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1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例为本院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根据患儿辅食添加情况,将首次扩张年龄分为3个月(n=19),3~6个月(n=12),6~12个月(n=9)和≥12个月(n=21)4组。症状缓解持续1个月以上,不需要扩张者被认为短期成功;症状缓解持续3个月以上,不需要扩张者被认为中期成功。结果 61例患儿共扩张331次,单人扩张次数1~13次,扩张次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IQR:3~7)次。首次扩张年龄3个月的患儿,扩张次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IQR:3~7)次,扩张终点球囊直径为(8.3±1.2)mm。首次扩张年龄为3~6个月者扩张次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IQR:3.25~7.0)次,扩张终点球囊直径为(10.1±2.0)mm。首次扩张年龄为6~12个月者扩张次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9(IQR:6.5~11.5)次,扩张终点球囊直径为(12.3±2.3)mm。≥12个月的患儿扩张次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IQR:2~6)次,扩张终点的球囊直径为(13.6±1.7)mm。不同年龄组扩张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H=94.258,P0.001)。不同年龄组扩张终点球囊直径存在统计学差异(F=33.147,P0.001)。61例患儿中,短期扩张成功率为72.1%,中期扩张成功率为59.0%。1例发生穿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穿孔率为0.3%(1/331)。结论胃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7日龄,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半天入院。患儿40+2周剖宫产出生,其母于分娩前1 d确诊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分娩后母婴分离,患儿由父亲照顾。生后3 d患儿父亲确诊为COVID-19,患儿于生后7 d确诊。患儿确诊第2天出现高热、呼吸困难、低氧及喂养困难,胸部CT示双肺实变合并磨玻璃样改变,以背侧胸膜下为主。患儿入院后予低流量氧疗及体位管理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10 d后治愈出院。该例新生儿为国内首例报道的由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新生儿重型COVID-19。当产妇或新生儿照顾者为COVID-19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对新生儿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避免新生儿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月龄内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随访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KD的3月龄以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同期确诊KD患儿共1 504例,其中3月龄内婴儿为40例,占2.66%;男30例、女10例。除发热外,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的出现频率均低于50%。实验室检查提示炎性反应、血小板增多、贫血等。32例(80%)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4例、冠状动脉瘤8例,冠状动脉巨大瘤为3例。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儿均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死亡等,37例(92.5%)冠状动脉内径正常,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仍为冠状动脉瘤并血栓形成。结论小婴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应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川崎病患儿 6 4名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 :经心脏彩超检查 ,按照5岁以下儿童冠状动脉内径≥ 3mm为冠状动脉扩张 (CAD)。结果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升高有差异 (P <0 0 5) ,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0 0 1 ) ,MPV较对照组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与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比较 ,PLT、MPV、PDW及PCT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MPV较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急性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虽有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川崎病(KD)所致严重冠状动脉病变(CAL)容易导致患儿发生冠状动脉事件或死亡,对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目的:总结分析伴严重CAL的KD患儿的中远期临床转归,为KD患儿长期随访管理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设计:队列研究。 方法:检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HIS系统,纳入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出院诊断为KD,经我院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KD所致严重CAL的<18岁患儿。排除合并其他引起严重CAL和影响严重CAL预后疾病者。所有患儿在门诊及病房由资深心血管专科医生随访,均以药物治疗为基础,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及心肌缺血的患儿经多学科讨论后予手术治疗。以确诊及随访期间出现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死亡的患儿为预后不良组,反之则为预后良好组,观察出现不良预后及CAL的演变情况,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不良预后发生情况和CAL的恢复情况。 结果:144例KD所致严重CAL患儿纳入本文分析。其中男117例(81.2%),女27例;KD中位发病年龄2.2(1.0,4.5)岁,中位随访时间1.6(0,3.4)年,确诊为严重CAL时病程为5.0(3.0,21.3)月。