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心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或诱发的临床综合征。以往的治疗,多强调心脏本身因素而应用强心甙,虽大多数患者病情能得到控制,但也不乏疗效不佳和无效者.根据影响血流动力学的诸多因素分析,治疗上只强调心脏本身的因素,显然是片面的。60年代以来,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为心衰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一、心脏前、后负荷及其影响因素健康机体为了适应休息或运动时的代谢需要,可通过四条途径调节心脏的功能,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与心率。事实上,可将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看作是调节前后负荷并使它们处于良好工作  相似文献   
42.
张玉保  董果雄  郭琳琳  张社华  姚如永  冯培青 《重庆医学》2011,40(25):2503-2505,2601
目的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生、核因子κB(NF-κB)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选择新西兰雄性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A、B、C组,n=6)、对照组(A、B、C组,n=6,)、治疗组(A、B、C组,n=6)。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行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A、B、C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结果 (1)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NF-κB及P-选择素仅有微量表达;(2)对照组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14、28 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NF-κB及P-选择素有多量表达;(3)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2、8 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F-κB及P-选择素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TRA能明显减轻动脉内膜损伤后病灶区域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下调NF-κB的靶基因P-选择素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高浓度镁离子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培养的HUVECs传代并分组: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再复氧组缺氧1 h,再复氧1 h;镁离子干预组分别将细胞加入镁离子终浓度为2、4、6、8、10 mmol/L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12 h后进行缺氧再复氧,观察三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的含量,并测定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缺氧再复氧组细胞损伤严重,随镁浓度增加细胞形态结构趋于正常。②缺氧再复氧组培养液LDH、MDA及ET-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镁离子组较缺氧复氧组降低(P<0.05);缺氧复氧组NO及细胞GSH含量较对照组降低〔(32.50±8.12)vs(96.46±8.77),P<0.001;(6.37±1.03)vs(16.01±2.41),P<0.001〕,镁离子组较缺氧复氧组升高(P<0.05)。结论高浓度镁离子能预防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细胞结构改变,保护细胞膜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201铊单光子发射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心电图运动试验(EET)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冠心病组117例和正常对照组16例进行201铊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EET,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与EET对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分别为89%与36%,71%与50%,84%与61%,81%与51%(P均<0.05)。两种检查的特异性均为81%,准确率各为81%与55%(P<0.01)。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及预测灌注异常区相当于供血的冠状动脉支数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n=6):治疗组(A、B)、对照组(A、B)、假手术组(A、B)。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手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分别于术后7、28d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测VEGF、PC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28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有粥样斑块形成,VEGF、PCNA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28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1、P〈0.05),VEGF、PCNA阳性表达指数也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01)。结论atRA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VEGF、PCNA的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增殖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和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的表达较弱,球囊损伤术后第3天已显著增加,术后第14天达峰值,术后第28天开始下降。GMP-140于术后第3天明显升高,术后第7天开始下降。内皮损伤术后第3天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第7天内膜开始增生;术后第14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第2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47.
西地兰对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律效果与左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PAf)患者发作间歇期的心功能状态与西地兰复律效果的关系,为选择复律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对65例原发病为冠心病(CHD)、高血压(HPT)及不明原因(IDP)的老年PAf患者,使用西地兰复律,并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发作间歇期心功能,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1)有效组原发病以CHD及CHD伴HPT为主,大多兼有左室收缩功能障碍(SI),推测西地兰的正性肌力作用参与了PAf伴SI患者的复律机制。(2)无效组原发病以HPT为主,大多兼有左室舒张功能障碍(DI)。(3)老年有效组中有少数单纯DI及心功能正常者,推测西地兰的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可能参与了PAf伴DI患者的复律机制。结论CHD伴SI为西地兰复律的良好适应证,HPT伴DI者不适用西地兰复律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E2F1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9组(n=6):假手术组(A、B、C),对照组(A、B、C)及at—RA治疗组(A、B、C)。各组均高脂饮食两周后,对照组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atRA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每天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术后分别于7d、14d、28d处死A、B、C组动物。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粥样硬化病灶中E2F1、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14d及28d时增生明显,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E2F1、PCNA阳性表达明显。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d、28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P〈0.01、P〈0.01),E2F1、PCNA阳性表达指数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1,P〈0.01、P〈0.05)。结论atRA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E2F1、PCNA的表达,抑制VSMC增殖,减轻新生内膜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49.
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AT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表达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作用及他汀多效性作用的机制.方法 在该院健康查体中心随机选取健康对照者40例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6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高脂组;高脂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口服,共12 w.对照组、高脂组他汀治疗前及治疗后,肘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并提取血小板.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的AngⅡ水平,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血小板AT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①高脂组治疗前的血浆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2.13±22.27)pg/ml vs(50.85±12.15)pg/ml](P<0.01),治疗后的血浆Ang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78.57±18.33)pg/ml vs(92.13±22.27)pg/ml](P<0.05).②高脂组治疗前血小板的AT1 mRNA和蛋白质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93±0.22 vs 0.25±0.06(P<0.01)和1.35±0.32 vs 0.42±0.10(P<0.01)],治疗后血小板的AT1 mRNA和蛋白质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0.52±0.13 vs 0.93±0.22(P<0.01)和0.72±0.16 vs 1.35±0.32(P<0.01)].③高脂组治疗前AngⅡ与AT1表达的相关分析显示,AT1表达与血浆的AngⅡ呈显著正相关(r=0.607,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下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AT1表达的增高.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长期慢性咽炎与无症状风湿活动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的关系,了解无症状风湿活动引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渐进性病程.方法 自1986年开始,从体检者中选取有半年以卜慢性咽炎病史者1126例,从中筛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在400-500 U/ml,无明确风湿热病史和临床表现者319例随访观察,男性158例,女性161例,年龄14~35岁,平均29.4岁.至本次统计时间,失访6例,收集到313例随访资料,男性155例,女性158例,年龄35~55岁,平均49.6岁.随访期间每年检测1次ASO、肌酸激酶同T酶(CK-MB)、超声心动图.因各种类型心脏瓣膜病变的例数较少,只能列表;发生瓣膜病变者与未发生瓣膜病变者之间ASO和CK-MB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①313例中9例在随访第4年内患典型风湿热.29例于随访第1,2或第3年后ASO持续低于400 U/ml者,在此后的随访中有1例检出二尖瓣增厚.②275例ASO长期在400~500 U/ml,且CK-MB长期在正常高限者,随访第5、10、15、20年时分别有9,42、65、78例发生瓣膜病变.③有瓣膜病变者.趋近于上限的CK-MB明显高于无瓣膜病变者(P<0.05).但AS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CK-MB持续在正常高限的长期慢性咽炎患者中,部分患者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长期存在无症状风湿活动,并可由此导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