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2.
3.
5.
绿茶、红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槠叶种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和红茶。以鲜叶为对照,应用分光光度法和RP—HPLC法对绿茶、红茶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1)绿茶中多酚类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而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总量下降了43.8%;(2)绿茶中儿茶素总量几乎不变,而红茶下降了80.6%;(3)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分别上升了565.5%和74.5%。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油菜籽单位时间失水率影响因素,研究旋风式干燥方式下油菜籽的最佳干燥工艺参数,利用自制的旋风式油菜籽烘干机进行干燥试验。选取旋风式烘干机的干燥温度、气流速度、分级器内孔直径为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旋转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发现旋风式烘干机的干燥温度、气流速度、分级器内孔直径3因素是影响油菜籽单位时间失水率的主要因素,其取值范围为:干燥温度70~90℃,气流速度17~22 m/s、分级器内孔直径130~140mm;多因素试验表明,影响油菜籽单位时间失水率的因素显著性顺序为:干燥温度气流速度分级器内孔直径;旋风式干燥方式下油菜籽的最佳干燥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85℃、气流速度19m/s、分级器内孔直径136mm。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脱除茶叶咖啡碱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了超临界CO2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工艺条件优化,着重讨论了影响咖啡碱脱除率的因素及茶叶风味的保存因素,结合产品质量分析,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咖啡碱的两级萃取、茶香吸附和咖啡碱解析的两路分离、加稀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参数,达到既保持了茶叶特别香味,又能有效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配棉的目的是要把经过清理的籽棉连续、均匀地分配给生产线上的每台轧花机,使轧花机能连续生产,并使皮棉加工质量具有一致性。1配棉的形式在轧花生产线中,配棉形式主要是负压配棉、正压配棉和螺旋配棉。负压配棉主要指的是三管配棉。 相似文献
9.
10.
11.
基于6省120个农业经营主体的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2020年我国粮食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省份的粮食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为56.95%,高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初加工机械化水平(2019年为37.58%);在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中,水稻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最高约为68.55%,小麦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次之约为57.40%、玉米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最低约为49.35%;在初加工的三大作业环节之中,粮食脱出处理环节机械化水平最高已达96.61%,脱出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粮食清选处理机械化水平略低为36.06%、粮食保质处理机械化水平最低为35.06%;各品种和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品种角度来看短板在玉米,从环节角度来看短板在机械保质处理。研究为分析和判断我国粮食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和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分析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办学现状,针对农机专业的办学困难,从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体系、兴建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以及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设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在粮油加工机械中采用交流变频器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油加工机械现代化的要求,本文将重点介绍在粮油加工机械的传输系统、搅拌装置和离心设备中采用交流变频器的应用情况,通过采用MD320变频器的不同配置,可以使粮油加工机械中应用的变频器必须能够适合制造环境、复合粮油类负载的变化、贴近用户的心里需求,最终提高粮油加工机械的整体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16.
依据溶质渗透理论 ,得出了汽、液相传质单元数与传质系数、汽液接触时间、相界面积、物系性质及塔板结构的关联式 .采用汽相平推流液相完全混合模型计算点效率 ,计算值以 Col-burn推导的雾沫夹带对塔板效率的影响关系进行修正 .经小型筛板塔在全回流条件下的实验验证 ,点效率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在正常操作范围内 ,误差 <6 %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缢蛏壳肉分离效率。方法:采用参数法对振动筛分装置主要参数进行设计,以连云港双头蛏为试验对象,以振动频率、振幅、筛面倾角为试验因素,以筛分效率和肉中带壳比率为主控目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建立频率、振幅、筛面倾角与筛分效率和肉中带壳比率相匹配的回归模型。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法,得到了缢蛏壳肉分离筛分装置的最佳工作参数匹配。结果:当出料比率控制为1.2 kg/s、开壳比率控制为97%,振动频率设定为21.6 Hz、振幅设定为3.6 mm、筛面倾角度设定为9°时,缢蛏筛分效率为97.60%,肉中带壳比率为4.52%。结论:所设计的缢蛏振动筛分装置筛分效率高、适应性好,可满足初步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提高卷材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产品出现,对纺织及印染行业的生产机械进行了系统改造设计。运用变频器、PLC及张力控制器等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机械的恒速、恒张力控制。变频器可以根据卷材的松紧程度,实时调节线速度,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张力控制器及张力传感器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PLC及触摸屏技术的引入,使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操作大为简化,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对智能控制系统改造,解决了因张力过大引起的加工材料断裂及变形或因张力过小引起的收放卷不均匀等问题。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控制系统降低了不合格产品的数量,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