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发展是近代体育兴起的基础.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学校教育首先出现了体育,维新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教会学校的体育和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学校与近代中国体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近代的体育教育是经由基督教学校传入中国的。从介绍体育教育在基督教学校的产生、发展入手,分析其开展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教育理念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从其发展至今一直缺少一种人文精神,政治因素过多地渗入到了它的发展前期,而近几十年“强国强种”的激狂心理又使学校体育过多地贴上了竞技运动的标签,纯粹的体质教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随着对教育人性化和理性化的要求,在对中国古代体育和西方体育人文精神的回望中,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呼吁尽快构建人文精神理念,使学生的身心教育得到应有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绪言中国、日本同属亚洲国家,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两国在文化、教育、体育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进入了近代社会,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把目光转向了当时科学技术先进的欧美,进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近代资本主义革新。日本的文化由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在日本的教育中也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内容,日本的近代学校体育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和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则晚于日本,“体育”一词也来自日本。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日本由于  相似文献   

5.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统治阶层部分人开始认识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中国在科技方面已落后于西方;要摆脱内外交困局面,必须走自救兴国之路。洋务运动及维新改良运动就是这种自救兴国之路的具体体现。国人在富国强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掀起了一场近代工业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之浪潮,这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以及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东亚体育学校校刊》对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探索。主要结论:该刊从军国民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近代学校体育“外求”之路以及体育的功利性目的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应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外延化等,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对近代中国健康教育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考察其实践特色,探寻对当代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启示。研究认为:近代中国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破除封建陋习的萌芽阶段、引介西方思潮的兴起阶段和构建本土体系的发展阶段;在实践的过程中以健康教育政策为引领,在学校健康教育和民众健康教育领域做出了大量富有特色的开创性工作,推动了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史为鉴,发展本土化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以乡村为重点、以学校为载体、以体育为抓手,促进健康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是带给当下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演进来看,清末至五四时期的西方教会大学起到了显著的开创和示范作用,从而对中国近代大学体育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体育比赛、体育社团及场馆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考察以圣约翰大学为代表的西方教会大学对中国体育教育事业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现代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来源于国外,大约是十九世纪中叶从教会学校传入,直至 1903年在清朝政府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才正式规定了中国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由此正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始终受到来自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如日本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等。新中国成立后,原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又成为中国学校体育的主流。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学校体育才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外来体育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   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近代鼓浪屿的现代西方体育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鼓浪屿西方传教士原始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近代鼓浪屿的体育文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近代鼓浪屿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90年代;鼓浪屿也是我国壁球、高尔夫、网球等诸多近代西方体育运动的最早开展地区之一;鼓浪屿是我国近代学前身体教育、基础体育教育及女子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先驱;马约翰深受鼓浪屿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是鼓浪屿地缘性体育文化影响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近代鼓浪屿的体育文化演进中,西方各国传教士是近代鼓浪屿体育文化的重要启蒙者;鼓浪屿西方使馆人群是近代鼓浪屿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的积极实践者;不时登陆的各国水兵为近代鼓浪屿西方体育不断注入新的技术知识与内容,是近代鼓浪屿体育文化的持续推动者。  相似文献   

11.
吴文博  张振华 《体育学刊》2011,18(4):107-110
中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具有"现实性"、"学科性"的特点,过分强调学校体育的政治因素,没有顾及学校体育的育人意义与作用。应从现代性、教育性、学科性3个方面重新定位中国学校体育的性质,从大社会、大文化、大教育的新视角认识学校体育教育,才能真正拉开具有新精神与时代特征的中国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帷幕,使体育走出自我领域的演进,嵌入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与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体育实现由固守一隅的“象牙塔”向辐射区域的“体育服务基地”的转变,增强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更重要的是,二者的互动发展能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所面临的内部主体相互支撑力度不够、互动机制不畅以及区域体育不平衡等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的合理规划奠定基础,进而实现区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拓展学校体育区域服务职能、强化学校体育的区域体育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东锋 《体育学刊》2006,13(1):97-99
在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文献基础上,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农村学校的现状,提出以选择一至二项适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有良好群众基础、易于开展、健身价值较高,又具终身体育性质的现代或民族优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推进农村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等理念对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认为在残奥会理念的积极影响下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等方面将都会得到加强和完善。北京残奥会也将推动特殊体育教育的观念,使其以每一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宗旨,不断促进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本力 《体育科研》2000,21(3):8-10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的复杂系统。通过对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论述,剖析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21世纪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学校"高质量的日常体育活动计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爱玲 《体育学刊》2006,13(2):104-107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加拿大学校体育中有着广泛影响的“高质量的日常体育活动计划”的思想基础和目标、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和特点、评价模式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认为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学校体育学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规范;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缺乏系统性,学科名称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没有阐明其本质功能,而是将体育的本质功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美国SPARK项目对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点介绍美国开展范围广泛、时间持久、成效显著、对学生和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的全国性的体育教育运动——SPARK项目。该项目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新颖、强调终身体育、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和实施综合性学校体育计划。SPARK项目对我国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积极借鉴作用。“阳光体育运动”重点要协调和解决的问题:运动能力早期性与持续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结合;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促进;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运动竞技性与健身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