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观察血中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在地氟醚预处理心肺转流(CPB)前后的变化. 方法选择瓣膜置换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组和芬太尼组,直接动脉测压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色法测血中CK、CK-MB的浓度;ELISA测血浆中TGFβ1的变化. 结果二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基本一致;CK、CK-MB浓度于CPB后10min即显著升高(P<0.01),CPB后60min进一步上升(P<0.01),但两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TGFβ1的变化过程与此不同,CPB后地氟醚组的TGFβ1值显著降低(P<0.01),再灌注60min时进一步下降(P<0.01),芬太尼组的TGFβ1于CPB后两个时间点均变化不明显.结论地氟醚预处理对心肌损伤的影响与芬太尼相似;鉴于TGFβ1主要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地氟醚预处理可能不利于促进再灌注后受损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受体Ⅰ型、Ⅱ型 (AT1、AT2 )在地氟醚预处理心肺转流 (CPB)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瓣膜置换术病人 2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D组CPB前吸入 6 %~ 9%地氟醚 ,持续时间不少于 30min ;F组以芬太尼为主行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CPB前后取右心耳组织约5 0mg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测其中AT1、AT2受体的基因表达。 结果 两组病人在CPB前后AT1受体均有表达 ,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即F组高于D组 (P<0 0 1 ,P <0 0 5 ) ;CPB前两组病人的AT2受体均无表达 ,CPB后均见AT2受体表达 ,以D组显著高于F组 (P <0 0 1 )。结论 血管紧张素受体参与了地氟醚预处理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地氟醚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M受体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地氟醚预处理对缺氧/复氧所致的心肌细胞M受体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幼鼠的心肌细胞,至第3天时,随机分为五组,组1正常对照(n=6):细胞不经任何处理;组2短期缺氧/复氧(n=6):细胞缺氧2h,复氧1h;组3地氟醚预处理A(n=6):地氟醚预处理20min,10min清洗期,其后处理同2组;组4较长期缺氧,复氧(n=5):细胞缺氧48h,复氧24h;组5地氟醚预处理B(n=5):在较长期缺氧/复氧之前,地氟醚预处理20min,10min清洗期。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各组的M受体密度变化。结果 短期缺氧/复氧可致M受体密度显著降低(与1组比:P<0.01),地氟醚预处理(组3)可显著逆转M受体密度的降低;较长期缺氧/复氧可致M受体密度呈进一步下降(P<0.05),地氟醚预处理(组5)不能有效地逆转其所致的M受体密度的下降。结论 M受体参与了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调节;地氟醚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与缺氧/复氧的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34.
以转化后的Fick公式为依据,通过监测呼出、部分重吸入气体中的CO2测定心排血量是一种无创、近连续精确度高的测量心排血量方法。本文对其作用原理、测量效果、优点及局限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清下消补四法组方对肝硬化患者脾脏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合并脾脏病变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观察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及中医的清下消补四法组方治疗,对照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色素(HB),B超测脾脏长径、厚度、脾静脉直径(SPV),门静脉主干直径(MPV)。结果:早期肝硬化患者观察组治疗后脾脏长径、厚度、MPV均明显减少,PLT、WBC升高;而对照组则脾长径及门静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观察组对脾长径的改变较对照组显著(P<0.05),对门静脉的改变两组无显著性。两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脾脏病理及血常规改变无效,且对照组出现红细胞减少。结论:清下消补四法组方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脾脏病变、脾功能亢进症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对失代偿期的脾亢无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以中医清下消补法立方所组成的清下消补方合五子衍宗汤加减治疗肝硬化合并蛋白尿的疗效.方法: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蛋白尿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予清下消补方合五子衍宗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肾肝宁胶囊.两组均以相同的西药治疗,包括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检查治疗前后血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尿素氮(BUN)、肌酐(SCr)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尿中的免疫球蛋白、白蛋白(IgGu、ALBu).结果:两组治疗后组内各指标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ALT、SCr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TP、ALB、TBIL、DBIL、BUN和24hu-pro、IgGu、ALBu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清下消补方合五子衍宗汤加减对肝硬化合并蛋白尿患者具有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疗效,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论述了几种常见癌症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并总结了用中医药治疗6例晚期癌症的体会。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在不同剂量丙泊酚镇静下老年患者BIS、MAP及HR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痛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65~89岁,ASA Ⅰ或Ⅱ级.行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接受4个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匀速静脉注射.即Ⅰ组0.75 mg/kg、Ⅱ组1 mg/kg、Ⅲ组1.25mg/kg、Ⅳ组1.5 mg/kg,注射时间均为1 min.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法测各组丙泊酚镇静催眠深度.微电流致痛法测各组痛阈.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1 min测四组BIS、HR、MAP及痛阈低值和高值.结果 注药后1 min,Ⅰ、Ⅱ组OAA/S评分均达到2或1分,Ⅲ、Ⅳ组0分.Ⅰ、Ⅱ组BIS值分别是70.4±12.3、68.7±6.4,Ⅲ、Ⅳ组的BIS是56.3±13.3及48.3±9.8,其中注药后1 minⅢ、Ⅳ组的BIS值分别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或P<0.01).丙泊酚用药剂量与BIS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8,P<0.01),回归方程:BIS=96.626-31.719×丙泊酚剂量(r2=0.419,P<0.01).注药后1min,四组的MAP均显著低于注药前(P<0.01);组间比较,Ⅳ组显著低于同时点的Ⅰ、Ⅱ组(P<0.05),而注药前后各组HR值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注药后1 min的Ⅲ、Ⅳ组的痛阈低值高于注药前,也高于同时点的Ⅰ、Ⅱ组(P<0.05或P<0.01);两组的痛阈高值也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或P<0.01).结论 随着丙泊酚用药剂量的增加,BIS值相应降低,两者呈线性负相关.1.25、1.5 mg/kg的丙泊酚单次匀速静注后可满足老人全麻术中镇静催眠的需求,并使痛阈水平上升,疼痛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中医四步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乙肝轻、中度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对照组40例,研究组根据ALT水平将患者分为免疫介入轻、中、重3度,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分四步治疗。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日一次,连服两年。结果:研究组HBeAg、HBV-DNA转阴率、HBV-DNA前C区变异转阴率、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8.9%、57.5%、78.9%、45%,对照组分别为33.3%、55%、38.9%、3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肝纤四项指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经中医四步法治疗后,治疗过程中ALT水平升高,之后随病毒指标转阴而降至正常,ALT升高患者中药应答率较不升高患者的中药应答率明显升高。结论:中医四步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方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8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以补肾益气疏肝凉血活血法辨证治疗,观察其对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血清透明质酸(HA)的影响。结果随着CIC含量的降低,血清HA亦同步下降。结论该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具有减轻免疫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