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4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01.
运土疏木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痞塞,常可壅遏肝气,致肝气郁滞。治疗采用运土达木法,使中焦气机舒展,肝气条达。  相似文献   
102.
蒺藜总皂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GSTT)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的影响。方法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45min再灌注2h复制MI/R模型,入选SD雄性大鼠6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GSTT大剂量组、GSTT小剂量组,每组16只。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检测血清LDH、CPK、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STT大、小剂量组MI/R心肌病理改变减轻,血清LDH、CPK水平降低(P〈0.01或0.05),且GSTT大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MDA水平下降(P〈0.05)。结论GSTT对MI/R有保护作用,可改善MI/R心肌病理改变,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其机制与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稳定心肌细胞膜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炎症因子ICAM-1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45min再灌注2h复制MI/R模型,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GSTT大剂量组、GSTT小剂量组,每组8只。HE染色观察心肌中性粒细胞浸润,测定心肌MPO活性,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HE染色镜下观察模型组心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而GSTT大、小剂量组则较轻;GSTT大、小剂量组MPO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0.05);缺血45min再灌注2h心肌组织ICAM-1无明显表达。结论GSTT对MI/R炎症损害有保护作用,可降低IVIPO活性,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4.
张红霞  刘剑刚  史大卓 《中医杂志》2004,45(12):907-910
目的:探讨气血并治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63例颈A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另设相同年龄段健康组2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气血并治方.疗程1个月,观察患者血脂代谢、白细胞介素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和白细胞粘附表达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AS指数(TC/HDL-C)、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Hs-CRP水平以及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率(1CD11b和zCD11b)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降低TC/HLD-C,且对IL-6、Hs-CRP和1CD11b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气血并治方可有效、安全干预颈AS患者的血脂代谢和炎症反应,在预防AS形成、稳定斑块方面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中药单体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 GRb1)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免疫成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管狭窄、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临床出现一系列心肌缺血症状的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芎芍胶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脂质代谢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4F·Forgarty导管剥脱损伤腹主动脉内皮后继喂高胆固醇饲料的方法,复制节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70只动物术后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3天、2周、6周组(A、B、C组),单纯内皮损伤组(D组),普罗布考组(E组),芎芍胶囊小剂量组(F组),芎芍胶囊大剂量组(G组),另10只为假手术组(N组)。除D组和N组外,其余各组均在高胆固醇饲料基础上分别喂以不同种类及剂量的药物。在各观察时点,动物处死前心脏抽血测定TC、TG、HDL-C、LDL-C等指标;术后3天及实验结束时心脏取血,测定5 min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GR)。结果 (1)对AS兔血脂水平的影响:D组血脂水平与N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动物喂食高脂饲料3天后TC、LDL-C即明显升高,A、B、C组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结束时,与C组比较,G、E组TC、LDL-C均明显降低,G、E、F各组均能降低LDL-C/HDL-C比值,尤以G组明显(P<0.01);G组尚有升高HDL-C的趋势,E组变化不明显。G组可明显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TC/HDL-C),与C、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内皮损伤后3天A、B、C组及D组mPAGR均明显升高,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E、F各组均明显降低术后3天mPAGR,与C组比较,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F各组均可降低术后6周mPAGR,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G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芎芍胶囊可降低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TC、LDL-C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还可抑制该模型的早期及术后6周血小板集聚,这些可能是其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芎芍胶囊对兔实验性血管再狭窄(RS)血管胶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芎芍胶囊干预RS的机制。方法 采用球囊剥脱兔腹主动脉内皮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实验性RS的模型,80只兔随机分层分组,分为8组,即正常对照组,单纯内皮损伤组,模型3天、2周、6周组,普罗布考对照组,芎芍胶囊小剂量、大剂量组,每只10只。采用RT-PCR方法、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观察芎芍胶囊对再狭窄过程中血管胶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合病理形态学和胶原的变化探讨芎芍胶囊改善血管重构预防RS的机理。结果 模型2周时管腔出现代偿性扩张,至6周时管腔却明显缩小,增殖指数明显升高。各用药组在抑制内膜增殖方面以芎芍大剂量组及普罗布考对照组尤为明显。模型2周时内膜胶原堆积不明显,但胶原总量增加,并达到高峰。6周时,内膜胶原逐渐堆积达到高峰。各用药组内膜胶原减少,中、外膜胶原总量减少,以芎芍大剂量组最明显。在正常对照及模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 mRNA有弱表达,芎芍大剂量组与模型6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芎芍胶囊可明显增强MMP 1mRNA在损伤血管部位的表达,提示芎芍胶囊预防RS可能与上调MMP-1mRNA的表达,增加胶原的降解,减少胶原在血管壁的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胶原增生等方面探讨复方芪丹液干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VR)的作用机理。方法 结扎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AMI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芪丹液大、小剂量组和开搏通组,分别灌胃不同药物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小型猪血压(BP)、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心肌组织肾素、AngⅡ、总胶原、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含量,血清透明质酸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大剂量组LVP、BP、dp/dtmax值明显升高,心肌层粘连蛋白和AngⅡ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中药小剂量组LVP显著升高(P<0.05);开博通组LVP及dp/dtmax值显著升高,心肌AngⅡ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各给药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及心肌总胶原均有显著下降(P<0.01)。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方芪丹液可提高中国小型猪AMI 4周后LVP、dp/dtmax,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AngⅡ水平,减少胶原沉积,进而减轻AMI后VR。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系统评价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数据库 (2007年第3期)、PubMed(1980—2007)、EMBASE(1979—20074)、OVID(1979—2007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1979—20074)、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20074)、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74),手工检索国内心血管疾病会议论文集,筛选生脉注射液治疗AM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4.2.6中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4.2.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4个RCT的37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生脉注射液的治疗组病死率降低〔RR:0.18,95%CI(0.04,0.77)〕,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生脉注射液治疗组病死率降低趋势不明显〔RR:0.67,95%CI(0.29,1.51)〕。结论 根据当前证据,西医常规治疗联用生脉注射液可以降低AMI病死率,但有必要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AMI时是否加用生脉注射液及加用的时机、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从这些研究中所获得的证据强度不高,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