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机采鲜叶品质等级参差不齐的问题,实现优质茶叶的机采机制,该文以新型鲜叶分级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筛孔筛板组合、振动频率等对机采鲜叶的分级效果,系统分析了分级鲜叶分类加工茶产品的感官品质和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鲜叶分级机的多块筛板组合采用椭圆孔筛板(a=1.8 cm,b=2.2 cm)+圆孔筛板(D=2.0 cm)+圆孔筛板(D=2.6 cm)的方式较佳,能够较好分离出碎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以上等不同嫩度级别的鲜叶;振动频率采用50 HZ较为适宜,可获得较佳的作业流畅性和分级效果,且筛板共振现象较小;分级叶所制产品的感官品质与手采叶较为接近,较未分级样有较大提升,综合效益较机采叶直接加工每kg鲜叶可提高1.22元。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对18?个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PCA、PLS-DA和HCA均可直观地对3?种不同栗香特征的绿茶进行有效区分;PLS-DA中,18?个栗香茶样基于其香气特征实现良好分离,其中R2Y=0.843、Q2=0.694,说明该模型对3?种栗香特征绿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预测能力;HCA中,3种栗香绿茶在聚类距离12处被清晰地分成3?类,其中板栗香型和嫩栗香型距离更接近,聚类效果和感官辨识基本一致。此外,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大于1,筛选出了38?种区分不同栗香特征的重要挥发性组分。  相似文献   
3.
茶叶的生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季节性,且茶叶疏松多孔,长期贮藏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变质。作为广受消费者青睐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保持其贮藏品质对提高茶叶商品价值,推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针对茶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原因兴起了各种保鲜技术。该文通过讨论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叶绿素、脂质等物质的氧化降解,总结了绿茶、乌龙茶、红茶等的陈化劣变机理,同时概述了水分、温度、氧气、光照等影响茶叶贮藏品质的4大因素,并详细阐述了运用干燥、冷藏、脱氧、生物保鲜剂等方法进行茶叶贮藏的相关技术,最后展望了茶叶保鲜的深入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茶叶保鲜新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影响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关键成分,以专家人工感官评审为依据,根据亮度对26?个工夫红茶茶汤进行分组(高亮、中亮、暗),随后对茶汤中24?个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统计分析手段筛选出与茶汤亮度显著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对不同分子质量范围的茶汤馏分进行超滤分离,初步确定影响茶汤亮度的大分子馏分,并通过复原与添加实验进一步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多变量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咖啡碱在高亮茶汤中显著增高,没食子儿茶素在高亮茶汤中显著降低。对不同截留分子质量(molecular mass cut-off,MMCO)茶汤馏分的超滤分离和添加验证实验,发现MMCO高于100?kDa的茶汤大分子馏分不利于高亮茶汤的形成。本研究发掘了影响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关键成分,对后续高亮工夫红茶的品质调控和定向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分离茶多酚,获得纯度为ECG 980.0mg·g-1、EC 960.0mg·g-1、EGC 900.0mg·g-1、EGCG 980.0mg·g-1的儿茶素单体,并以制备的儿茶素单体为反应原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反应,探讨儿茶素组成对茶黄素化学氧化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儿茶素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产物存在明显差异,且碱性氧化产物较酸性氧化产物复杂,存在很多未知的氧化产物,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O2对茶多酚化学氧化(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形成茶黄素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真空、露置空气和通氧等3种不同O2含量的条件下,茶多酚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均可得到茶黄素类物质,其含量随着2种反应体系中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化学氧化中儿茶素消耗的主体是EGCG、EGC、C、EC,说明O2是茶多酚化学氧化形成茶黄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相关研究报道却极少涉及到关于O2在茶多酚化学氧化合成茶黄素过程所发挥的作用;另外,比较茶多酚碱性氧化法和酸性氧化法形成茶黄素的情况,前者比后者得到更多茶黄素类物质。文中还考察了O2对茶黄素化学氧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国家。在19世纪以前,我国茶业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茶叶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居垄断地位。自20世纪初叶,我国茶业走向衰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超过我国。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贸易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现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眼技术检测50个滇红工夫茶汤色泽,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茶汤色泽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实现茶汤色泽品质优质组(≥90分)和非优组(<90分)的准确判别,并具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R2Y=0.988,Q2=0.981)。预测集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准确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实现了茶汤色泽品质得分的准确预测(校正集:Rc=0.97,RMSEC=0.79,RPDc=4.15;预测集:Rp=0.90,RMSEP=1.36,RPDp=2.15),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绝对误差在2.3分内,相对误差在2.7%内。电子眼技术作为新型的智能感官评价方法,可替代人工感官审评,有效应用于滇红工夫茶汤色泽品质的快速、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滚筒变温组合、干燥时长、是否耦合热风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利用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IRAE-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筛选栗香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以单芽嫩度为制备原料,当电磁滚筒变温组合为180℃/170℃/160℃,耦合110℃热风干燥6 min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最佳。此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建立了栗香绿茶的有效判别模型(R2Y=0.997,Q2=0.774);基于VIP>1和p≤0.05,筛选出27种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进一步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确定其在栗香和非栗香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发现27种香气物质在栗香绿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非栗香绿茶。另外,原料嫩度也会影响绿茶栗香的效果,单芽比一芽一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更好。综合来看,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加工技术,为栗香绿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浸提茶叶质量浓度对绿茶茶汤主要理化成分含量及可逆与不可逆沉淀形成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提茶叶质量浓度的升高,绿茶茶汤固形物浓度,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可逆沉淀量及不可逆沉淀量都显著增加;随着浸提茶叶质量浓度的升高,茶叶中可溶性物质浸出率下降,但是随着茶汤中固形物含量上升,相同单位浓度下产生的沉淀量增加。较低的茶叶质量浓度更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得率和较少的沉淀。0.1 g/m L茶叶质量浓度可能是个临界点,更高的茶叶质量浓度不利于茶叶有效物质浸出,且容易产生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