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9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医药卫生   780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517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部疾患中发病率高,常表现为颈、肩、上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致使中老年人饱受疾患折磨,且该病随着生活、工作方式改变有年轻化发病趋势。西医非手术治疗该病常采取消炎镇痛、缓解神经根水肿等办法,不能有效解除压迫及高应力状态,症状易反复,难以达到患者期望值。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术后恢复慢且经济负担重,患者接受程度普遍较低。自朱汉章教授1976年创造针刀伊始神经根型颈椎病便是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复杂,在病理生理、临床试验等层面已得到部分阐释。临床操作各有千秋,常表现为进针点定位选择之别。除单纯针刀疗法外,针刀搭配其他治疗方式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综合疗法如手法、药物、神经阻滞、针灸等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更多选项。经40余年的针刀医学实践阐明,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网等数据库有关文献,总结了针刀治疗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从机理研究、操作方法、方案选择三个方面加以概述,便于为临床提供参考,促进针刀医学的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2组最终各完成40例.对照组入组当天予物理红光照射、颈肩肌肉按摩等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亦于入组当天完成,随后2组患者每日进行麦肯基功能锻炼,1个月后评价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疗程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上肢肌力(手握力、肘关节屈曲与背伸肌力、肩关节外展肌力)、颈椎旋转活动度,比较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疗程结束时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疗程结束时患侧握力、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和患侧肘关节屈曲、背伸肌力等各项上肢肌力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即刻患侧握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疗程结束时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较治疗前明显减弱(P<0.05),患侧肘关节背伸肌力明显增强(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疗程结束时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及疗程结束时颈椎旋转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程结束时NDI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指标疗程结束时与治疗后即刻比较,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明显降低(P<0.05),患侧肘关节背伸肌力明显升高(P<0.05),颈椎旋转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除考虑样本量小带来的统计结果误差外,也说明功能锻炼对治疗效果有较好的巩固提高作用.结论:在常规疗法并配合锻炼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减轻疼痛、增加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增加患侧肘关节屈曲肌力的即刻和远期疗效,改善颈椎功能的远期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单用常规疗法联合锻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正>C_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术后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复杂,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该并发症的特点及如何预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本文对近年C_5神经根麻痹流行病学、病因学及如何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了文献回顾、分析。现综述如下。1 C_5神经根麻痹临床特点及发生率颈前路及颈后路减压术后均会导致C_5神经根麻痹,通常发生于术后24 h~2个月,大部分患者于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和使用丝线或锚钉于铰链侧固定椎板对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控制开门方式将患者分为铰链侧固定组(使用丝线或锚钉于铰链侧固定椎板)和开门侧固定组(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铰链侧固定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42~68岁,平均59岁。开门侧固定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44~71岁,平均57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开门角度、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后移及脊髓压迫程度等。结果 铰链侧固定组和开门侧固定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两组患者均一期愈合。铰链侧固定组术后9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5%(9/78);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6%(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铰链侧固定组开门角度及脊髓后移量大于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10例C5神经根麻痹者的脊髓后移量为(3.97±1.19) mm,较无C5神经根麻痹者[(2.57±1.01) mm]高。铰链侧固定组和开门侧固定组术前(12.23%±3.70%和11.38%±4.29%)及术后1周(12.12%±3.77%和11.31%±4.35%)颈椎曲度指数无差异;术后12个月JOA评分[(12.35±1.09)分和(13.55±0.91)分]、JOA评分改善率(64.24%±9.49%和61.78%±11.48%)及脊髓受压程度(0.74%±0.71%和0.75%±0.67%)无差异。术后6个月CT示铰链侧固定组27%患者椎板开门角度丢失>10°,微钛板开门侧固定组开门角度无变化。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固定与使用丝线或锚钉固定控制开门角度相比,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但可降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减少椎板开门角度丢失。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6.
<正>椎体软骨终板分为骨性终板和软骨终板,其作用非常重要,对维持脊柱的整体以及椎间盘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终板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特性的改变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1~3]。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被称为Modic改变,其发生率正常人群中为6%,腰背痛人群中为40%[4],Modic改变在中年会进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7例诊断为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改良TESSYS技术行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分别进行术前、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逐渐降低,术后各时段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ODI评分改善率分级,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7.7%,有效率为94.7%。结论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减压充分、彻底,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2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33-213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和微创小切口手术诊治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所有患者均经椎间孔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明确诊断后再行微创小切口椎间植骨融合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并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神经根阻滞后症状立即缓解,诊断明确后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确认4例为神经根管卡压,10例为游离髓核碎片挤压神经根腋部或肩部,4例为纤维环菲薄膨出于侧隐窝。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诊断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微创小切口手术恢复快、创伤小,二者联合对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旁开1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局部神经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Wistar大鼠50只分为模型组、电针颈夹脊穴组、电针颈夹脊穴旁开1寸组、芬必得组及假手术组。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模型,以相应方法治疗7d后处死,取材并制作局部神经组织匀浆,取上清液以ELISA法测定其中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局部神经组织内TNF-α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且电针颈夹脊穴旁开1寸组大鼠受损脊髓及神经组织中TNF-α含量较其余组低(P0.05)。结论:电针刺激颈夹脊穴旁开1寸能显著降低局部神经根受损后所致的神经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的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30.
目的以中医疗法视角研究针灸、推拿二者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推广价值。方法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将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常规物理疗法治疗的对照组和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研究组,评价两组临床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眩晕、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0%和70.0%,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值得肯定,且此疗法具有安全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