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转归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选取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24例,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转归情况分为良好组(275例)、不良组(49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sCD14、Ang2、CRP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sCD14、Ang2、CRP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sCD14、Ang2、CRP对病情转归预测价值。 结果 不良组ISS评分高于良好组(P<0.05);不良组sCD14、Ang2、CRP高于良好组(P<0.05);sCD14(r=0.785)、Ang2(r=0.778)、CRP(r=0.842)与ISS评分呈正相关(P<0.05);sCD14、Ang2、CRP均是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sCD14、Ang2、CRP预测病情转归的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依次为0.813、0.757、0.749;挑选出预测敏感度最高(sCD14)、特异度最高(Ang2)的两个指标进行sCD14+Ang2的联合ROC分析显示,两者联合预测病情转归的AUC为0.935,大于任一单一指标(P<0.05)。 结论 sCD14、Ang2、CRP与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有关,均可作为预测病情转归的标志物,但联合检测sCD14、Ang2能提高预测可靠性,为临床诊疗及护理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脑震荡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震荡(BC)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内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的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 BC 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 d 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研究 BC 后中脑黑质致密区(SNC)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基底节尾壳核多巴胺能神经纤维 TH 含量的变化。结果:在 SNC 和 VTA 及基底节,BC 后1、4、8及16 d 组的 TH 免疫反应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4d 组反应最强,24 d 组在 SNC 和基底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 VTA,TH 免疫反应阳性仍高于对照组。结论:BC 后 TH 早期增高可能是脑损伤神经元过度兴奋的反应,随后持续增高一段时间可能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上调其合成能力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体角膜体外对人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CD25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异体角膜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共同培养后,进行单克隆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对照组T细胞CD25表达为25.2%;受角膜或沸波醇酯(PDB)激活后T细胞CD25表达分别为56.8%和80.9%;受角膜和沸波醇酯共同激活后T细胞CD25表达为70.2%;受异体角膜激活后,CD4和CD8 T淋巴细胞CD25表达分别为67.3%和52.3%。结论: 异体角膜组织体外能够刺激人外周T细胞CD25表达和T细胞活化,CD4 T细胞比CD8 T细胞活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小胶质细胞(MG)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在生理状态和病理情况下均发挥重要作用。激活的MG主要是阿米巴样表型,具有吞噬、产生营养因子和促炎介质等多种功能。长时间的MG活化会损伤周围的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激活的MG被分为MII和M2表型,不同类型的MC具有不同的功能。本文对MG表型转化在神经系统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更加有效的神经疾病治疗靶点和效果通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6、8、10、12周取角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改变。结果:各个观察时点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水肿,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随着病程进度而明显;角膜内皮的破坏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发展;成模后第10周开始出现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部分呈格子状排列,有断裂现象。结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角膜功能异常,这可能与高血糖时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颌下腺切除后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兔角膜基质细胞在壳聚糖胶原共混膜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作为载体体外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先同时消化角膜上皮及内皮层 ,然后刮去上皮、内皮、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 ,将剩余的基质层剪碎消化 ,接种在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上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别。结果 角膜基质细胞应用消化培养法 4h后部分基质细胞与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有贴壁现象出现 ,细胞呈梭形。培养 2 4h后 ,基质细胞呈纺锤形且透明 ,此后细胞分裂增殖越来越多并向周围延伸 ,培养第 6天细胞已经达到完全融合状态 ,呈梭形 ,排列比较整齐。在 6d左右达到 10 0 %融合状态 ,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Vim染色、胞浆染色阳性。结论 传代的细胞具有角膜基质细胞的生物特性 ,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适合角膜基质细胞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丙烯酸树脂表面性状和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硅橡胶与丙烯酸树脂构成的重叠联合模型。根据树脂条的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将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MA浸润组、喷砂组、MMA浸润+喷砂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树脂处理后的表面形态变化,用粗糙度仪检测其粗糙度,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树脂条和硅橡胶之间的粘接强度。结果 1.电镜观察显示,未经处理的树脂条表面打磨痕迹明显,经过MMA浸润后,表面出现溶解的痕迹,经过喷砂后,表面粗糙凸凹不平;2.粗糙度:喷砂组(3.12±0.02)μm和MMA浸润+喷砂组(3.11±0.01)μm>对照组(0.73±0.01)μm和MMA浸润组(0.71±0.01)μ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粘接强度:MMA浸润+喷砂组(2.34±0.03)MPa>喷砂组(2.02±0.01)MPa>MMA浸润组(1.81±0.02)MPa>对照组(1.50±0.01)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A单体浸润与喷砂的处理方式可以使丙烯酸树脂表面的形貌发生变化,更有利于硅橡胶与丙烯酸树脂的结合,获到良好的粘接效果,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图像相关法在研究光固化复合树脂光照收缩变形产生和演化中的价值.方法:6颗新鲜、完整的离体磨牙,随机分为2组,邻面片切平整,制备2.0 mm×2.0 mm×2.0 mm的邻(牙合)面洞形,洞面酸蚀冲洗,涂黏结剂光照,第1组充填3M Z350纳米树脂,第2组充填3M Valux Plus(V.P)通用型树脂.邻面快速制造散斑,固定于微型试验夹中,光照40s,同步数码相机采集表面散斑序列图,以数字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序列图各像素点水平方向(x)和垂直方向(y)位移、应变,采用SPSS 12.01软件包统计线性收缩率,并对20 s时游离面各点位移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序列图经处理后,相关系数R均>0.98.树脂光照40 s内表现为各向异性收缩,2组材料x方向线收缩率分别为0.439%~0.75% 、0.526%~0.834%,y方向线收缩率分别为0.253%~1.34%、0.355%~1.51%.20 s时,游离面Z350组在x和y方向变形均较V.P组小(P<0.05).结论: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法研究光固化复合树脂光照过程中的聚合收缩,能有效动态记录、计算全域收缩变形量,为提高临床使用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