144例KD所致严重CAL患儿共累及276支冠状动脉,56例(38.9%)累及单支冠状动脉,88例(61.1%)累及≥2支冠状动脉。发生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122例,单支冠状动脉多发中小型冠状动脉瘤(CAA)8例,GCAA合并单支冠状动脉多发中小型CAA 6例,受累冠状动脉均狭窄8例;62例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冠状动脉闭塞31例。预后不良组54例(37.5%),均存在心肌缺血,其中14例患儿缺血心肌处发生过有记录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儿因心肌梗死所致严重心力衰竭死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支冠状动脉受累的患儿是单支冠状动脉受累的患儿发生不良预后风险的2.6倍(OR=2.602,95%CI:1.201~5.634),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患儿是未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患儿发生不良预后风险的3倍(OR=3.055,95%CI:1.450~6.437)。共行179次CAG,114例(208支受累冠状动脉)行1次CAG,30例(68支受累冠状动脉)行≥2次CAG。68支受累冠状动脉首次确诊时,51支为GCAA,末次随访时好转率为4.0%;3支为多发中小型CAA,末次随访时好转率为66.6%;2支为单个中小型CAA,至末次随访均发生狭窄(狭窄程度约50%);12支为狭窄,至末次随访时均未好转。 结论:GCAA是KD所致严重CAL的主要类型,且难以恢复,单支冠状动脉多发中小型CAA好转率较高。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冠状动脉受累是KD所致严重CAL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损伤日龄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入院日龄、发病日龄及入院前黄疸持续时间分为≤1天、2~3天、4~7天、8~14天和>14天各5组,比较各组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共225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损伤88例。出生1天内发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414.6±177.8)μmol/L,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最高(6.7%,29/436),随着发病日龄增大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入院日龄为4~7天、8~14天两组患儿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最高(6.2%,50/805;6.1%,26/428)。明确黄疸持续时间的患儿共2221例,≤1天、2~3天、4~7天、8~14天和>14天组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9%(8/915)、5.7%(34/592)、9.7%(33/340)、4.5%(11/242)、0.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8,P=0.000)。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胆红素脑损伤的主要因素,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与入院日龄、发病日龄、黄疸持续时间有关,对于入院日龄为4~14天的患儿仍需积极干预,选择换血治疗时应同时考虑发病日龄和黄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传播能力、转运安全性、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例COVID-19新生儿的流行病学史、转运过程和治疗转归。结果患儿男,22日龄,因“间断发热17 d”于2020年2月22日由外院120负压转运车转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患儿父母(孕37+3周)1月22日从武汉回河南省外公家待产,母亲、父亲、外公、外婆相继出现发热等症状,1月31日母亲剖宫产分娩,父母和新生儿住同一间母婴病房,2月1日母确诊COVID-19,父亲、外公和外婆相继确诊COVID-19。2月5日患儿发热,次日确诊COVID-19,胸部X线片可见弥漫性多发实变影,当地医院隔离治疗17 d仍需鼻氧管吸氧,体温37.5℃,医护人员在三级防护下120负压转运车4.5 h转运至我院,暖箱保暖,人工喂养,鼻氧管吸氧,FiO2 40%,流量1 L·min-1,干扰素α-1b喷口鼻腔。床旁心脏彩超示房间隔缺损(6.9 mm),血NT-proBNP 1950 pg·mL-1,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予限制液体入量。患儿2月28日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3月1日咽拭子和粪便SARS-CoV-2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胸部CT见右肺下叶片影明显吸收,3月6日出院。结论新生儿重型COVID-19病例在病情需要时在有效的安全防护下长途转运是可能的。本病例不支持母婴垂直传播,未引起成人感染。合并有心脏基础疾病时,应注意液体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轻症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儿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以2020年2月5日至3月10日武汉市武昌方舱医院确诊的轻症COVID-19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住院期间和隔离期随访的临床、实验室、肺部影像学资料。该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系列病例分析。结果 2020年2月5日至3月10日期间,武昌方舱医院共收治轻症COVID-19患者1 124例,其中轻症儿童病例13例(1.16%)。13例患儿均为武汉市居民,中位年龄16岁(范围:10~18岁),男性7例,女性6例。家庭聚集性发病9例(69%),感染源不详4例(31%)。有明确接触史的9例患儿从接触感染源到发病平均时间为6.8 d(范围:2~13 d)。有症状患儿6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和肌肉疼痛。这6例患儿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为9.2 d。无症状、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患儿共7例(54%)。肺部CT异常患儿共4例(31%),其影像学表现为肺野斑片状影或磨玻璃影。无症状且肺部CT正常的患儿共6例(46%)。所有患儿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均正常。8例患儿进行了至少1次SARS-CoV-2 IgM和IgG检测,其中6例SARS-CoV-2 IgM阴性,而IgG阳性;2例2次SARS-CoV-2 IgM和IgG检测均为阴性。11例患儿(85%)在住院期间2次SARS-CoV-2核酸检测均阴性并出院;2例患儿(15%)4次SARS-CoV-2核酸检测均阳性,遂转院治疗,后失访。