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病人的免疫荧光检测中出现“返祖纤维”现象的可能机制。方法;对病人的肌肉组织行免疫荧光检查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抗体,并同时对病人DMD基因中的25个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21例病人中有5例出现“返祖纤维”现象,即在免疫荧光检测中有单个或一小簇肌纤维呈阳性反应,其余呈阴性表现,多重PCR检测该5例病人,其中3例有外显子缺失。结论:“返祖纤维”现象提示:病人的个别肌纤维可能存在完整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表达,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DMD发病机制。“返祖纤维”现象可用来评估病人的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在积液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免疫细胞化学特异性标记非肿瘤性增生的间皮细胞、转移性腺癌及恶性间皮瘤细胞在积液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浆膜腔积液标本170例,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检细胞学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标记一系列单克隆抗体:癌胚抗原(CEA)、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上皮相关抗原(MOC-31)、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波形蛋白(VIM)和结蛋白。酶染色采用生物素化酶二步法。采用双盲法阅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上述几种抗体在反应性增生的间皮细胞、癌和恶性间皮瘤3组标本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癌症组的CEA、EMA、MOC-31、钙粘蛋白E和C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7%、89%、92%和94%,而VIM和结蛋白呈现低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和11%。良性间皮细胞标本组中,VIM和结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和91%,而CEA、EMA、MOC-31、钙粘蛋白E显示低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16%、9%和6%。恶性间皮瘤标本组中,CK、VIM、结蛋白呈现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而CEA、EMA、MOC-31、钙粘蛋白E表达呈阴性。结论 选择一组特异性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可帮助传统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仅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肝细胞肝癌(HCC)的主要病因.HCV的结构特点和生命周期的规律使感染易转为慢性化,病毒通过其基因组编码的若干蛋白使肝细胞发生转化.在此过程中,肝脏反复发生的损伤和修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HCC发生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阶段.反应性氧分子家族的作用和HCV感染造成肝细胞基因的遗传损伤可能是导致肝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运用体外细胞转染方法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HCV-HCC发病机制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POCT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作为临床检验领域新出现的一种检验手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POCT是指在患者医疗现场对任何医疗措施所需进行的检验;不在中央实验室,而在患者身边进行的检验,其结果同样可信。由此可见POCT具有快捷、灵敏、不受场地条件等限制.在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尿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膀胱癌是一种十分容易复发的恶性肿瘤,治疗后需严密随访。目前膀胱镜检查及可疑病变处活检仍是膀胱癌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1]。然而,这些检查属侵入性检查,患者有一定痛苦,还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这使膀胱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尿细胞学检查(urinarycytology)是非侵入性检查,能直接识别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它对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很高,但敏感性较低,尤其对低分级肿瘤的敏感性仅为20%~40%。理想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非侵入性的、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本文就近年来用尿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2受体(IL-2R)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关系。方法:将86例HT患者分为初诊、复诊2组,并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夹心法检测受检者外周血中的IL-2及IL-2R,并采用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TPoAb浓度水平,观察IL-2及IL-2R与TPoAb的关系。结果:IL-2在初诊HT组、复诊HT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含量分别为(25.01±3.31)ng/L、(23.17±5.89)ng/L和(24.05±3.92)n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R在初诊HT组、复诊HT组和正常组水平分别为(1125.94±743.87)ng/L、(722.93±640.06)ng/L和(293.48±113.35)n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诊HT组的TPoAb含量为(169.75±44.36)IU/L,高于正常组的(8.30±1.70)IU/L,低于初诊HT组的(460.96±299.05)IU/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T患者外周血中的IL-2R含量与TPoAb水平呈正相关(r=0.696,P〈0.01)。结论:HT患者外周血IL-2R含量升高,且与TPoAb水平呈正相关,检测IL-2R含量有助于观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两个特殊血友病A患者家系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特殊血友病A(HA)家系的基因诊断。方法 用内含子22倒位检测及FⅧ基因内外4个位点的多态性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用核酸直接测序法对FⅧ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检测。结果 家系1先证者表型为重型HA,FⅧ内含子22倒位检测及FⅧ基因内外4个位点的多态性遗传连锁分析未获得诊断信息;直接核酸测序证实先证者及其妹FⅧ基因24号外显子第2209位氨基酸存在R2209Q错义突变,后者胎儿DNA检测为正常男性。家系2中HA先证者已去世,一名要求做携带者检测的女性表型正常,内含子22倒位检测及直接核酸测序没有发现基因缺陷,用FⅧ基因内外4个位点的多态性遗传连锁分析均显示该成员未携带血友病A基因。结论 联合应用直接核酸测序法及多态性遗传连锁分析可以对特殊血友病A家系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8.
桥本甲状腺炎(Hashintoto's thyroditis,HT)是一种器官特异的功能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以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甲状滤泡上皮细胞破坏凋亡为主,而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与否,可对病变发展产生影响^[1]。探讨HT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20^+、CD45RA^+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升高之间的关系,对于监测病变的性质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定和评价本院Beckman 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复检规则。方法上海瑞金医院门诊与病房标本共1000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全血标本对复检规则草案进行评估,另选取2007年8月至2007年9月经血常规审核软件DM2审核的门诊、病房20695份标本结果对复检规则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检测1000份标本,其2.2%的假阴性低于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制定5%的最大允许范围。其假阴性主要集中于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形态3个项目。经对20695份标本结果进行分析,本室复检规则自动确认占总标本的66.4%,需复检占33.6%,仪器报警分布以中晚幼粒细胞(IMM.NE2)报警为多,占44.4%,血小板聚集(PLT Clumps)其次,占16.9%,细胞计数超出审核范围共5943项,以血小板计数为多(28.4%),其中首次结果超出审核范围的以白细胞(29.9%)、血小板(31.6%)居多,与历次前后差异结果相比较(8-check)未通过审核的共1148例,以血小板计数居多。结论目前,复检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减少差错,我院采用白细胞分类百分比作为衡量指标,相对“41条复检规则”中的白细胞分类规则,我院的分类采用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指标要求更为严格,减少了其假阴性的发生率。加大血小板复查量,可有效地发现假性血小板聚集,提高了我院的报告质量。关于历史结果我院因门诊患者一般1至2周复诊,故将历史结果比较定在2周。允许范围初步订在20%,但仍需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定量PCR中常用的参照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于1983年由美国Cetus公司的K.Mullis建立,这是一个在体外特异地复制一段已知序列的DNA片段的技术,可使人们快速地从试管中获得大量特异的核酸片段。PCR技术给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已与DNA克隆、DNA重组和DNA测序等技术一样,成为分子生物学乃至医学研究和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对某一基因或核酸片段的量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如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状况和治疗过程中病毒荷载量的变化[1~3],基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