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69篇
  免费   5276篇
  国内免费   1375篇
医药卫生   62220篇
  2024年   516篇
  2023年   1450篇
  2022年   1929篇
  2021年   2059篇
  2020年   2410篇
  2019年   2235篇
  2018年   1211篇
  2017年   2000篇
  2016年   2383篇
  2015年   2251篇
  2014年   3248篇
  2013年   3296篇
  2012年   4087篇
  2011年   4380篇
  2010年   3916篇
  2009年   3764篇
  2008年   3600篇
  2007年   3087篇
  2006年   2783篇
  2005年   2400篇
  2004年   1912篇
  2003年   1635篇
  2002年   1337篇
  2001年   1175篇
  2000年   884篇
  1999年   689篇
  1998年   504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摘要】目的:探讨Ⅲ型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混合性肝癌(cHCC-C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Ⅲ型cHCC-C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1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结果:15例Ⅲ型cHCC-CC均为单发实性肿物,边界清楚13例,形态规则10例,T1WI呈高信号4例,T2WI呈中高信号15例。12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强化方式为流出型3例,动脉早期肿瘤边缘强化6例,延迟期边缘包膜样强化9例,延迟期中心持续强化4例。伴随表现包括伴肝硬化(8例)、肝被膜凹陷(4例)、肝内胆管扩张(2例)、淋巴结转移(6例)等。应用同时出现肝细胞肝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表现作为诊断Ⅲ型cHCC-CC的标准,MRI平扫、增强扫描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46.7%(7/15)和58.3%(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应用非流出型强化方式和延迟期包膜样强化这两种征象进行诊断,敏感度为58.3%(7/12)。结论:应用同时出现HCC和ICC表现作为诊断Ⅲ型cHCC-CC的标准,或应用强化方式为非流出型及延迟期有边缘包膜样强化这两种征象作为诊断标准,均可得到较好的诊断敏感度。  相似文献   
82.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MRI间接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乳腺癌的MRI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个数,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多少分为pN0、pN1、pN2、pN3 4组。分析乳腺癌MRI间接征象及个数与N病理分期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0例乳腺癌间接征象共442个,分别为水肿101例、血管增多152例、皮肤增厚及凹陷61例、乳头回缩69例、漏斗征16例、大导管征29例、彗星尾征4例、胸大肌受浸10例。pN0组乳腺癌有121例,间接征象191个;pN1 56例,间接征象109个;pN2 27例,间接征象65个;pN3 26例,间接征象77个。pN0-pN3 4组中乳腺癌MRI间接征象总体分布不等,Hc=20.09,P<0.010;pN0-pN3 4组中间接征象个数总体分布不等,统计结果Hc=26.41,P<0.005。结论:乳腺癌皮肤增厚凹陷、乳头凹陷及间接征象个数的多少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胰母细胞瘤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14例胰母细胞瘤的术前CT及MRI资料。14例患儿中,9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3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和MR平扫、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增强和MRI平扫检查,1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MRI检查病例中,3例同时行DWI检查。结果:肿块大小4.0~14.6cm,平均约8.4cm。6例(6/14,占42.9%)位于胰腺体尾部,5例(5/14,占35.7%)位于胰头部,3例(3/14,占21.4%)位于胰尾部。4例(4/14,占28.6%)呈分叶状,9例(9/14,占64.3%)呈类椭圆形,1例(1/14,占7.1%)呈葫芦形。所有肿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或不清的不均质肿块,伴囊变及(或)坏死,4例囊变及(或)坏死区域显著,超过肿瘤体积50%,其中1例囊变坏死区域大于90%。增强后肿块均呈不均匀强化,9例(64.3%)伴包膜或部分包膜样强化,9例(64.3%)病灶内及(或)周边区域可见小血管。肿块内出血3例(3/14,占21.4%),13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8例(8/13,占61.5%)伴有钙化。4例胰管扩张,其中2例合并胆管扩张。14例中10例(10/14,占71.4%)侵犯周围血管;6例(6/14,占42.9%)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4例,肝、骨转移1例,肺转移1例。3例行DWI检查的病灶实性区域均呈高信号,最大横截面实性成分的ADC平均值为884.2×10-3mm2/s。结论:胰母细胞瘤具有体积较大,肿瘤内钙化囊变、坏死多见及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特点,易侵犯周围脏器、血管及发生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84.
骨强度不仅与骨密度(BMD)、骨微结构相关,还受骨髓微环境的影响。骨髓脂肪组织(MAT)与骨小梁、造血细胞、神经血管组织共同存在于骨髓腔中,对骨重建、骨髓造血、维持骨髓微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AT可通过分泌脂联素等细胞因子参与介导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为疾病预防、治疗及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对MAT生物学特性、影像学测量方法、MAT与疾病相关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5.
【摘要】体表软组织良性肿块样病变的种类繁多,除脂肪瘤、血管瘤等极少数病变较常见且其临床、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外,其余病变的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明显特征性,容易误诊,准确的术前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和MRI临床应用广泛,以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 ,已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正确诊断此类疾病,笔者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相关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此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6.
87.
88.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PTN)三叉神经的微观结构改变与三叉神经-脑桥夹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例经微血管减压术(MVD)证实存在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单侧PTN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两组受试者均采用3D-FIESTA及DTI序列行MRI扫描,测量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三叉神经-脑桥夹角、桥小脑角池横截面积以及NVC部位的扩散参数(FA、ADC)值,并分别对神经-脑桥夹角与扩散参数值及二者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病程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TN组患侧神经-脑桥夹角明显小于健侧和对照组[患侧:(39.11±5.76)°,健侧:(49.00±7.59)°,对照组:(45.20±5.76)°;F=15.26,P<0.001];且当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SCA)时,患侧神经-脑桥夹角显著小于其它责任血管时的夹角[SCA:(36.69±4.90)°,非SCA:(43.42±4.65)°;U=156.5,P=0.002]。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患侧桥小脑角池的横截面积和脑池段神经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的FA值明显减小、ADC值明显增加(P均>0.05)。患侧神经-脑桥夹角与FA值呈正相关(r=0.56,P<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62,P<0.01);FA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三叉神经与脑桥的夹角可作PTN的临床诊断指标之一,FA值亦可作为一种评估PTN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征象并与病理对照。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GCTTS进行回顾性研究。男6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42.5±10.1)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局灶型GCTTS 9例,病灶与腱鞘关系密切,位于手指5例,均呈≥180°包绕指骨,邻近骨皮质均不同程度侵蚀、吸收破坏,其中左手1例360°包绕拇指骨,邻近骨皮质均不同程度侵蚀、吸收破坏。弥漫型4例,病灶呈散在结节样或团块状分布于膝、踝关节腔及周围存在滑膜组织的间隙内。与邻近骨骼肌相比,T1WI上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为主,右髌上囊内病灶大部分囊变且T1WI上囊液呈稍高信号。T2WI/PDWI上病灶信号复杂,内见低信号区。病灶实性部分不均质强化。镜下见较多单核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并见散在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GCTTS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是其病理改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