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0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309篇
医药卫生   151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416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30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895篇
  2013年   960篇
  2012年   1068篇
  2011年   1240篇
  2010年   1034篇
  2009年   1060篇
  2008年   890篇
  2007年   902篇
  2006年   645篇
  2005年   566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475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7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95 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初步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氟康唑、多抗甲素等药物对各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进行真菌学学涂片镜检,了解所用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治愈率为35.79%,好转率为57.89%;白色珠菌清除率为80.5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氟康唑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92.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治经验,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5年收治的3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行DSA检查,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B超检查14例,12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CT检查20例,16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MR I/MRA检查16例,14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22例患者行TBO检查,8例为阳性。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9例患者预后良好,1例发生永久性偏瘫,随诊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方法,而MR I/MRA和BUS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措施。DSA和TBO同时检查,能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行M atas训练。术中精细的解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并观察胸部CT表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0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与影像学资料,依据患儿治疗方式不同将接受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患儿纳入对照组(n=143),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纳入观察组(n=157)。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与肺功能变化以及胸部CT表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1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87.41%);治疗后两组患儿IgM、IgA较治疗前下降,而IgG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IgM、IgA、Ig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EF、FVC、FEV1与PEF25等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各种胸部CT表现差异不显著(χ2=1.69,P>0.05),治疗后观察组2例(1.27%)患儿有大片实变影,1例(0.64%)患儿还存在散在斑点或者片状影,3例(1.91%)患儿磨玻璃影,而对照组存在大片实变影、散在斑点或者片状影、磨玻璃影、斑点或者片状实变影患儿分别5例(3.50%)、3例(7.14%)、6例(14.29%)、4例(9.52%)。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效果较好,胸部CT各种表现可以用于患儿病情诊断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消、托、补"三步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对溃疡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对照组37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消、托、补"三步法中药治疗,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胃溃疡复发率,并检测胃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再生蛋白Ⅰ(regenaration gene I,RegI)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胃溃疡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痛、反酸、纳差症状显著改善,胃黏膜PCNA表达显著升高,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消、托、补"三步法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修复,提高黏膜愈合质量,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5.
于柏松  刘冰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3):2985-2991
原发性IgA肾病是最普遍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病理特点为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区。随着对原发性IgA肾病的逐渐认识,发现其并不是一种良性肾脏疾病,大约在20年内,30%~40%的原发性IgA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因此,原发性IgA肾病需要有效精准的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本文主要对原发性IgA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支持治疗成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另外扁桃体切除、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原发性IgA肾病的治疗,近年来又出现了多种新型治疗方法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96.
伍雁琦  罗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8):1028-1032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的扩增状态,乳腺癌被分为多个分子亚型。不同的亚型预后也不同,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与HER2阴性(-)乳腺癌相比,更具侵袭性,且预后更差。激素受体(HR)+/HER2+乳腺癌由于在HR与HER2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交互转导通路,以致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治疗相互影响、制约。如何合理而有效地治疗HR+/HER2+乳腺癌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难点之一。本文简述了HR+/HER2+乳腺癌的治疗现状以及在抗HER2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抑制剂等方面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97.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与痛风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目前HUA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其不仅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而且是导致CK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新的研究证据,国内外有关HUA与痛风诊治指南不断更新,并提出较多新观点。本文主要从CKD角度对国内外有关HUA与痛风的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结合相关研究证据从初始降尿酸治疗指征、降尿酸治疗药物的选择、痛风急性发作的管理、碱化尿液、维生素C的使用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临床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8.
RAS基因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驱动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频率突变并异常活化,是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代谢重编程作为恶性肿瘤重要特征之一,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 RAS基因可通过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信号轴或其他多条信号通路调控脂代谢,如脂质合成途径和降解途径等。同样,脂代谢也能修饰并激活RAS蛋白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因此,本文概述了现阶段脂代谢与 RAS之间相互调控的研究,旨在为靶向脂代谢在 RAS驱动型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小脑顶核(FN)与下丘脑外侧区(LHA)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FN和LHA在电针心经抗急性MIRI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经组和电针肺经组,每组14只;以及损毁LHA+电针心经组(简称LHA+电针心经组)和损毁FN+电针心经组(简称FN+电针心经组),每组7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MIRI大鼠模型.采用电针心经治疗的3组针刺神门和通里;电针肺经组针刺太渊和列缺.所有电针组于造模前接受电针刺激,电流强度1 mA,频率2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7 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予电针.监测大鼠心电图,分析ST段位移和心律失常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N及LHA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T段位移、心律失常评分以及FN和LHA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心经组大鼠ST段位移、心律失常评分以及FN和LHA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电针心经组比较,电针肺经组、LHA+电针心经组和FN+电针心经组大鼠ST段位移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电针肺经组及LHA+电针心经组大鼠FN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电针肺经组及FN+电针心经组LHA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FN和LHA参与了针刺心经改善急性MIRI效应的作用机制,小脑可能是通过小脑-下丘脑投射参与了针刺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紧张性头痛(TT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TT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耳穴贴压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及耳穴贴压治疗,针刺组仅接受针刺治疗,耳穴贴压组仅接受耳穴贴压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头痛发作频率,以及头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疗效等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观察组、针刺组和耳穴贴压组.治疗后和随访时,3组的头痛程度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1);观察组上述4项结果均低于同时间点针刺组和耳穴贴压组(均P<0.01);针刺组VAS评分低于耳穴贴压组(均P<0.05).随访时针刺组头痛频率低于耳穴贴压组(P<0.05).结论:针刺加耳穴贴压以及针刺和耳穴贴压单独应用均能减轻TTH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改善焦虑及抑郁情绪,且针刺加耳穴贴压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