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医药卫生   27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21.
报告了8例脊髓纵裂畸形,其特征性的CT表现是脊髓纵行裂隙,伴有骨性或纤维性间隔或无间隔,可伴有硬膜囊的分裂。普通CT扫描可提示诊断,脊髓造影CT扫描可肯定诊断。  相似文献   
22.
不同MRI扫描序列对乳腺肿块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MRI扫描序列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的患者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SE、T<,2>/WI/TSE、STIR、DWIBS及动态增强THRIVE序列,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T<,1>WI/TSE、T<,2>WI/TSE、STIR、DWIBS及动态增强THRIVE序列对26个乳腺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53.85%(14/26)、65.38%(17/26)、80.77%(21/26)、88.46%(23/26)、100%(26/26).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明显优于其他序列,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77.78%、92.31%.结论:动态增强THRIVE序列能清晰显示乳腺肿块、明确肿块性质,为外科医生提供更详细的影像学资料.DWIBS和STIR序列比常规T<,1>WI/TSE、T<,2>WI/TSE显示乳腺肿块更敏感.  相似文献   
23.
四佛合剂系我院自1971年开设慢性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门诊以来自行拟方的“慢支糖浆”。13年来一直应于临床应用,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枓:全部病例符合全国慢支工作会议(1972年)所订诊断标准。其中单纯型158例,喘息型172例。男性232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56.3岁。  相似文献   
24.
肥胖病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研究肥胖(根据体重指数)是否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危险因素。[方法]由同一组医生使用同一种假体对320例520个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治疗。[结果]术前肥胖组功能评分较超重组、非肥胖组为低(分别P〈0.05),但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平均28.3个月的随访,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术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分别P〉0.05)。肥胖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增高。[结论]肥胖病人膝关节置换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增多,包括伤口愈合、感染、内侧副韧带损伤,注意伤口缝合技术和保护内侧副韧带可减少此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的磁共振(MR)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诊断性刮宫或手术病理证实GTT的MR图像,分析平扫(包括T1WI、T2WI、T2*WI)及增强MR表现。结果:8例病变位于宫腔内,均累及肌层,1例宫腔内呈"葡萄"状改变,6例肌层呈"蜂窝"状改变,1例同时呈宫腔内"葡萄"状及肌层"蜂窝状"改变;3例累及宫旁组织。病变均表现为等或长T1、混杂T2信号,6例见长T1、长T2信号坏死改变,T2*WI均显示数量不等的低信号出血灶。联合带均中断或边界不清。11例均见宫旁或子宫肌层内血管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动态增强扫描病变早期即有明显强化。GTT可合并双侧卵巢黄素化囊肿,呈长T1、长T2信号,内有多个分隔,T2*WI亦显示低信号出血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论:GTT病变多位于子宫肌层,伴有联合带中断、边界不清及宫旁或肌层血管迂曲扩张,病变呈"葡萄"状或"蜂窝"状改变为特征性表现,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即有明显强化,可合并双侧卵巢黄素化囊肿。  相似文献   
26.
布-加综合征中副肝静脉的超声表现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副肝静脉在布 加综合征中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超声检查 2 14例正常成人的肝右后下静脉和 2 8例布 加综合征患者的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主要观察肝右后下静脉在正常成人和布 加综合征患者的显示率及管径 ,尾状叶静脉在布 加综合征患者的显示率及管径。结果 肝右后下静脉多在第一肝门平面注入下腔静脉。正常成人肝右后下静脉显示率为 2 4% ,平均管径为 ( 0 .43± 0 .12 )cm ;布 加综合征患者肝右后下静脉的显示率为 71% ,平均管径为 ( 0 .78± 0 .16 )cm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P <0 .0 1)。布 加综合征患者尾状叶静脉的显示率为 79% ,平均管径为 ( 0 .5 2±0 .17)cm。结论 副肝静脉的超声观测在布 加综合征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肝内“假平行管征”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内“假平行管征”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查正常成人214例,观察肝右后下静脉(IRHV)的超声表现,统计其显示率,并对10例肝动脉分支扩张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IRHV的显示率为24%,在第一肝门水平注入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右后叶支相伴而行,形成“平等管征”。肝内扩张的肝动脉分支在二维超声上与伴行门静脉分支亦构成“平行管征”,但彩色多普勒显示双管内均有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分别探测动脉血流频谱和静脉血流频谱。结论:认识IRHV和肝内扩张的肝动脉分支有助于鉴别真假“平行管征”,有助于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边缘和中心血管生成及其成熟度的差异.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病灶边缘(A组)和中心区域组织(B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Flk-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表达情况,并对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周长、直径、异型指数、血管间距、表达部位,以及动脉数、静脉数、动脉比、静脉比、血管成熟指数和平均灌注分数等进行计数.分析以上血管生成相关参数在肿瘤边缘和中心的差异.结果:两组微血管的数目、直径及异型指数,成熟血管的数目、总面积、动脉数、动脉比及静脉比,血管成熟指数及平均灌注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平均面积、总面积、直径、异型指数及血管间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数目、总面积、异型指数及血管间距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平均面积、周长和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HCC边缘和中心的微血管和成熟血管的多个形态学特征存在差异,病灶中心血管多为幼稚的微血管,边缘则以成熟血管居多.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31P-MRS技术评价梗阳性黄疸旰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组)进行单体素31P-MRS扫描,计算肝细胞内pH值(pHi)、磷酸单脂(PME)、磷酸双脂(PDE)、无机磷(Pi)、γ-ATP、β-ATP、α-ATP、PME/ATP、Pi/ATP、PME/PDE、PME/Pi、PDE/Pi、PDE/ATP和低能磷酸盐(LEP)等.检测临床肝功能血清学指标.以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分析黄疸对31P-MRS检测参数的影响及其与肝功能血清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黄疸组肝脏PME、PDE、PME,ATP、PME/Pi、PDE/ATP及LEP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E/Pi与ALP正相关(r=0.592,P=0.043).PDE与DBIL(r=0.588,P=0.034)正相关,PDE/Pi分别与DBIL(r=0.647,P=0.017)、IBIL(r=0.583,P=0.037)及ALT(r=0.568,P=0.027)正相关;PME/PDE与ALB负相关(r=-0.739,P=0.003).而Pi/ATP与A/G负相关(r=-0.569,P=0.034).其余参数与各肝功检测值之间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31P-MRS可以对梗阻性黄疸导致的肝功能损害进行无创性评估,PME和PDE代谢物可能是反映肝功能损害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0.
成人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大脑中央前沟在冠状断面上的准确定位。方法 :采用冠状断层标本与相应MRI图像对照观察、统计的方法。结果 :1 在豆状核首次出现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侧 3 3 %、右侧 3 0 %。在中央前沟首次出现断面上 ,豆状核的出现率左侧 97%、右侧 1 0 0 %。 2 在前连合断面上 ,中央前沟的出现率左、右侧均为 87% ,且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 3 在中央前沟消失、中央旁小叶前部出现的断面上 ,中央前回的髓突粗大而饱满 ,出现率左侧 70 %、右侧 80 %。结论 :1 中央前沟首次出现在豆状核及内囊前肢出现而前连合及背侧丘脑尚未出现的 1~ 2个断面上。 2 前连合层面 ,中央前沟位于大脑半球额叶上外侧面中点附近。 3 当中央前回髓支粗大饱满、中央旁小叶前部出现时 ,中央前沟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