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目的 总结1例保持门静脉连续性的小肠双造口方式肝小肠联合移植病例的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受者为短肠综合征合并肝功能不良的男性患者,供者为尸体供者.联合切取器官,确保供者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的连续性.移植肝静脉采用背驼式吻合,受者自体门静脉和供肝门静脉端侧吻合,胆道端端吻合,供者肝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于受者腹主动脉;移植小肠约2 m,两端双造口于腹壁,未作肠道吻合.采用人源化抗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维持期单用他克莫司.行内镜下黏膜活检监测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个月内,患者发生腹腔感染和疑似排斥反应各1次,分别经过手术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受者移植肝和小肠功能恢复良好,但仍有腹泻,需补充静脉营养,体重尚未完全恢复.结论 保持门静脉连续性的小肠双造口方式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发生外科并发症的风险小,有利于肝脏和小肠功能恢复及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但是消化液未能进入移植小肠,也影响了受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CD46分子对CD4+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人CD4+T淋巴细胞,体外检测CD3、ConA、CD3/CD28、CD3/CD46、CD3/CD28/CD46共刺激对CD4+T细胞的作用效果.并检测其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结果:与CD3组或阴性对照组相比,ConA、CD3/CD28、CD3/CD46和CD3/CD28/CD46共刺激后.CD4+T细胞均出现显著增殖反应(P<0.05).而且CD3/CD28/CD46共刺激组的增殖活性较CD3/CD28或CD3/CD46共刺激组显著增高(P<0.05).ED3/CD28共刺激后,IL-2和IFN-γ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和C03组显著升高(P<0.05),CD3/CD46共刺激后,IL-10和TGF-β水平较阴性对照组、ConA组、CD3组和CD3/CD28共刺激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补体调节蛋白CD46可以诱导CD4+T细胞的增殖反应并产生IL-10和TGF-β,有可能抑制同种移植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 统计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胰肾联合移植术6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将受者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因,评估再次手术对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1年内,受者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3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消化道出血(1例).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5/6).56例胰腺手术成功,术后(14± 8)d完全停用胰岛素,外科并发症导致移植胰腺切除4例.15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接受透析的时间为(33±12)d,其余受者肾功能均在术后2~7 d恢复正常,带移植物功能死亡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3/6).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为25% (15/60).外科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移植胰腺血管栓塞及移植胰胰腺炎,外科并发症降低了术后1年受者及移植胰腺的存活率,而对肾脏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高,明显降低了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率,是影响术后早期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选择性5-羟色胺2A(5-HT2A)受体拮抗剂沙格雷酯延缓大鼠移植动脉急性排斥反应后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3组,同种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分别为Wistar大鼠和SD大鼠)、同系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SD大鼠)和实验组(供、受者分别为Wistar大鼠和SD大鼠),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后纤维化模型。术后各组大鼠喂养条件相同,仅实验组大鼠每天给予沙格雷酯灌胃,25 mg/kg。术后第14天和第60天对移植动脉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移植动脉内膜增生情况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移植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第14天时,同种移植对照组移植动脉出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改变。术后第60天,同种移植对照组、同系移植对照组和实验组内膜指数分别为(62.41±6.54)%、(0.94±0.33)%和(16.71±3.94)%,3组间内膜指数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NA和α-SMA细胞阳性率分别为(0.99±0.54)%和(0.79±0.33)%、(22.43±3.40)%和(23.70±2.78)%及(7.37±4.61)%和(8.21±3.11)%,3组间PCNA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及α-SMA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移植动脉急性排斥反应后可继发严重纤维化,沙格雷酯可显著延缓急性排斥反应后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和α-SM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随着肝移植工作的不断深入,其适应证也在不断变化,恶性肿瘤作为早期肝移植适应证之一,由于术后复发率高,临床应用受到严格限制,良性疾病行肝移植术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病人移植前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肝移植病人和其他肝移植病人术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并采用正常人作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病人和非肝癌病人肿瘤组织中FoxP3的表达及CD8+T细胞浸润的比例.观察肝癌肝移植病人术后及肿瘤复发后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检测显示肝癌肝移植、非肝癌肝移植的病人术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分别为(10.15±1.00)%、(5.30±1.64)%和(3.20±1.18)%,P<0.05.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病人较未复发病人外周血CD4+CD25+FOXP3+T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15.15±1.50)%和(6.80±1.50)%,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组织中FOXP3+T细胞增多,CD8+T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的病人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升高.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减少CD8+T细胞浸润,加速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相关因素及改善其预后的措施. 方法 回顾分析155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成人尸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7.4岁(18~67岁).受者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60例,原发性肝癌(包括胆管癌)7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2例,其他(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及多囊肝等)10例.肝移植术后将发生NC的受者分为NC组,将未发生NC的受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受者术前原发病和终末期肝病模(MELD)评分、术后肝功能、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 结果 住院期间,共有36例受者发生NC,总发病率为23.2%(36/155).原发性肝癌患者的NC发病率为12.3%(9/73),明显低于乙型肝炎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33.3%(20/60)和多囊肝、原发胆汁性肝硬化和肝豆状核变性等的40%(4/10)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的25%(3/12)(P<0.05).NC组受者中非肝癌和肝癌患者分别为22.9±8.2和17.1±5.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5和13±3.4(P(0.05).术后2周内,两组患者在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总量,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白蛋白及血清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NC组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1%(13/36)和30.5%(11/36),对照组分别为17.6%(21/119)和5.9%(7/1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C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患者原发病和术前肝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术后积极的对症治疗和防治感染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8.
三、优化应用麦考酚酸(MPA)的方案 无论何种情况,减少MPA的用量都会明显增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治疗失败的风险.因此,在维持治疗中,优化应用MPA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仅应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贫血时才考虑减少MPA的用量.在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时,建议首先考虑转换应用新剂型的MPA(将吗替麦考酚酯转换为麦考酚钠肠溶片);在排除其他致病原因后,可以考虑减量应用MPA.目前,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中如何优化使用MPA,尚无确切数据,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
全内脏转位是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脏旋转发生障碍所致,发生率约0.01%,其内脏的分布与常人相反.以前认为,全内脏转位者不适合接受肝移植,也不适合作为供肝者,但随着肝移植技术的进步,目前全内脏转位者接受肝移植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1-4],而其作为供肝者则相当罕见.2006年,我院行1例全内脏转位者供肝移植,取得良好的效果,受者长期存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在减轻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UUO)诱导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假手术+DMSO 1 ml/d×14 d;B组:假手术+Genistein每日20 mg/ks体重×14 d;C组:UUO+DMSO 1 ml/d×14 d;D组:UUO+Genistein 5mg/kg体重每日×14d;E组:UUO+Genistein 20mg/kg体重每日×14d.术后14d比较各组大鼠左/右肾重量和长度的比值;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NF-y和TGFa1表达;病理观察肾小管扩张和肾间质增生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肾脏á-SMA和ED-1表达.结果 C、D、E组左/右肾重量及长度比值均明显高于A、B组,但E组左/右肾重量及长度比值、血清TGF-a1及INF-y浓度、肾小管扩张分数和肾小管容量分数、á-SMA和ED-1的表达均低于C组.结论 染料木黄酮可明显降低由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所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其可能机制是染料木黄酮抑制TGF-a1及INF-y的表达,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