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消、托、补"三步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对溃疡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对照组37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消、托、补"三步法中药治疗,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胃溃疡复发率,并检测胃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再生蛋白Ⅰ(regenaration gene I,RegI)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胃溃疡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痛、反酸、纳差症状显著改善,胃黏膜PCNA表达显著升高,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消、托、补"三步法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修复,提高黏膜愈合质量,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汉族和哈萨克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房水及小梁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表达水平及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7/2019-04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ACG患者46例49眼,其中汉族25例26眼,哈萨克族21例23眼,均于小梁切除术中采集房水和小梁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房水总TGF-β2(tTGF-β2)和活化TGF-β2(aTGF-β2)含量,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梁组织中TGF-β2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汉族患者小梁组织中TGF-β2表达明显高于哈萨克族患者。ELISA定量分析显示,汉族和哈萨克族患者房水中aTGF-β2含量(172.015±79.367、83.436±41.743pg/mL)有明显差异(t=4.794,P<0.001),且年龄≥70岁的两民族患者房水中tTGF-β2含量(480.124±152.997、338.858±72.497pg/mL)有差异(t=2.421,P=0.026)。术后两民族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6mo汉族和哈萨克族患者功能性滤过泡(Ⅰ、Ⅱ型滤过泡)形成情况有明显差异(50% vs 78%; χ2=4.841,P=0.028)。

结论:汉族与哈萨克族PACG患者房水及小梁组织中TGF-β2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哈萨克族患者房水和小梁组织中TGF-β2呈明显低表达,可能减少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与复杂性肾囊肿(CRC)的CT特点,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MCRCC与CRC患者的CT特征,包括肿物直径、分隔、钙化、结节等。结果:17.4%的MCRCC、46.5%的CRC显示钙化(P=0.038);69.5%的MCRCC、21.1%的CRC有分隔(P=0.000);26.1%的MCRCC、4.7%的CRC有结节(P=0.032);38.1%的MCRCC、10.5%的CRC有囊壁强化(P=0.029);MCRCC组肿物直径CRC组(P=0.007);logistic回归显示多分隔(P=0.011)、囊壁强化(P=0.039)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钙化、分隔、结节、肿物直径在两组鉴别上具有意义;多分隔、囊壁强化是两组鉴别最有价值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提壶揭盖法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P物质(SP)、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糖尿病合并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期间2组共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常规降血糖基础上基于提壶揭盖法组方治疗,对照组在常规降血糖基础上给予乳果糖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排便情况、心理状态及血清SP、NO水平。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治疗后,2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腹胀、里急后重及腹痛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腹胀、里急后重及腹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排便时间均缩短,排便频率均降低,大便性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排便频率低于对照组,大便性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S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提壶揭盖法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肠道动力及心理状态,促进排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肿瘤悬吊法在"零缺血"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2例患者应用肾肿瘤悬吊法在完全无肾动脉阻断的"零缺血"条件下开展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在后腹腔镜下采用肾肿瘤悬吊法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游离肾周脂肪暴露肾肿瘤,但保留肾肿瘤上方的脂肪。取肿瘤上方的脂肪向上提拉,用Hem-o-lock将肿瘤上方脂肪悬吊到上方筋膜、腹膜反折等组织(具体可根据术中情况评估选择)上,使肿瘤与肾脏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用腹腔镜剪刀在肿瘤周围0.5 cm左右处分离肿瘤,另外一个操作孔置入腹腔镜下吸引器,将肾脏创面的出血充分吸走,保持视野清晰并帮助调整瘤体方向,保证完整切除肿瘤,对肾脏创面进行连续缝合。收集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并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记录术后6个月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及肌酐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肾肿瘤悬吊法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无改行肾动脉阻断或者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成功率达100%,中位手术时间为105(70~135) min,中位肿瘤切除并缝合时间为17(14~25)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85(70~350) mL,中位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4~6) d,中位术后住院天数为6(5~7) d,术后无出血、尿漏、感染、切口裂开等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肾脏CT、胸部CT等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指标、肌酐水平、患肾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无阻断的"零缺血"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应用肿瘤悬吊法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最大程度地保护肾功能,使患者在肾部分切除术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气体、硅油等玻璃体长期替代物置入后的效果均不理想,全氟萘烷是否能作为玻璃体长期替代物有待证实.目的:观察兔角膜对不同剂量全氟萘烷的生物耐受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04/10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石河子大学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新两兰白兔24只,全氟萘烷由上海华捷视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24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0.15mL全氟萘烷组(16只),0.02mL全氟萘烷组(4只),对照组(4只),行前房穿刺,分别注入0.15,0.02 mL全氟萘烷,0.15 mL平衡盐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行裂隙灯眼前段检查,分别于术后3 d,1,2,4,6,8周摘取眼球观察眼部体征及角膜组织学变化.结果:0.15mL全氟萘烷组下方角膜水肿,前房闪辉( ),纤维素性渗出.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术后8周角膜结构正常.0.02 mL全氟萘烷组术后8周角膜内皮细胞水肿,胞浆内出现空泡,角膜基质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0.15 mL全氟萘烷组术后3 d,下方少量角膜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基质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下方角膜内皮细胞随时间的推移损伤加重.术后8周,5只兔眼下方大量角膜内皮细胞出现变性崩解、实质水肿、角膜深层基质新生血管及炎症细胞浸润,而上方角膜内皮细胞及基质正常.锥虫蓝-茜素红角膜内皮联合染色也证实了0.02 mL全氟萘烷对角膜有轻度损伤.结论:0.02 mL全氟萘烷可能接近兔眼的生理耐受量.  相似文献   
9.
心肌细胞或组织对附近组织传导的兴奋或外来刺激能够发生反应而产生激动的特性称为兴奋性。一旦心肌细胞或组织发生激动反应,立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兴奋性,这一特性称为不应性,激动后不应性所持续的时间称为不应期[1]。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根据心脏组织对期前刺激产生的不同反应分为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以及功能不应期[2]。几乎所有的心电图概念、现象、法则,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不应期相关。不应期的影响因素众多,如性别、年龄、神经、心率、前心动周期等。对于瞬息变化的心电图,我们往往重视了这些变化,却忽视了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心动周期改变引起相应的不应期的改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8例前心动周期改变对其后心电图的影响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肺泡微结石症( 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 ,PAM),亦称肺泡微石症,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弥漫性肺疾病,以肺泡内广泛的磷酸钙盐沉积为特征,通常进展缓慢。1918年,挪威人Harbitiz第一个报道了 PAM 病例,因此 PAM 也称为Harbitiz综合征,1933年由匈牙利的Ludwig Puhr 命名为“肺泡微结石症”[1-2]。 PAM患者年龄分布广泛,超过一半诊断时没有自觉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咳嗽、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咯血,病情通常进展非常缓慢。多数患者早期无临床症状,晚期可因肺广泛纤维化至呼吸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