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气温控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控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充气温控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控温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平卧位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年龄16—65岁,体重41-72 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A组,术中充气温控毯24℃风档进行降温,肿瘤切除完毕前30 min进行复温;B组,术中充气温控毯维持中心温度正常(35.2—36.60℃)。均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注射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0.1~0.2 mg/kg诱导,吸入0.6%-1.2%异氟醚维持;吸入氧浓度40%;异丙酚1.5~2 mg·kg-1·h-1持续输注;维库溴铵1~2 mg间断静脉注射。每5分钟记录1次中心温度(鼻咽温),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A组2例患者因手术时间超过24 h剔除,共38例进行统计。A组患者降温速率(1.11±0.05)℃/h,复温速率(0.74±0.09)℃/h。A组患者89%(16/18)在硬脑膜打开前达到目标温度34℃,平台期平均中心温度(34.3±0.5)℃,距34℃最大升幅0.52℃,最大降幅为0.23℃。A组患者67%(12/18)手术结束时中心温度恢复正常。返回ICU后A组患者中心温度(返回ICU时实测温度的均值)(35.8±0.6)℃低于B组(36.6±0.4)℃(P<0.05)。A组患者4例术后出现寒颤、3例发热、1例死亡。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充气温控毯可较理想地降低体温,相对于降温效率其复温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全麻下妇科开腹手术中患者的体温变化及低温易感因素 ,给麻醉医师提供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方法  5 0例择期开腹行子宫切除术或宫颈癌根治术患者 (ASA分级Ⅰ Ⅲ级 ) ,随机分为保温 (W )组和非保温(NW)组。持续监测鼻咽温度。统计低温发生率及年龄、体表面积、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注液体总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 年龄、体表面积与围术期温度相关。NW组患者低温发生率为 36 % (9/ 2 5 ) ,其中浅低温发生率为 2 8% (7/ 2 5 ) ,中低温发生率为 8% (2 / 2 5 )。两组失血量、静脉输液量、手术时间与体温变化无明显关联。结论 全麻开腹行妇科手术应全程进行体温监测 ,并且应用充气温控制毯维持正常体温。对于老年患者和体表面积较小患者尤应注意温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氧控制性再灌注抗犬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过程中高迁移族蛋白1(HMGB1)的表达.方法 健康犬14只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7)和实验组(n=7),均进行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全程吸入氧浓度(FiO2)80%;实验组在主动脉开放即刻调整FiO2至40%,随后每5 min依次上调10%,最后达80%,其余时段均维持FiO2 80%.观察2组犬在麻醉后、主动脉开放前、主动脉开放后5、10、15、20、25 min以及停机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在开胸后即刻(T1)、主动脉开放25 min(T2)、主动脉开放90min(T3)分别留取血液标本及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HMGB1及NF-κB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TNF-α含量;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PaO2在主动脉开放后5、10、15、20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T2和T3时点实验组HMGB1 mRNA表达(T2:0.9260±0.013 9比1.0496±0.0306;T3:0.832 5±0.0154比0.9894±0.0144,均P<0.05)和蛋白表达(T2:0.434 5±0.074 8比0.551 2±0.047 4;T3:0.449 0±0.054 1比0.545 5±0.040 6,均P<0.05)均降低.实验组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在T2和T3时点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血清IL-6和TNF-α含量在T2和T3时点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MPO活性、MDA含量在T2和T3时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肺损伤评分在T2和T3时点均低于对照组[T2:(2.0±0.7)分比(3.8±0.5)分;T3:(2.6±0.6)分比(4.2±0.8)分,均P<0.05].结论 氧控制性再灌注对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h17细胞因子(IL-6、IL-17A)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发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两组:正常组和DSS模型组,每组10只,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诱导小鼠UC模型。观察小鼠体重、大便、饮食等情况,计算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处死小鼠取病变结肠病理切片和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和IL-17A的含量。结果模型小鼠DAI评分、血清IL-6和IL-17A含量、结肠病理评分均较正常组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h17细胞因子(IL-6、IL-17A)在UC小鼠血清中显著升高,肠道炎症损伤明显,推测Th17细胞在UC病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可能是药物治疗的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叶升  刘魁凤  温宗秋 《新医学》2000,31(5):281-282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加顺铂(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86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NP方案组(46例)和丝裂霉素加长春地辛加顺铂(MVP方案)组(40例).每例至少治疗2周期.结果NP组和MV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1%和30%(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3.0个月和2.6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8个月和6.5个月(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NP组的Ⅲ、Ⅳ度的白细胞下降为61%,MVP组为30%(P<0.05).结论NP方案和MV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相近,毒性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7.
荣健  叶升  黄文起 《肿瘤防治研究》2004,31(10):650-652
 目的 寻求乳癌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的最佳负荷剂量。方法  80例ASAⅠ~Ⅱ级女性乳癌病人 ,每组 2 0例 ,随机分为Ⅰ~Ⅳ组。各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 30min ,静脉注射曲马多负荷剂量1.2 5mg/kg、2 .5mg/kg、3.75mg/kg、5mg/kg。观察各组患者在PACU中疼痛、恶心、呕吐、镇静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PACU中 ,为达到基础VAS评分≤ 3,Ⅰ组使用曲马多高达 8.8± 2 .91ml;95 % (19/ 2 0 )得使用PCA。Ⅲ组有 1例患者 (37min)、Ⅳ组有 2例患者 (39min、6 2min)发生苏醒延迟。Ⅲ组和Ⅳ组患者 2级镇静发生率分别为 30 %和 35 % (P <0 .0 5 )。结论 曲马多用于乳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效果满意 ,手术结束前 30min 2 .5mg/kg曲马多的静脉负荷剂量具有与 3.75mg/kg和 5mg/kg等同的镇痛效果 ,同时并发症较轻  相似文献   
8.
叶升  刘魁凤 《新医学》2000,31(5):281-282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加顺铂(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86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NP方案组(46例)和丝裂霉素加长春地辛加顺铂(MVP方案)组(40例)。每例至少治疗2周期。结果:NP组和MV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1%和30%(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3.0个月和2.6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8个月和6.5个月(P〉0.05)。主要不良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EIN)对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随机进入EI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d的血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补充量、血浆内毒素及术后7d内肠道排气时间及大便球杆比异常率。结果EIN组和PN组患者术后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7天,EIN组患者ALT、TBIL恢复优于PN组,血浆白蛋白补充量少于PN组;肠道恢复时间早于PN组,同时大便球杆比异常率较PN组低(P〈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内免疫微生态支持治疗可以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减少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的发生,有利于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KLF4)对食管癌细胞生长、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揭示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测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140、KYSE150、EC109及EC9706及食管永生化细胞NE3中KLF4的表达,通过siRNA的方法将KLF4高表达的KYSE140细胞敲降KLF4基因,通过MTT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该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与转染control siRNA的细胞相比,转染KLF4-siRNA1、KLF4-siRNA2的KYSE140细胞生长速度上升,细胞穿过Transwell微孔膜的细胞数量增加,并且形成的集落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LF4在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过程中起着负性调节的作用,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和判断食管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以及临床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