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1篇
工业技术   2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飞  翁西伦  鲍宗必  杨亦文  任其龙 《化工学报》2015,66(11):4520-4525
合成了含少量3-(三乙氧基硅)丙基氨基甲酸酯的纤维素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CDMPC),并采用1,2-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SE)为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得到新型硅基杂化手性固定相。该固定相的CDMPC含量达60%,在含有10%氯仿的流动相中保持良好的手性识别性能和机械强度。使用其拆分了多种手性化合物,拆分效果优于商品柱Chiralpak IB,其中对2,2,2-三氟-1-(9-蒽基)乙醇和反式二苯乙烯氧化物对映体的分离选择性分别达到2.99和2.48,表明该类硅基杂化类手性固定相在制备色谱领域中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离子液体-分子溶剂复合萃取剂脱除水中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了疏水性离子液体-分子溶剂复合萃取剂,并研究了其对酚类化合物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与纯离子液体萃取剂相比,三己基十四烷基溴化([P66614]Br)-乙酸乙酯复合萃取剂在显著降低萃取剂黏度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酚类溶质分配系数。当萃取剂中[P66614]Br摩尔分数为20%时,苯酚的分配系数为345,是纯乙酸乙酯为萃取剂时的5.3倍,是[omim]BF4、[C12mim]NTf2等常规疏水离子液体的9~60倍;比纯[P66614]Br为萃取剂时的分配系数下降25.3%,黏度却比纯[P66614]Br降低99%以上。COSMO-RS研究表明[P66614]Br与苯酚之间较强的氢键作用是获得较高苯酚分配系数的关键因素。该复合萃取剂对间苯三酚、4-氯苯酚和2,5-二硝基苯酚等物质也有良好的萃取能力。上述结果为开发兼具良好热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脱酚萃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己烷异构体的高效分离是石化行业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关键过程之一。己烷异构体分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极化率、沸点相近,分离极具挑战。目前,基于5A分子筛的吸附分离技术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5A分子筛的吸附容量较低,且无法实现单支链异构体与双支链异构体的选择性分离,限制了汽油辛烷值的进一步提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多孔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和高度可设计性使其可以精准识别异构体分子在形状和性质上的微小差异,展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和应用前景。重点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己烷异构体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分离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干气中烷烃、烯烃新型分离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二十年来烯烃烷烃新型分离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与传统的π络合吸附剂相比,优先吸附烯烃的吸附剂包括金属有机材料(MOF)、Engelhard Titanosilicate (ETS)、高硅分子筛和介孔分子筛,主要是利用氢键作用、孔径大小、分子扩散速率差异或π络合作用,将烷烃烯烃分离;而优先吸附烷烃的吸附剂包括AlMePO-α、ZIF-7和凹凸棒黏土,主要利用吸附剂上甲基与烷烃的相互作用。MOF对烯烃吸附量大,但选择性较差;高硅分子筛对烯烃的动力学分离效果良好;介孔分子筛经过渡金属改性后,对烯烃有优良的选择性;ETS类对烯烃有较高的吸附量和选择性,且稳定性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are a main source of new drugs, functional foods and food additives. The separation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ation and use of biomass.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bioactive_principle from a complex matrix is often inherent bottleneck for th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so a series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is review cover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eparation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ir solubility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s, recent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isolation techniques. This overview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dis- cussion of pertin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 of current methodologies in the separation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may provide a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of novel separ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6.
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课,学好该课程对学生的将来发展很重要。我们通过设置探究性学习内容,以手性药物为主题,以药物工艺开发过程为主线,每人一个题目,引导学生全面查找文献,并分析文献,设计工艺流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文献、分析文献、设计工艺流程、撰写书面文献报告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甘油磷酰胆碱(GPC)作为重要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前体,能够促进乙酰胆碱在脑部的合成,增强人体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预防老年痴呆类疾病,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促进GPC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几年GPC的分析、制备及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指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分析GPC的主流方法,但没有一种检测器能检测到所有关键的杂质,需要多种检测器联用才可判断GPC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全化学合成和水解卵磷脂(PC)是制备GPC的主要方法。文中指出全化学合成法具有收率高、产品纯度高和制备工艺完善的优点,但起始原料昂贵,全化学合成的GPC中会残留基因毒性杂质,严重影响产品品质。水解PC法能够制备出食品级GPC,所得产品无毒无害,但水解法收率低,产品纯度低,纯化难度大,难以规模化生产。结晶法和柱色谱法是纯化GPC粗品的主要方法。结晶法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收率低,生产成本高。柱色谱法能除去大量杂质,除杂效果好,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三废”,纯化周期长。文中分析表明,HPLC和多种检测器联用是定量分析GPC及其相关杂质的最有效方法,水解PC以制备食品级GPC是如今的研究热点,开发出高效的纯化技术是工业化生产GPC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在微乳液聚合方法上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分散相、连续相、表面活性剂等不同组分参与到微乳液聚合反应中的实验方法和实现过程。介绍并评价了这类离子液体复合体系在制备聚合物微粒、纳米材料、导电材料,多孔材料及聚合物复合材料上的应用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棉籽低聚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疗等方面。目前,棉籽低聚糖与蛋白的分离是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作者研究了棉籽低聚糖和蛋白的凝胶色谱法分离。以棉籽糖和牛血清白蛋白混合溶液为原料,采用Sephdex G-10、Sephdex LH-20和Toyopearl HW-40C三种不同凝胶制备柱为固定相,考察了凝胶种类、温度、流动相组成、进样浓度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操作条件:以去离子水为流动相,HW-40C凝胶为固定相,柱温40°C,上样浓度100 mg?mL-1,进样体积1 mL,流速为1.82 BV?h-1。在该工艺条件下,脱脂棉粕提取液经凝胶色谱分离可得到纯度达89.1%的棉籽糖,收率为64.8%。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产品质量好,为棉籽低聚糖和棉籽蛋白的制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稀有气体Xe/Kr的高效捕集分离是气体工业、核环境监测和乏燃料处理等领域的重要分离过程之一。氙与氪结构与极化率相似,传统低温精馏方法借助氙与氪的沸点差异实现二者分离,能耗巨大,吸附分离是较为理想的替代分离技术。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多孔材料具有结构多样性与高度可设计性,通过调节材料微孔表面的极化环境与孔道窗口结构,借助氙与氪极化率的微小差异,可实现对二者的精准辨识,有良好的吸附分离性能与应用前景。重点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氙氪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材料的极化环境、孔道结构、框架柔性等因素对氙氪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氙氪吸附分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