背景输注速率15μg~(-1)·kg~(-1)·h,PCA量15μg/kg,锁定时间10 min.于术后4、24、48 h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或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采用Ramsay评分评价镇静程度.于术后24、48 h时记录PCA次数和吗啡剂量;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镇痛效果、镇静水平、PCA次数、吗啡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父母控制静脉镇痛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儿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七氟醚和依托咪酯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9岁,体重指数17~27 kg/m2.试验Ⅰ 12例患者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依次为0.05、0.1、0.2、0.3、0.4、0.5 μg/ml.效应室浓度依次达到预设浓度2 min时,记录反应熵(RE)、状态熵(SE)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然后停止输注依托咪酯.随机分为3组(n=4),A1组、B1组、C1组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5%、1%、2%.七氟醚呼气末浓度达预定浓度的95%或以上时,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依次为0.2、0.3、0.4、0.5 μg/ml.效应室浓度依次达到预设浓度2 min时,记录RE、SE和OAA/S评分.试验Ⅱ 12例患者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为0.5%、1%、2%、3%、4%、5%.依次达到预定呼气末浓度时,记录RE、SE和OAA/S评分,然后停止吸人七氟醚,吸氧洗脱七氟醚.随机分为3组(n=4),A2组、B2组、C2组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05、0.1、0.2 μg/ml.效应室浓度达到预设浓度2 min时,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为0.5%、1%、2%、3%、4%、5%.依次达到预定呼气末浓度时,记录RE、SE和OAA/S评分.采用反应曲面法评价RE、SE和OAA/S评分,判断七氟醚和依托咪酯镇静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 RE和SE的相互作用指数的拟合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2(-0.07~0.71)、0.25(-0.12~0.63)(P>0.05).OAA/S评分的相互作用指数的拟合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为2.25(0.58~3.93)(P<0.05).结论 以脑电熵指数反映镇静催眠效应时七氟醚和依托咪酯为相加作用;以OAA/S评分反映镇静催眠效应时七氟醚和依托咪酯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复合氯胺酮用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儿行药物诱导睡眠气道镜检查(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DISE)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OSAS患儿70例,年龄3~12岁,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在10 min内静脉输注Dex负荷剂量2μg/kg,再以1μg·kg-1·h-1静脉输注维持。A组在开始静脉注射Dex时即追加氯胺酮1 mg/kg,B组则在静脉注射Dex 5 min时追加氯胺酮1 mg/kg。所有患儿Ramsay评分>5分后开始检查。记录患儿检查一次性成功率,记录患儿清醒状态(T0)、输注Dex负荷剂量5 min(T1)、输注Dex负荷剂量10 min(T2)、检查时(T3)的生命体征,记录患儿因体动而追加氯胺酮的情况和用药后不良事件。结果B组检查一次性成功率高于A组(P<0.05)。B组患儿T2时SpO2低于A组,T1时心率、DBP、SB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T1、T2、T3时SpO2、心率均较T0降低(P<0.05),SBP、DBP较T0升高(P<0.05);T2、T3时心率较T1时降低(P<0.05);T3时SpO2较T2时降低(P<0.05)。B组患儿T1、T2、T3时SpO2、心率较T0下降(P<0.05);T1时SBP较T0降低(P<0.05),T2时SBP较T0升高(P<0.05),T2、T3时DBP较T0升高(P<0.05);T2、T3时SpO2较T1时下降(P<0.05),心率、SBP较T1时升高(P<0.05);T2时DBP较T1时升高(P<0.05),T3时DBP较T2时降低(P<0.05)。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1例心动过缓患儿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好转,1例患儿在T1时发生3∶2和4∶3二度房室阻滞,静脉注射氯胺酮后消失。结论Dex复合氯胺酮同步给药较先后给药对OSAS患儿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更轻,未发生严重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是OSAS患儿行DISE时合适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患儿在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是否应对此类患儿制定更为合理的麻醉诱导方案。方法选择行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个月的患儿50例,根据是否存在室间隔缺损分为室间隔缺损组和非室间隔缺损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予依托咪酯0.2~0.3mg/kg、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室间隔缺损组患儿给予镇痛药舒芬太尼2μg/kg,非室间隔缺损组患儿给予镇痛药芬太尼2μg/kg。分别在麻醉诱导即刻、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气管插管后5min各时间点,记录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输出量(CO)。结果气管插管后2、5min,室间隔缺损组的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和气管插管时(P值均<0.05),MAP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值均<0.05);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后5min的HR显著低于同组气管插管后2min(P<0.05)。非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5min的HR和MAP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2min的HR和气管插管后2、5min的MAP均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时(P值均<0.05)。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5min的CO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5min的CO显著低于同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min(P值均<0.05)。非室间隔缺损组气管插管后5min的CO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即刻(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的麻醉诱导方案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使患儿在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静脉麻醉药与吸人麻醉药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最常见的麻醉后不良反应之一。PONV增加了术后患者的不适,且严重时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防止PONV的发生对患者十分重要。在引起PONV的众多原因中,麻醉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虽有报道称使用吸入麻醉药会显著增加PONV的发生率,但为了减少大剂量单一用药的不良反应,作者仍推荐在全身麻醉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的方法。这篇文章综述了PONV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对各种静脉和吸入麻醉药物引起PONV的作用进行比较,希望能使麻醉医生对各种麻醉药物的致吐性有较全面的了解,更加合理的选择药物,有效降低患者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