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目的:采用永生化人肝HepaRG细胞明确雷公藤多苷片制剂(Tripterygium Glycoside Tablets,TPT中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与肝毒性的相关性。方法:HepaRG细胞经不同浓度TP及TPT作用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vounting kit-8,CCK-8)分别测定TP和来自不同厂家的TPT对HepaRG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检测法测定TP及TPT的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收集细胞培养液检测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与肝毒性相关的生化指标,并以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TP的半数抑制浓度(the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15.14 nmol·L~(-1)。重点考察不同生产企业间TP含量与毒性差异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TP含量与细胞毒性、细胞凋亡、ALP、CK、TNF-α和IFN-γ变化直接相关,AST、LDH、TNF-α和IFN-γ是检测TP导致的肝细胞毒性较为灵敏的指标。结论:TP为不同企业TPT制剂中主要肝毒性成分。TPT中其他成分仍存在肝毒性风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比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OJ病人113例临床资料,按照支架置入途径分为ERCP组48例和PTCD组65例。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ERCP组与PTCD组总体手术成功率、高位及低位梗阻的手术成功率、黄疸总体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病人住院时间均低于PTCD组(P < 0.05)。ERCP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高于PTCD组(P < 0.05)。结论ERCP与PTCD治疗MOJ病人具有显著临床疗效,ERCP对于低位梗阻更有优势,PTCD对于高位梗阻更具优势。临床医师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选择ERCP或PTCD。  相似文献   
53.
闵春艳  付凌燕  汪祺  鲁静 《中国药事》2011,25(8):772-775,I0001
目的 确认红花药材中违法染色的色素或染料成分,建立相应的染色成分分析方法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对照试剂对照的方法,对染色成分进行鉴定;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染色物成分.结果 红花药材掺伪染色的主要色素或染料为柠檬黄、胭脂红、酸性红73、金橙Ⅱ;对65批红花药材进行了检测,其中40批检测出含有上...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黄连水提液中木兰花碱和木兰花碱单体代谢动力学差异。方法 采用大鼠体外肠渗透液-肝微粒体温孵联动模型,考察木兰花碱体外肝微粒体代谢动力学特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HPLC-LTQ/Orbitrap MS)对木兰花碱代谢产物进行定性鉴别,分析木兰花碱代谢途径,考察木兰花碱与黄连中其他成分代谢性相互作用。结果 黄连水提液中木兰花碱的米氏常数 [Km,(0.53±0.16)μmol·L–1] 低于木兰花碱单体 [(0.85±0.12)μmol·L–1,P<0.05],表明黄连水提液中木兰花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的亲和性大于木兰花碱单体;黄连水提液组最大反应速度(Vmax)、肝固有清除率(CLint)及肝清除率(CL)均低于木兰花碱单体组(P<0.05),黄连水提液组半衰期(T1/2,44.22 min)较木兰花碱组(37.35 min)延长(P<0.01),表明黄连水提液中木兰花碱在大鼠肝微粒中代谢和消除速率变慢,T1/2更长。木兰花碱与黄连水取液中木兰花碱的代谢产物存在差别。木兰花碱检出代谢产物5个,黄连水提液中检出木兰花碱的代谢产物8个。木兰花碱代谢途径主要为羟基化、去甲基化、脱氢、酮基化、葡萄糖化和葡萄糖醛酸化。黄连水提液中木兰花碱一羟基化代谢产物及一脱甲基化代谢产物在肝微粒体中可进一步发生羟基化代谢。结论 木兰花碱在肠道和肝微粒体中均可产生代谢。黄连中其他成分可降低木兰花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速率,增加其代谢产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究三种何首乌单体对SD大鼠潜在肝脏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8、280、1120 mg·kg~(-1)剂量组,单蒽酮6.5、65、650 mg·kg~(-1)剂量组,大黄素甲醚6.5、65、650 mg·kg~(-1)剂量组,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药,观察动物临床症状,分析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学指标变化,并检测IL-6、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连续14 d给予SD大鼠3种何首乌单体对动物无明显整体毒性和肝脏毒性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单体给药组IL-10水平均降低(P0.05),大黄素甲醚给药组IL-6和TNF-α水平升高(P0.05),单蒽酮给药组IFN-γ水平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可见大黄素甲醚存在潜在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考察芫花素对UGT1A1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其肝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考察芫花素与UGT1A1酶的结合方式及亲和作用强弱;采用体外人肝微粒体抑制实验评价芫花素对人源UGT1A1酶抑制作用强弱。