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不同进展阶段鼻咽癌患者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效果。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方法本研究选取临床不同分期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核淋巴细胞,体外诱导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效果。结果体外诱导获得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其细胞表面表达CD83、CD86和CD-DR树突状细胞的标识分子。结论不同进展阶段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均可以体外诱导出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预防放射性鼻窦炎(RNS)的效果。方法将2009-03~2011-03该院耳鼻咽喉头颈肿瘤科收治的首诊鼻咽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放化疗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及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放疗后6个月RNS的发生率。结果放疗后6个月治疗组RNS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76.7%,治疗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分型分期:治疗组Ⅰ型1期及Ⅰ型2期均为41.67%,Ⅰ型3期为16.67%;对照组Ⅰ型1期为8.70%,Ⅰ型2期为56.52%,Ⅰ型3期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预防RNS发生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3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5岁。因发现左颈肿物伴抽吸性血痰1年余入院。体检:鼻咽部顶后壁及左侧壁见结节状新生物突出,左侧颈部可及巨大淋巴结,固定,表皮红肿、变硬,边界不清,无颅神经累犯征。入院前已出现全身多处骨骼疼痛,入院后行鼻咽部活检病理结果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胸片、骨盆片及全身骨骼ECT检查结果显示全身多发性骨转移癌;骨髓活检支持肿瘤浸润骨髓。血常规结果显示Hb69g/l;ECG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  相似文献   
34.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黏膜形态学变化与鼻窦炎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从鼻黏膜组织形态学角度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并发鼻窦炎的原因.方法 按病例纳入和剔除条件选出74例初诊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放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 d内各取同侧中鼻甲黏膜组织一块,在光镜下观察黏膜组织形态;随访1年以上,根据病史、鼻内窥镜检、鼻窦CT检查结果观察鼻窦炎发病情况;根据鼻黏膜组织形态改变和鼻窦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74例鼻咽癌病人放疗后,有68例病人鼻黏膜组织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放疗前鼻黏膜组织形态异常,则放疗后其损伤更为严重.(2)随访1年以上,74例初诊鼻咽癌患者中有63例并发鼻窦炎,占85.14%,其中,Ⅰ型1期9例、Ⅰ型2期54例.(3)放疗前,鼻黏膜组织形态正常50例,异常24例,放疗后的鼻窦炎发病率分别为82%、91.67%(P>0.05);放疗后,鼻黏膜组织形态损伤和正常者的鼻窦炎发病率分别为89.71%、33.33%(P<0.05).结论 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的鼻黏膜有明显的损伤作用;鼻黏膜放射性损伤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并发鼻窦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p53基因治疗对鼻咽癌原发灶局部免疫状态和肿瘤消退率的影响。方法:将63例经病理确诊的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基因治疗组[32例,采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鼻咽部瘤体内注射及同步放、化疗]和常规治疗组(31例,采用同步放、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CD3、CD4、CD8和B细胞受体CD20表达情况,了解局部免疫状态;用鼻内镜检查结合MRI或CT检查评价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基因治疗组治疗后肿瘤组织中的CD3、CD4、CD8的表达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前后CD2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CD3、CD4、CD8和CD20的表达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基因治疗组CR 20例,PR 10例,SD 1例,PD 1例;常规治疗组CR 11例,PR 12例,SD 5例,PD 3例,2组有效率(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的表达与肿瘤消退率(CR+PR)有关(均P<0.01),治疗后CD8的表达与CR率有关(P<0.05)。结论:p53基因治疗后鼻咽部肿瘤组织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殖以T细胞为主,局部细胞免疫状态提高与肿瘤消退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DNA拓扑异构酶(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鼻咽癌组织中TOPOⅡ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5例鼻咽癌组织中TOPOⅡ阳性表达52例(94.5%)。与患者的性别、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型无关。结论检测TOPOⅡ对制定鼻咽癌化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行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前后鼻咽癌原发灶中淋巴管的表达情况。方法63例确诊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行rAd-p53瘤内注射+同步放化疗,对照组31例行单纯同步放化疗。分别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采集rAd-p53瘤内注射前后鼻咽部瘤体活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鼻咽癌原发灶组织中淋巴管I)2-40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1)2-40蛋白表达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2-40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Ad—p53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鼻咽癌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情况。方法:63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给予rAd-p53瘤内注射+同步放化疗;对照组31例仅给予同步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癌组织中CD34-MVD、D2-40蛋白等,对比分析两组。结果:在鼻咽癌组织中均能观察到D2-40蛋白和CD34蛋白表达;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咽癌组织D2-4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D2-40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观察组CD34-MVD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鼻咽癌组织CD34-MVD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2-40蛋白和CD34蛋白均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黄波  兰桂萍  司勇锋  李冰 《海南医学》2007,18(10):79-80
气管切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如在抢救、治疗、预防等方面都有着实际的作用,可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而在行气管切开后再次发生呼吸困难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1].  相似文献   
40.
1998~2000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37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在20~46岁;病程1~10年不等.患者均以鼻塞为主诉,并且经反复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专科检查:下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暗红色或灰白色,用1%麻黄素收缩效果欠佳,鼻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中鼻甲黏膜和钩突黏膜水肿,鼻中隔无明显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