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区定位分析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简化外科解剖学分区标准为定位标准,对67例确诊鼻咽癌患者颈部各区淋巴结进行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各区淋巴结数量和特征,同术后病理回报进行比较。结果 67例鼻咽癌患者均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44例患者存在多分区转移。颈部各区转移情况:I区11例(16.4%),Ⅱ区59例(88.1%),Ⅲ区31例(42.3%),Ⅳ区12例(17.9%),Ⅴ区7例(10.4%)。转移性淋巴结边界尚清晰,其中纵经与横径之比(L/T)平均为(1.74±0.12);转移性淋巴结多伴内部不均低回声、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占;血流强度以Ⅱ-Ⅲ为主。结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具有较典型的超声声像特征,其转移为多分区转移,转移规律符合鼻咽部淋巴管引流特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对临床诊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鼻咽癌首程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再治疗方案,为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总结46例鼻咽癌患者首程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再治疗资料,将不同的治疗方案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应用统计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59%。手术再治疗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72%,放、化疗组再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26%,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首程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再治疗,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 分析电子胃镜辅助下电凝灼烧封闭或瘘管切除术治疗鳃裂瘘管或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鳃裂瘘管或囊肿患者2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电子胃镜辅助下的瘘管灼烧或封闭术)和对照组(传统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每组1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65.50(36.75,113.25)min vs 150.00(75.00,231.00)min],且术中出血量更少[5.00(1.75,10.25)ml vs 23.50(20.00,57.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复发1例,观察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结论 电子胃镜辅助下电凝灼烧封闭或瘘管切除术治疗鳃裂瘘管或囊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p53基因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免疫变化及其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方法63例经病理确诊的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p53治疗组[32例,采用p53腺病毒(r Ad-p53)鼻咽部瘤体内注射和同步放、化疗]和常规治疗组(31例,采用同步放、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治疗前、后鼻咽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CD3和B细胞受体CD20的表达情况,了解肿瘤组织的局部免疫状态;统计患者在治疗后定期回院的复查结果以及随访资料,了解患者的生存率及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p53治疗组治疗后肿瘤组织中的CD3表达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后CD2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复发和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治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p53基因治疗后鼻咽部肿瘤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殖以T细胞为主,治疗后的局部细胞免疫状态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降低,基因治疗联合放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鼻咽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瘤内注射前后的鼻咽癌原发灶中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将63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rAd-p53瘤内注射+同步放化疗;对照组31例同步放化疗.分别收集治疗前后鼻咽部瘤体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进行CD34标记的MVD检...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应用抗体基因芯片检测鼻咽癌组织特异性蛋白质表达谱的新技术方案。方法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出抗鼻咽癌的特异性抗体库,以扩增抗体基因V—D-J片段作为标识分子用于制备抗体基因芯片;通过特异性抗体库与鼻咽癌肿瘤组织结合后,使标记引物扩增的V—D—J序列与抗体基因芯片进行杂交后显示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从而选择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中关键性蛋白质原位表达状况。结果肿瘤组织结合的抗体滴度可达到10^6~10^8数量级,标记的DNA分子效价约为10^-6~10^-8,以该文一次检测20个抗体为例,基因芯片检出有10~14个阳性蛋白质表达谱;免疫组织化学可显示阳性抗体在细胞中的结合部位。结论以抗体基因芯片为核心的技术方案,能在组织切片上同时检测含多个蛋白质表达谱,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过程。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鼻咽部瘤内注射前后的鼻咽癌原发灶中胸苷酸合成酶(Ts)、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中TS、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结果常规放化疗组在治疗后其TS、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明显升高(P分别为0.01、0.01、0.00),基因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其治疗后TS、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0.05)。三组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疗前GST-π阴性患者其复发率和转移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8.93%vs54.17%,P=0.00)。结论GST-π蛋白的异常表达与晚期鼻咽癌治疗后复发转移有关。基因治疗晚期鼻咽癌可能通过抑制TS、GST-π、TopoⅡ蛋白表达进而逆转鼻咽癌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28.
鼻咽癌的治疗在当今取得较好的疗效,其5年生存率可达50%左右,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治疗失败的病例。其中鼻咽癌治疗后局部复发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局部复发患者能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体表肿物、乳房肿物等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方法应用于诊断位置深在的咽旁间隙肿瘤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特异性[1],而我科对CT扫描怀疑鼻咽癌复发而鼻内镜检未发现复发病灶的患者采用鼻咽部针吸细胞学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南宁,530021)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总结分析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53例复发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复发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肿瘤侵犯部位、病理特点及临床再分期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3例原发灶复发的鼻咽癌患者的中位年龄是49岁,中位复发时间27个月.复发时间<2年者20例占37.74%,2~5年者28例占52.83%,>5年者5例占9.43%.不同复发时间者原发时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伴随有N1 +N2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原发时(P<0.05),而局部复发不伴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0)患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原发时(P<0.05).治疗后≤5年复发的患者首诊时多为Ⅲ+Ⅳ期及T3+T4期;而>5年复发的患者首诊时多为Ⅰ+Ⅱ期及T1 +T2期,且多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鼻咽癌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鼻咽腔28.30% (15/53),其次是茎突前间隙及颅底,均为15.09% (8/53).结论 鼻咽癌治疗后的1.5年及5.5年为复发高峰期,复发者病变部位多较原发者侵犯范围更广,多伴有颅底骨质破坏和(或)颅内侵犯.  相似文献   
30.
严重放射性口咽黏膜反应58例咽拭子细菌培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日晶  司勇锋  李冰  张政  黄波  陆锦龙  兰桂萍 《广西医学》2006,28(12):1973-1974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放射性口咽黏膜反应是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00%,其中严重反应(2~3级)约60%[1].出现严重反应后其处理方法大多是对症处理,部分患者暂停放疗.本文对放射治疗出现2~3级放射性口咽黏膜反应的58例鼻咽癌病例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