在11例随访患儿中,有1例在隔离点进行2次SARS-CoV-2核酸检测呈阳性,10例呈阴性。13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0.9 d。11例随访患儿均痊愈,生活及学习情况良好。结论 轻症COVID-19患儿存在如下特征:接触史多不确定,可能无临床症状;病原学诊断比临床诊断更为重要;临床表现消失和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可能不平行,SARS-CoV-2排毒时间长,甚至可能出现SARS-CoV-2复阳病例;SARS-CoV-2 IgM和IgG的产生规律及其对机体的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总结川崎病(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影像学诊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及随访情况。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收治5例(男3例,女2例)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年龄12个月至10岁4个月。所有患儿均在KD急性期予IVIG治疗,其中3例予2次。病程第15~21天均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之后常规随访ECG和ECHO,并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1例患儿行64排螺旋CT(MSCT)检查,2例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在病程6~65个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结果 1/5例在病程中有心绞痛发作,3/5例有心功能不全,1/5例无症状。1/5例有心肌梗死发生并在恢复过程有ECG记录;2/5例ECG有ST-T改变;2/5例ECG未见异常。ECHO除均显示多发性冠状动脉瘤(CAA)外,3/5例还显示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的降低,2/5例左室壁运动不协调,与99Tcm-MIBI检查结果一致。冠状动脉造影均可见多发性CAA且至少一处为中等或巨大CAA,并伴有血栓形成和远端闭塞。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一致。年龄最小的1例患儿(手术时22个月)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死亡,其余4例术后即刻效果满意。在8~24个月的随访中,1例LVEF较低,随访1年未达到正常;1例术后18个月复发KD,治疗顺利,复查ECHO和MSCT未见冠状动脉进一步损害。4例患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 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应定期随访ECG、ECHO,必要时进行99Tcm-MIBI和MSCT检查;如考虑手术需行冠状动脉造影仔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程度。有心肌缺血表现需及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成形术,手术的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KD 患儿恢复期接受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按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将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分别比较其发病及变化特点。结果 共纳入KD患儿35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41.3%(147/356);巨大型和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时间明显长于冠状动脉扩张组[(18.5±12.0) d、(12.9±8.2) d vs (7.4±3.6) d, P均<0.01]]。有119例(81.0%,119/147)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72例患儿冠状动脉全部恢复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77.8%(28/36)患儿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11例患儿无一例恢复正常。40例冠状动脉有损害的KD患儿恢复期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P< 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造成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再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间收治的再发性K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 112例初发KD患儿,其中35例再发,再发率1.66%。35例再发KD患儿首次发病后KD再发的中位时间为13.5(4~69)月。与初发患儿相比,再发患儿的发热时间缩短,四肢硬肿比例较低,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再发KD患儿中,11例初发时有冠状动脉病变(CAL),8例在再发时亦出现CA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原体感染和CD19~+CD23~+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是KD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再发风险评分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76~0.91),最佳临界值为1.24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3和0.70。结论 KD发生后至少应随访2年,支原体感染和CD19~+CD23~+淋巴细胞亚群升高可作为KD再发的预测指标。初发KD发生CAL者再发时更易发生CA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75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33例)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B组(22例)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C组(20例)联用IVIG 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患儿用药后体温、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动态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变化。