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51.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儿童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HepB)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上海市某医院招募已接种3剂次HepB、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阴性且病情稳定的3-17岁ALL儿童,按0-1-6月程序接受3剂次HepB加强免疫,检测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观察每剂次接种后1周内不良反应,分析HBsAb阳转率、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入组99例受试者,HepB加强免疫后HBsAb阳转率为100%;免疫后GMC为336.59(95%CI:281.66-398.30)mIU/mL,是免疫前的148.38(95%CI:141.99-155.38)倍;免疫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4/297),均为低热和局部红肿。结论 ALL儿童在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2.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高剂量甲氨蝶呤(MTX)排泄延迟是否应该使用血液透析解救还存在争议。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肿瘤患儿MTX清除的有效性。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行MTX化疗后44 h血药浓度>10 μmol·L-1的连续病例,其中仅使用亚叶酸钙(CF)解救的患儿为非HF-HD组,使用HF-HD+CF解救的患儿为HF-HD组。比较2组患儿的胃肠道、肝功能、肾功能和血液系统毒性等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20例发生20例次MTX延迟排泄,非HF-HD组9例,HF-HD组11例,两组患儿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v 4.0项目比较,CF组和HF-HD组肌酐、尿酸、ALT、AST、黏膜炎、24 h MTX浓度、MTX浓度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ALT、发热、黏膜炎、WBC、NE、Hb、PLT异常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肾功能正常的肿瘤患儿通过CF解救可有效安全清除MTX,非必要不选择透析。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变化与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西安市长安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106例设为研究组(无钙化34例,轻度钙化24例,中度钙化23例,重度钙化2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6例设为对照组。统计记录研究组透析龄,并抽取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磷、血清FGF-23水平。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FGF-23水平、研究组不同钙化程度患者一般指标(年龄、透析龄、血磷、血清FGF-23)水平、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并统计分析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FGF-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钙化程度患者间年龄、透析龄、血磷、血清FGF-23水平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重比较,随着钙化程度加重,年龄、透析龄不断增大,血磷、血清FGF-23水平不断增高(P0.05);血磷、血清FGF-23水平增高为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重要危险因素(P0.05);Person检验可知,血磷(r=0.279)、血清FGF-23(r=0.311)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FGF-23水平及血磷水平异常增高,且其为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表达水平随钙化程度加剧而不断增高,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血清FGF-23水平评估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以此制定、调整有针对性干预方案,对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或柔红霉素(daunorubicine,DNR)与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以不同方式联用,体外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HL-60,导致细胞凋亡差异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60细胞株,细胞悬液以浓度2.0×10 3/ml接种后分7组,分别为A:对照组;B:Ara—C与ATRA同时联用48h组,Ara—C+ATRA48h;C:ATRA与Ara—C先后联用48h组,ATRA24h→Ara—C24h;D:Ara—C与ATRA先后联用48h组,Ara—C24h→ATRA24h;E:DNR与ATRA同时联用48h组,DNR+ATRA48h;F:ATRA与DNR先后联用48h组,ATRA24h→DNR24h;G:DNR与AT-RA先后联用48h组,DNR24h→ATRA24h。Ara—C、DNR、ATRA给药浓度均为1.0×10 -7mol/L。应用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ting观察药物不同方式联用致HL-60细胞凋亡的差异及相关机制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D组HL-60细胞凋亡比例轻度增加(50±14.7)%,抗凋亡蛋白Bcl-2消失;E组和G组HL-60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其中E组能最大限度减少HL-60存活数量,使HL-60细胞死亡数目增加,达(4.00±0.56)%;E、F、G组抗凋亡蛋白Bcl-2均消失。结论同时联用DNR与ATRA能显著减少HL-60细胞存活率,两药的三种联用方式均可使抗凋亡蛋白Bcl-2消失。但是,首先应用小剂量Ara—C,随后应用AT—RA的联用方式可明显增多细胞凋亡数目,抑制HL-60细胞的抗凋亡蛋白Bcl-2不能表达,有效控制细胞凋亡方向,是最有潜力的药物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儿童ALL化疗药物间不断优化组合,化疗方案不断更新,并且依照不同危险度分组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儿童ALL的治疗效果得到极大提高.到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儿童ALL的5年无事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达到70%~80%,总体治愈率近80%,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久的将来儿童ALL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型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化疗的80例ALL患儿,应用PCR方法进行GSTT1和GSTM1基因型检测,分析GST基因型与诱导化疗和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检出GSTT1缺失基因型11例(13.8%),GSTM1缺失基因型27例(33.8%)。诱导化疗期中高危组GSTM1缺失基因型患儿肝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GSTM1非缺失基因型患儿(53.3%vs10.3%,P=0.011)。GSTT1和GSTM1基因型与标危组诱导化疗和HD-MTX化疗相关肝损害的发生无关,与化疗相关感染的发生也无关。结论 GSTM1基因型与接受较强烈诱导化疗的ALL中高危组患儿化疗相关肝损害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清中肉碱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清样品用乙腈、甲醇沉淀蛋白,加入肉碱衍生剂,60℃恒温水浴2h后进样10μl。色谱柱为Atlantis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异丙醇∶乙腈(35∶45∶20,v/v),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60nm。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血清肉碱分离良好,回归方程为Y=8490X-48200,r=0.9999,线性范围为12.5~400μmol/L。最低检测浓度为12.5μmol/L。日内精密度1.6%~13.2%,日间精密度(%)1.8%~12.1%,回收率98.5%。结论:通过加入肉碱衍生剂,建立了HPLC法测定血清中肉碱浓度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耗时少,有良好的准确度,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58.
不同条件下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是临床儿科的常用药品之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为0.2g/瓶的粉针剂;在用于儿童时,常用3、4或6ml注射用水溶解后在1~3d内分数次注射完毕.原为粉针剂的硫酸阿米卡星溶解后当天的效价与最后一次注射时的效价是否一致,在使用过程中其理化性质是否发生改变.一直是应用上令临床医师和药师们担忧的问题.本研究试图模拟临床用法对不同浓度、不同储存温度下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效价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观察了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等物理性质的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1 仪器与药品1.1 仪器 抑菌圈面积测量分析仪(江苏南通医用仪器厂);钢管放置器(浙江宁海白石医疗仪器厂);KF-4型微粒计数器(中国湖南湘仪天平厂);pHSJ-4型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1.2 试药 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上海四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980612);硫酸阿米卡星标准品(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335-9403);检定菌为枯草杆菌(北京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630501).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相似文献   
59.
目的:建立测定尿液中氢化可的松和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含量的方法.方法:尿样9 mL以5 mL醋酸乙酯-乙醚(4∶1)提取后,有机相以氮气吹干,以甲醇溶解后进样,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0.033X-0.007,r=0.998 9和Y=0.067X 0.002,r=0.999 6;两者的回收率分别为98.56%和99.45%;RSD分别为4.47%和3.85%.10例健康志愿者的定时尿中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含量分别为(194.1±66.8) μg·L-1和(24.0±9.4) μg·L-1.两者之间的比值为(8.5±2.9).结论:本法灵敏可靠,符合人体尿样中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降血糖药在上海市医院的应用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估,供生产、营销、使用等部门参考.方法:调查上海市47家医院1998~2000年降血糖药的经营金额、主要品种数量、总用药人次值(DDDs)以及临床评价.结果:3年来胰岛素制剂国产与合资及进口产品的DDDs之比分别为1∶1.10,1∶1.68,1∶2.39,口服降血糖药的金额年增长率分别为23.29%及40.06%.结论:降血糖药物是当前国内一类具有发展前途的常用药物,提倡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