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7篇
工业技术   5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摘要:目的 了解密云地区食源性疾患肠聚集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基因型分布和耐药趋势。方法 以密云区区医院、中医院为哨点医院,采集符合病例定义的腹泻病人粪便868份。从粪便中检出68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基因分型、耐药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基因型aggR占51.47 % , asta+pic基因占36.76 %,aggR+asta+pic基因 11.76 %,在1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中耐药率为100%,2019年比2018年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氨苄西林耐药率升高21.98%(P<0.05),萘啶酸耐药率升高24.31%(P<0.05),四环素耐药率升高24.31%(P<0.05)其他8种抗生素耐药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鉴于EAEC的耐药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抗生素使用监管力度,临床应合理利用抗生素,大力开展食源性疾患的主动监测, 了解本地区致病因子的流行状态及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调查河南省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情况, 并分析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方法 本研究从河南省不同规模的生猪屠宰企业共采集825份样品, 通过常规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然后通过药敏实验检测沙门氏菌分离株对17种抗菌药的敏感性; 对部分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1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样品中共分离出沙门氏菌241株, 总分离率为29.21%; 所有受试沙门氏菌分离株均对阿米卡星敏感, 而对多西环素耐受性最强(耐药率为95.00%), 其次对其他抗菌药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上述分离株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问题, 其中耐3种及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98.3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受试菌株均含有针对全部5大类受试药物的抗性基因, 但aac(3)-Ⅰa、gurA、tetB 3个耐药基因均未有检出。结论 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存在严重的沙门氏菌污染情况, 且菌株存在严重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3.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动物坏死性肠炎的食源性病原,在动物产品生产过程中引发疾病并通过加工环节传播,威胁人类健康,同时给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随着耐药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2020年"饲料端全面禁抗"的实施,利用生物防控技术进行产气荚膜梭菌防治将在养殖业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针对目前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特性,详述了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控现状,总结了全面的综合防控策略,为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最重要的靶点之一。目前,靶向EGFR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已发展至第三代,广泛用于治疗伴有EGFR敏感突变和伴有EGFR T790M耐药突变的NSCLC患者。然而,第三代EGFR TKIs用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继发耐药,限制了该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和临床治疗预后。本文首先围绕已上市或处于临床研究的第三代EGFR TKIs,重点综述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其次,从EGFR依赖性耐药和EGFR非依赖性耐药两个方面,归纳了第三代EGFR TKIs发生继发耐药的潜在机制。最后,针对EGFR依赖性耐药、EGFR非依赖性耐药和机制不明确的耐药,分别总结了可能有效的后续用药策略,以期为以EGFR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OPD)对人乳腺癌MCF-7/DOX细胞多柔比星耐药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CF-7/DOX细胞,MTT法检测OPD对MCF-7/DOX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考察OPD最大无毒浓度与多柔比星不同浓度联用对MCF-7/DOX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检测OPD与多柔比星联用对MCF-7/DOX细胞MDR1、MRP1及甘油磷脂代谢酶AGPAT2、CHKA、CEPT1、DGKA、PCYT1A、PLA2G15 mRNA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OPD与多柔比星联用对MCF-7/DOX细胞MDR1、MRP1、CHKA及CCT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OPD 50 μg/mL与多柔比星联用作用于MCF-7/DOX细胞的IC50值低于多柔比星单独,其逆转倍数为1.56倍。与对照组比较,多柔比星组MCF-7/DOX细胞MDR1、MRP1和6种甘油磷脂代谢酶mRNA均下调(P<0.05或P<0.01),MDR1、MRP1、CHKA和CCTα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OPD 50 μg/mL与多柔比星联用组上述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与多柔比星组比较,OPD 50 μg/mL与多柔比星联用组MCF-7/DOX细胞上述基因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或P<0.01),上述4种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OPD可增强MCF-7/DOX细胞对多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逆转耐药,可能与其抑制甘油磷脂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应用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技术以DNA芯片为载体建立一种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单碱基突变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rpoB基因序列,设计针对该基因常见突变位点的锁式探针,及固定于基因芯片上的捕获探针.针对临床结核分枝杆菌样本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含有rpoB基因常见突变位点的特异性DNA片段.将与突变型特异性互补结合并环化的锁式探针与芯片上固定的捕获探针进行杂交,并运用滚环扩增技术,将含有生物素标记的dUTP掺入扩增产物,最后通过与亲和素标记的纳米金反应,并银染增强显色.同时与临床样本的测序结果比较.结果:通过优化反应条件,能特异性的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rpoB基因的单碱基突变,通过对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结合了DNA芯片和滚环扩增技术,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出耐药结核的单碱基突变,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疗效好、安全性高,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随着耐药菌的日趋常见,医药研究人员加快了对各类新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着重介绍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新发现,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酮内酯类抗生素、酰内酯类抗生素、氮内酯类抗生素及其在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指出今后应尽量避开国外专利,开发国内尚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品种,进而推进国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8.
肖秀美  刘振英  张晓伟  张捷 《金属学报》2008,13(9):1048-1052
目的:对比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及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按照NCCLS(CLSI) 2007 纸片扩散法操作标准测定利奈唑胺与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本院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比例较高(79.1%),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达到100%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比例较MRSA 高(88.9%),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活性相当, 敏感率均为100% 。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的活性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相当, 对屎肠球菌的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00%, 80.4%, 78.1%), 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 也表现了优越的抗菌活性。结论:对于MRSA、MRCNS、PRSP、粪肠球菌,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活性相当, 均为100% 的敏感率;对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是治疗多药耐药阳性球菌感染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4 株从临床分离产超广谱内β 内酰胺酶(ESBLs) 及AmpC 酶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分析其中整合子的存在, 对整合子的特性进行研究, 探讨整合子基因盒表达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新诺明等15 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PCR 技术检测整合子基因, DNA 测序研究整合子插入耐药基因盒情况。结果:这4 株菌对多种抗菌素耐药。其中1 株存在整合子(扩增片段2 000 bp 左右), 携有dhfrXII 和aadA2 基因。结论:4 株菌中仅1 株存在整合子结构, 尽管产ESBLs和AmpC 酶基因未位于整合子的基因盒上, 但整合子参与多重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0.
氯乙基亚硝基脲(CENUs)是一类重要的抗癌烷化剂,通过导致DNA互补鸟嘌呤-胞嘧啶之间的共价交联(GC交联)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AGT)对DNA烷化损伤的修复作用能够导致肿瘤细胞对CENUs产生耐药性。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结合分子对接对AGT介导的CENUs耐药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GT能够与CENUs导致GC交联的两个前体物——O~6-氯乙基鸟嘌呤(O~6-ClEtG)和N1,O~6-桥亚乙基鸟嘌呤(N1,O~6-EtG)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氢迁移和烷基转移两步反应,对这两个前体物进行修复,从而阻断GC交联的形成。在AGT对两个前体物的修复过程中,N1,O~6-EtG的修复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比O~6-ClEtG的修复均具有优势,但O~6-ClEtG更有利于与AGT形成复合物。阐明了AGT介导的CENUs耐药机制,这将为开发AGT抑制剂用于与CENUs联合用药以消除耐药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