结果:分子对接显示芫花素对接进入UGT1A1酶蛋白F活性区,亲和作用较强,体外抑制实验提示芫花素对UGT1A1酶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类型为竞争型抑制,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结论:芫花素可与胆红素竞争性结合UGT1A1酶,抑制酶活性,具有潜在肝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从两方面对FDA复杂仿制药(非生物复杂药物)的现状进行分析:复杂仿制药的药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技术评价的可行性及FDA面对复杂仿制药质疑和挑战的应对策略。总结了FDA面对复杂仿制药的科学挑战,运用监管科学大力推动科学研究,推动的方式包括制定科学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重点领域、设立课题、总结年度科学研究成果、加强与业界的沟通交流。FDA定义的复杂仿制药包含天然来源的复杂活性成分,其复杂仿制药的研究思路有可能为中药同名同方药技术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考察全粉及提取物对正常和特异质(LPS)大鼠胆红素相关转运体Oatp1a1,Oatp1b2和MRP2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首乌藤致肝损伤的可能机制。正常及LPS大鼠分别连续灌胃首乌藤全粉及提取物7 d后,静脉注射转运体底物磺溴酞钠(BSP),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考察各转运体的活性,同时取肝组织检测转运体mRNA的表达。结果首乌藤全粉及提取物可使BSP的t_(1/2)和AUC显著升高,CL显著降低;AST和ALT显著性降低;Oatp1a1,Oatp1b2及MRP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未见二者与LPS的协同作用。综上首乌藤及其提取物对胆红素相关转运体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是否造成肝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9.
双黄连制剂及其组分动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祺  张玉杰  姜昊  孙万晶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1158-1161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灌胃双黄连粉针剂及各单味药提取物入血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优化双黄连粉针剂处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双黄连粉针剂、各单味药提取物及大鼠灌胃后血浆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鉴定双黄连粉针剂及其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入血成分、相对含量、来源及其代谢产物。结果:灌胃双黄连后8个主要成分入血,分别为黄芩苷及其3个代谢产物,绿原酸及其代谢产物和1个金银花中原型化学成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绿原酸和黄芩苷等原型成分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而它们的代谢物逐渐增加;未发现有明显连翘成分入血。结论:入血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双黄连粉针剂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双黄连粉针剂的处方优化及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0.
目的:考察黄芩苷(BG)和黄芩素(B)在缓冲液及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建立测定二者在大鼠血浆中含量的样品处理方法,并初步探讨二者在血浆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PLC-电化学检测法,分别考察BG,B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使二者稳定的条件。结果:BG,B在大鼠血浆中较在pH7.4的缓冲液中更不稳定。在pH7.4缓冲液中加入抗氧化剂可使BG和B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剩余百分含量达到102%和100%;在大鼠血浆中加入抗氧化剂及1mol&#183;L^-1。HCl可使BG和B的稳定性明显增加,剩余百分含量可分别达到98%和103%。结论:BG和B在pH7.4缓冲液中的稳定性主要受氧化影响,BG和B在血浆中的稳定性不仅与氧化有关,还受血浆中的内源物质影响,最终确定每1mL大鼠血浆中加入抗氧剂及100μL 1mol&#183;L^-1HCl为血浆样品的处理条件,此条件可使样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