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评价FAIREST序列测量局部脑血流量(CBF)绝对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例健康志愿者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间隔两周的重复FAIREST检查。在先后两次得到的脑血流图上测取14个解剖部位相对应的CBF值,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查部位、双侧大脑半球和两次检查对CBF测量的影响,对不同定位层面的相同解剖结构CBF值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①FAIREST图像显示了良好的灰、白质对比。②两次检查之间,除了双侧额叶CBF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解剖部位的CBF绝对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灰、白质平均CBF为(122±28)和(43±10)ml/(100g·min)。④定位不同导致的两次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AIREST技术的测量结果有很好的重复性,脑血流局部CBF绝对值的测量影响因素主要为解剖部位和定位层面。  相似文献   
52.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lactic acidosis,and strokelike episode,MELAS)是一种母系遗传性脑肌病,以癫痫、偏头痛、高乳酸血症、呕吐及反复的卒中样发作为特征.它主要与DNA突变有关,可以引起线粒体蛋白合成缺陷,从而造成三磷酸腺苷(ATP)生成不足[1].笔者通过MRI动态追踪观察了2例MELAS患者卒中样发作区域代谢的变化情况,以促进对病变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海马的MRI影像学分析,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形状的局部异常模式,并构建最优的分类器函数辅助诊断AD。方法对19例AD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对照者行MRI扫描,建立海马表面模型,测量海马表面的局部萎缩,构建分类器函数自动判别AD病。结果自动判别的正确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右海马82.1%,左海马92.3%;100次3重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为右海马82.5%,左海马87.2%。结论利用MRI海马的形状特征自动判别A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血管编码的动脉自旋标记(VE-ASL)灌注方法对于脑部侧支循环灌注的显示能力.方法 56例超声检查显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组.使用VE-ASL测量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功能.Willis环侧支循环的存在通过定义A1段和后交通动脉的血流状态确定.远端侧支循环灌注功能通过测量不同脑区脑血流量来区分:脑血流量≥10 ml·min-1100g-1为供血功能可以接受,脑血流量<10 ml·min-1·100g-1为供血不足.使用交叉表将VE-ASL得到的结果与MRA、DSA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Kappa值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一致性.比较颈动脉支架患者在治疗前后VE-ASL结果的差异.结果 比较MRA和VE-ASL确定A1段和后交通血流状态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46及0.700.对于侧支循环灌注功能的区分,DSA与VE-ASL比较的Kappa值是0.914.除基于Willis环的侧支循环,VE-ASL还显示了通过软脑膜的侧支血供.颈动脉支架治疗前后VE-ASL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颈内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VE-ASL可以无创地显示侧支循环的存在、来源及远端功能,可用于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5.
儿童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孤立综合征( CIS)和复发时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MS患儿的首次发作及复发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4个月至7年,期间患儿复发次数为1~5次.由1名儿科神经医师对CIS及复发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类总结.由1名资深神经影像学医师对患儿CIS及复发的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分布.病灶位置的分析包括皮层、皮层下白质、中央白质、脑室旁白质、深部灰质核团以及脑干和小脑.结果 (1)临床表现:儿童MS发病急,CIS以皮层症状及视觉障碍表现多见,14例1年以内复发,复发时皮层症状减少,而视觉症状仍较多,随访时康复良好.(2)颅脑MRI表现:CIS时,13例出现皮层下白质病灶,且大片融合,与中央白质病灶相连,好发部位依次为额、顶叶.皮层9例受累.10例可见中央白质病灶.6例可见脑室旁白质小病灶.4例可见对称性深部灰质核团病灶.5例可见脑干病灶.3例可见小脑病灶.3例可见视束或视神经肿胀、增粗.2例可见锥体束异常信号.1例可见胼胝体病灶.复发时,12例可见皮层下病灶,较CIS时数量增多,以小病灶为主.9例可见中央白质病灶,病灶大小较前减小.8例可见脑室旁病灶,病灶数量较CIS时增多.仅有2例出现皮层病灶.5例出现小脑病灶.4例可见脑干病灶.6例可见锥体束病灶,发生率较CIS时明显增多,且出现“轨道征”.结论 儿童M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IS时额、顶叶皮层下白质病灶融合成大片并常累及中央区白质,复发时有时可见“轨道征”,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对儿童MS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的脊髓及头颅MRI特点,通过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影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9例HFMD并发AFP病例中,1例四肢瘫痪,1例双上肢瘫,1例右上肢瘫,2例双下肢瘫痪,4例单侧下肢瘫痪。观察9例HFMD合并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大多于发病2周行脊髓和头颅MRI检查,并对患儿进行2年随访。结果 6例合并脑炎的患儿查体无颅神经损伤的相应体征。9例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3例痊愈,其余6例患儿仍有不同程度的瘫痪,但症状均较急性期明显改善。MRI示患儿头颅病变集中于中脑、脑桥、延髓的背侧,脊髓病变集中于C2~7和(或)T12~L1的脊髓前角,2年后病变仅遗留少许小范围异常信号。3例痊愈的患者,脊髓MRI仍能观察到异常信号。脊髓病变累及的长度越长,患者瘫痪的恢复越差。脊髓病变累及1~2个节段,经过康复痊愈。脊髓病变累及3个节段或以上、病变位于脊髓颈段、肌力0级者,预后不良。结论 HFMD患儿,急性期MRI显示病变主要位于脑干背侧和脊髓前角,脑干病变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而脊髓病变遗留AFP后遗症与脊髓病变长度有关。急性期MRI检查能灵敏、准确地显示脊髓病变,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7.
有限切开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23例26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疗效依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9侧,良4侧,可3侧,优良率为88%。结论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头颅位置对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序列(3D PCASL)测量脑血流量(CBF)的影响。 方法 招募15名健康志愿者,采取正中位、仰头位、低头位3种头颅位置,应用3.0T MR行3D PCASL检查,测量不同部位脑组织(双侧小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半卵圆中心)的CBF,比较各部位CBF测量值在不同头颅位置下以及各部位之间CBF测量值的差异。 结果 左侧小脑半球、左侧枕叶、右侧半卵圆中心在不同头颅位置时CB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67,P<0.001;F=6.15,P=0.01;F=4.42,P=0.02)。同一部位左、右侧别之间CBF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3种头颅位置下,半卵圆中心、颞叶与其余各部位间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额叶与枕叶、顶叶间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脑在正中位及仰头位时与其余各部位间CBF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3D PCASL序列测量颅脑各部位的CBF时,头颅位置会对于某些颅脑部位CBF测量值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9.
6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烈士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长期以来,手术铺以药物治疗是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但肌瘤肃除术及子宫切除术不易被未生育和年轻妇女所接受,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咄咄怪事者有一定定困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