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CT)由于与传统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SCT)植入方式不同 ,NASCT多通过建立稳定的嵌合体 ,逐渐过渡为供者植入[1 ] 。因此 ,NASCT后对植入状况的评估显得更为重要。为评估NASCT后植入状况 ,我们以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结合我室新建立的短串联重复序列 聚合酶链反应 (STR PCR) ,对我院开展的 15例NASCT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在我院行NASCT的血液病患者 15例 ,男 10例 ,女5例 ,年龄 2 3~ 5 6岁 (中位年龄 36岁 )。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猕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细胞因子(TGF-β,IL-2,IL-6,IL-10,IFN-γ,TNF-α,FAS-L)mRNA的表达并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和病理变化中的作用,以寻找能够早期预测和鉴别诊断aGVHD的指标.5例猕猴经非清髓预处理后接受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移植前后8种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动态观察这些细胞因子在移植后aGVHD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5例猕猴均成功获得造血重建.1例移植排斥,长期无病存活;其余4例为混合嵌合和完全嵌合植入,1例低比例嵌合植入经第二次;注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获得高比例嵌合植入;1例发生肠道Ⅲ度GVHD.移植前后体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aGVHD期间TGF-β呈下调表达,其余均为上调表达;植入比例减低的猕猴各细胞因子也下降至移植前水平.结论:TGF-β在aGVHD发生前的下降趋势可能是GVHD预测指标,并且能够作为肠道GVHD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静脉或骨髓内输注异体猕猴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安全性以及异体MSCs是否能归巢骨髓并长期存活.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猕猴骨髓中的MSCs,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细胞表型,采用不同培养条件诱导多向分化,用特异性染色鉴定;将雄性猕猴的MSCs经静脉输注或骨髓内输注给雌性猴,评价其不良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用PCR法检测受者骨髓中的Y特异性序列,评价MSCs在异体存活情况.结果:成功培养了猕猴的MSCs,多向分化实验证明其可分化为脂肪和成骨细胞;输注后未见急、慢性毒性反应和GVHD表现,部分雌性猕猴体内可检出Y特异性序列.结论:猕猴异体静脉或骨髓内输注MSCs未见急、慢性不良反应和GVHD,MSCs可在异体骨髓内存活.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使其能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特别是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己获临床成功,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特别是硬皮病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cGVHD)的研究报道还很少.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ScGVH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探讨取得疗效的免疫学机制.方法:于2006-09/2008-08在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移植科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内注射ScGVHD患者4例,男3例,女1例;中位年龄41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内注射具体方法:取右髂前上棘为穿刺注射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例患者的给药剂量基本控制在(1.0~2.0)×10~7个细胞/次,行间断多次给药.合并用药亦有差异,但都为治疗ScGVHD的传统药物,且用量大为减少.结果与结论:经过多次骨髓内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Th细胞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Th1的比例上调,Th2的比例相应的下调,从而使两者达到了新的平衡点.与之相应,患者的临床症状也逐渐好转.而且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随访期内,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未发现异常,也未出现白血病的复发.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ScGVHD是有治疗效果的,为临床治疗ScGVHD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从而能提高自血病患者骨髓移植的存活率.但由于样本数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行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1 资料与方法 病人一般情况与受照剂量见参考文献[1].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由哈尔滨世亨生物工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S19993034),每瓶2.5g,纯度95%以上.用法为每日1次,剂量0.17~0.45g/(kg·d),不稀释直接静脉滴注,不用抗过敏处理.  相似文献   
6.
一例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山东济宁“10.21”^60Co源辐射事故病例B的诊治经过的回顾,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方法剂量估算采用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物理模拟、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并结合尸检病理。临床诊断根据受照剂量、临床过程及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给予全环境保护,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洽疗,维护脏器功能。结果病例B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受照后7d进行了HLA完全相合的PBSCT,移植后9d三系造血逐步恢复,并获持续稳定的完全供者型植入,无移植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由于病人的放射损伤继续发展,并逐渐发生严重肺部混合感染,心功能不全,照后45d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5d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应尽早分类诊断及实施全环境保护,可经异基因PBSCT使造血重建,为延长存活奠定基础。需加强抗感染及多脏器维护;促进免疫重建及组织损伤修复是今后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损伤研究的难点及重点。  相似文献   
7.
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细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细菌感染的防治经验,为今后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提供治疗经验.方法 2例急性放射病患者整个病程中均合并不同菌种的感染,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的病原体检测而给予不同强度的抗细菌和真菌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2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在治疗中均出现多次反复的细菌感染,同时伴有持续的真菌感染,经强有力的抗细菌和真菌治疗后细菌感染得到暂时控制,真菌感染始终没有控制.病例A于受照后14天出现急性腹膜炎,照后19天出现肺部感染,经泰能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得到控制,于照后33天死于真菌感染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受照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且于照后55天和照后71天出现G-杆菌败血症,经泰能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感染均控制,但真菌感染一直存在,于照后75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呈阶段性.全身性阶段性应用高强抗生素是防治细菌感染的主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VM26等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13例报告100850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艾辉胜,王桂林,黄士敏,程锡元,孙琪云,余长林,秦茂权,乔建辉,马海英,张石作者用VM26结合阿糖胞苛(Ara-C)、环磷酰胺等药治疗13例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2名儿童意外受192Ir迁延照射数月的诊治经过。方法 依据临床表现,生物、物理剂量估算及化验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全面检查各项相关指标。结果经多单位估算,病例“A”相当于一次受照剂量1.48~2.2Gy,病例“B”相当于一次受照剂量0.66—1.08Gy,均存在稳定性畸变和非稳定性畸变。经过综合治疗后病情平稳。结论 两例均明确诊断为亚急性放射病,各项指标均提示需密切关注其潜在的远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给猕猴单次无预处理输注猕猴白细胞抗原(RhLA)不相合供者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能否抑制供受者之间的免疫反应.方法:无菌抽取MSCs供者猕猴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用2?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骨髓MSC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型,不同培养条件诱导MSCs多向分化以鉴定;单次无预处理输注MSCs给RhLA不相合受者,分别于MSCs输注前及输注后20、40、60 d取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与供者及非供者皮肤体外共培养72 h,观察培养皮肤病理损伤情况,同时TUNEL法检测培养皮肤石蜡切片中凋亡细胞的比率.结果:输注MSCs后20 d,受者淋巴细胞与供者皮肤呈现减低的免疫反应,皮肤病理损伤程度较输注前减轻,凋亡细胞比例由(23.0±4.9)%下降到(12.2±1.9)%;MSCs受者与非供者之间体外皮肤病理片中凋亡细胞比例也由输注前的(22.0±2.0)%下降至(11.8±1.4)%,具有显著差异(P<0.05);输注后40 d和60 d,受者淋巴细胞无论对供者还是非供者的皮肤均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凋亡细胞比例增至(22.0±3.2)%、(22.0±2.5)%(供者)及(23.2±2.4)%、(24.0±2.6)%(非供者).结论:猕猴输注同种异基因MSCs后,通过体外实验可以检测到供受者之间降低的免疫反应,但是这种免疫抑制作用是短期的、可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