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酶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E-LDL)诱导内皮-单核细胞黏附的机制及Calphostin C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和直接计数法观察荷脂ECV304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PepTag○ RAssay法定性内皮细胞胞膜蛋白激酶C(PKC)活性状态;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抑制性蛋白κBα(I-κBα)表达的变化.结果 E-LDL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内皮-单核细胞间的黏附,其活化内皮促进黏附的理想剂量为20~40 μg/ml浓度.另外,E-LDL还可显著活化内皮细胞胞膜PKC,下调I-κBα的表达而增强ICAM-1的表达.应用PKC特异性抑制剂Calphostin C干预后,荷载25 μg/ml E-LDL 8 h的ECV304内皮细胞ICAM-1表达下调而I-κBα则反相上调,黏附能力也在Calphostin C达到100 nmol/L浓度时显著下调,细胞状态明显好转;且200~400 nmol/L Calphostin C基本可以逆转E-LDL对内皮细胞的影响.结论 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强效促进剂E-LDL可能是通过PKC/NF-κB/ICAM-1发挥作用的,针对PKC靶酶的特异性抑制剂Calphostin C可以有效地抑制由E-LDL引起的内皮活化黏附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dot blot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内HBV DNA含量的可行性。方法用地高辛标记HBV探针,利用pTHBV1047质粒检测杂交系统灵敏度,同时进行标准曲线研究,采用dot blot检测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内HBV DNA含量。结果杂交系统的检测灵敏度为0.1pg;pTHBV1047质粒在100~6.25pg之间呈线性关系,R2为0.976~0.999;同一只HBV小鼠肝3次检测误差范围在±140%,5只鼠HBV DNA含量分别为6.48、3.59、7.83、7.96、5.28pg/μg基因组DNA。结论优化后的dot blot系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应用于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内HBV DNA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PU86017及其旋光异构体对L-甲状腺素致大鼠心肌病异常的calcineurin和 NFκB基因改变,并比较CPU86017及其旋光异构体对它们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日给予L-甲状腺素(0.2 mg·kg-1, sc) 共 10 d 造成心肌病模型,CPU86017及其旋光异构体(SR、SS、RS、RR)(4 mg·kg-1, sc)在 d 6 连续给药 5 d.动物处死后测定心脏指数,取大鼠心脏测定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NO和iNOS的活力,大鼠左心室心肌Calcineurin、NF-κB的基因表达由半定量逆转录酶PCR方法测定.结果L-甲状腺素致大鼠心肌病模型组心肌明显肥大,氧化应激增强,NO含量减少,iNOS活力增强,Calcineurin和NF-κB基因表达上调.给予CPU86017及其旋光异构体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心肌中NO含量及iNOS活力,减轻氧化应激,可以下调这些基因的表达,其中SR比其它旋光异构体疗效好.结论Calcineurin 和NF-κB可能对L-甲状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病中细胞内钙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CPU86017及其旋光异构体SR对L-甲状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病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抑制心肌Calcineurin、NF-κB基因的表达、抑制NOS及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1例铅中毒并发毛发颜色变化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变过程中抗体产生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IgG产生细胞与食管鳞癌 (简称食管癌 )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2 15例食管正常上皮及病变组织中抗体产生细胞的类型。结果 IgG产生细胞随病变发展逐渐升高 ,发展为浸润癌后突然下降 ,IgA产生细胞则随病变的发展逐渐降低 ,IgM产生细胞与病变过程无关。 80例食管癌中IgA、IgM产生细胞与食管癌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IgG产生细胞与食管癌分级无关 ,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IgG产生细胞可阻止食管癌变过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免疫酶联法(Elisa)测定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食管癌患者(n=20)和正常人(n=11)血清中P53蛋白(突变型加野生型)的水平。结果:正常人血清P53蛋白水平为(0.15±0.09)μg/L,癌患者为(0.23±0.04)μg/L。癌患者血清P5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结果提示:血清P53蛋白水平可能是食管癌的一种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E26转录因子变异体4(ETV4)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GEPIA和R2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挖掘结肠癌中高表达基因.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ETV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ETV4表达与结肠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RT-qPCR检测结肠癌细胞系和永生化正常人结肠上皮细胞中ETV4的mRNA表达情况.在LOVO细胞中沉默或过表达ETV4后,用Transwell法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ETV4的下游基因,并通过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结果 GEPIA和R2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TV4和MMP7在结肠癌癌组织中高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配对癌旁组织比较,ETV4在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T、N、M分期正相关.RT-qPCR结果显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LS174T、SW480、LOVO、SW620和RKO中ETV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永生化正常人结肠上皮细胞FHC.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ETV4促进LOVO细胞的侵袭能力.R2在线分析发现ETV4和MMP7呈正相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LOVO细胞中ETV4对MMP7具有正向调控作用;同时恢复实验显示,沉默MMP7逆转了ETV4过表达对LOVO细胞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结论 ETV4在结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升高,并通过上调MMP7基因促进结肠癌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L861Q突变临床特征,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因检测中心行EGFR基因检测的70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L861Q、L858R突变临床特征及二者突变临床特征相对比。结果13例L861Q突变均发生于腺癌未合并其他肿瘤组,L861Q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类型(P=0.004)。L858R突变特征表现为: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χ2=19.562,P<0.001)、不吸烟组突变率高于吸烟组(χ2=15.859,P<0.001)、右肺肿瘤突变率高于左肺肿瘤(χ2=5.601,P=0.020)、腺癌组突变率高于其他组(χ2=16.282,P<0.001)、Ⅳ期组肿瘤突变率高于Ⅰ~Ⅲ期组(χ2=5.996,P=0.016)。L861Q与L858R女性组突变率高于男性组,年龄≥50岁组突变率高于年龄<50岁组,未合并其他肿瘤组突变率高于合并组,并发骨转移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组,二者突变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861Q与L858R突变临床特征在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临床分期组恰相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861Q突变以腺癌多见,L858R突变以非吸烟、女性、右肺、Ⅳ期、腺癌多见。L861Q与L858R突变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合并其他肿瘤、有无并发骨转移突变临床特征相一致;在肿瘤分期,是否并发胸膜、淋巴结、头颅转移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突变临床特征相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Bay41-4109对2.2.15细胞分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的影响,探讨Bay41-4109的体外抗HBV作用.方法 将一定浓度的Bay41-4109加入培养的2.2.15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安氟醚、异氟醚对围术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以及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特点,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A组),安氟醚组(B组),异氟醚(C组),每组15例,分别于诱导前(T0)、进胸后1 h(T1)及手术结束后24 h(T2),记录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抽取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浓度,全自动血黏度仪检测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结果各组在不同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未见显著差异;A组在T1、T2期,血清中IL-6的水平较B、C组低,IL-10的水平较B、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期,A组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较B、C组低(P<0.05)。结论麻醉药物丙泊酚在手术过程中能抑制促炎因子IL-6的分泌,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且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小,是围术期较好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