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12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353篇
医药卫生   1576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566篇
  2012年   921篇
  2011年   902篇
  2010年   754篇
  2009年   735篇
  2008年   2235篇
  2007年   1535篇
  2006年   881篇
  2005年   1303篇
  2004年   975篇
  2003年   830篇
  2002年   591篇
  2001年   448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5名健康对照者的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定量。结果 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中E-选择素A561C多态性存在AA、AC和CC3种基因型,E-选择素A561C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AC+CC基因型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89倍,C等位基因在两组出现的频率差异也存在显著性(P〈0.05),AC+CC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水平高于AA基因型患者(P〈0.05),其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AA型(P〈0.0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C+CC基因型与HBVDNA、E-选择素水平相关。结论 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选择素A561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具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该位点多态性可影响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至2012年收治的75例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方式.结果 7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10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4.0%,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结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的处理要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肿瘤的局部情况来进行综合判定,掌握适应证,一期肿瘤切除吻合加预防性造口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4.
对未破裂脑动脉瘤非保守的治疗方法,现在还没有一定的见解[1].而近年来开发的可脱离型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形成的血管内栓塞术,对于部位复杂、年龄偏高、临床症状较重的动脉瘤患者来说,同直接开颅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相比越来越成为这类疾病治疗的第一选择[2~5],拓宽了这类疾病治疗的方法[4,6].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分析P选择素联合右心声学造影(cTTE)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偏头痛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卵圆孔未闭分为发生组47例,未发生组17例,比较所有患者血清中的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  并发卵圆孔未闭患者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卵圆孔未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术中封堵为金标准,P选择素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敏感度为68.09%、特异性为82.35%、阳性预测值为91.43%、阴性预测值为48.28%、诊断符合率为71.88%,一致性为0.412;以术中封堵为金标准,P选择素联合cTTE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敏感度为82.98%、特异性为88.24%、阳性预测值为95.12%、阴性预测值为65.22%、诊断符合率为84.38%,一致性为0.640。  结论  P选择素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有利于提高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医源性肾岀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11年2月收治17例严重血尿的医源性肾出血患者,行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超选择插管后用明胶海绵和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DSA清晰显示患者病侧肾对比剂外溢,均1次栓塞成功,另1例2次栓塞成功,出血均停止。17例全都保留患肾功能和大部分组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患各均无血尿复发。结论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医源性肾出血成功率高、见效快、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肾组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急性白血病(AL)常伴有一系列出、凝血功能异常,而与其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有关.为探讨内皮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作者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血栓调节蛋白(TM)和P-选择素(P-selectin)的检测,观察治疗前及缓解后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FITC标记的抗CD42a单抗(鼠IgG1),PE标记的抗CD62P单抗(鼠IgG1),CY标记的抗CD45单抗(鼠IgG1),FITC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PE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上述单抗分别标记全血中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相关抗原;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采取全血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全血血小板上P-选择素阳性表达:全血标本中分别加入3种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CD42a,PE-62P及CY-CD45,室温避光反应20min,10g/L多聚甲醛固定10min,用PBS洗2次,上机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23.0&;#177;4.0)%]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9&;#177;1.8%)]及正常人组[(5.2&;#177;0.7)%],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7.4,28.4,P&;lt;0.05).结论 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与血管渐进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9.
章凌华  乐革芬 《护理研究》2008,22(10):897-899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腹(非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40例老年病人,调查可能导致PPC的危险因素.[结果]240例病人中有40例出现PPC,发生率为16.7%,年龄>80岁、有吸烟史、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行上腹部手术、手术时间长、术后气管插管时间长、鼻胃管留置时间长及不能耐受疼痛的病人PPC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腹部手术时仔细考虑以上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镇痛方式是降低PPC的关键.  相似文献   
7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海  陈筱潮  夏小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66-2469
目的:观察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降压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固相免疫放射试验测定50例EH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P选择素(Ps)浓度,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EH患者降压治疗前红细胞压积(HCT)、vWF及Ps比健康体检者明显升高(P〈0.01);联用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与钙通道阻滞药(CCB)治疗6周后HCT、vWF及Ps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舒张压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无显著相关性,而与HCT、vWF及Ps显著相关(P〈0.01)。结论:EH患者vWF及Ps浓度升高,联用ACEI与CCB降低血压能改善EH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