结果①用药后,B、C组患儿在体温降至正常所需天数、ESR、CRP变化方面均少于A组,而B组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在急性期、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左、右冠状动脉内径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治疗后1个月,A、B和C组分别有3例、1例和2例患儿产生新的冠状动脉扩张,有6例、3例和3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有缩小但仍然扩张,有17例、7例和8例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6个月,3组仍然有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分别为4例、1例和2例。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不仅在降温、ESR和CRP的恢复方面有效,而且能够促进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6例患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诊断特点,评估其手术效果。方法本院2006年3月-2007年10月共收治ALCAPA患儿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43.5个月。对这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心电图(ECG)特征、心脏超声、64排螺旋CT及心导管检查资料、手术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ALCAPA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多汗、烦躁、气促、拒食等临床表现,临床检查示心功能不全。ECG特异表现:4例患儿ECG存在前侧壁异常Q波及ST段改变,1例患儿存在ST段改变,1例患儿ECG大致正常。典型彩色超声心动图表现为:4例患儿出现左室扩大伴左室收缩功能减低;2例患儿存在二尖瓣轻-中量返流,2例患儿为大量二尖瓣返流;2例患儿表现为右冠状动脉扩张。增强CT及心导管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其中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2例直接移植,3例行左冠状动脉重建术;2例重度二尖瓣返流患儿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无症状患儿未行手术治疗。术后患儿症状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了解ALCAPA的病变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提高ALCAPA的检出率,尽早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欧美国家发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以来,川崎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引发儿科医师与家长的担忧。COVID-19会引起全身多个器官出现炎症反应,与川崎病的全身系统血管炎性改变类似,甚至COVID-19也会造成四肢末端的皮肤红疹,这也与川崎病类似。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现在也不能除外COVID-19与川崎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因此,在COVID-19流行期间,如果患儿出现类似于川崎病样症状,应尽早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川崎病远期随访中的作用及该技术应用于儿童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对1999--2007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川崎病且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9例于恢复期进行检查.本组惠儿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行造影时的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急性期超声检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双侧多发性动脉瘤4例,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脉闭塞伴侧枝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时期超声检查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脉远端瘤2例,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例,左前降支狭窄1例,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枝血管形成1例.结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对川崎病患儿的远期追踪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L)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12例KD患儿的TTE和CTA资料。512例中29例于急性期TTE检查发现CAL而恢复期TTE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急性期TTE检查冠状动脉正常但恢复期随访过程中TTE检查冠状动脉可疑异常,或多人次TTE检查冠状动脉测量结果不一致者,将其分为急性期合并CAL(急性期CAL)组以及急性期未合并CAL(急性期Non-CAL)组。所有患儿于恢复期行TTE和CTA检查,分析CAL好发部位、大小、数目和风险分级,比较TTE和CTA对KD患儿CAL的评估价值。结果 29例KD患儿恢复期TTE发现冠状动脉瘤/扩张数19支,CTA发现28支,其中急性期Non-CAL组TTE较CTA漏诊7支(P<0.05),分别为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 4支,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 3支;两种检查方法对急性期CAL组CAL风险分级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急性期Non-CAL组CAL分级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TTE评估9例为CAL Ⅰ级,而CTA评估仅4例为Ⅰ级,6例为Ⅲa级,其中1例为TTE冠状动脉无异常。TTE测量的29例KD患儿的LMCA Z值较CTA小(P<0.01),而LAD Z值较CTA大(P<0.05);另外,急性期CAL组TTE显示分别有5例LMCA Z值和3例RCA Z值正常,但CTA均显示其Z值异常(P<0.05);急性期Non-CAL组TTE显示4例患儿LMCA Z值正常,而CTA显示其Z值异常(P<0.05)。结论 对于急性期发生CAL但恢复期TTE检查正常或急性期未发现CAL而恢复期TTE疑似CAL者不宜单纯采用TTE评估CAL,而应给予CTA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Omicron变异株后的相关持续症状,为制订感染后的随访计划,减少和预防患儿感染后的相关症状提供依据。方法以2022年4月13日—5月8日由上海市仁济医院南院儿科病房出院的0~5岁Omicron BA.2感染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以连续2次、间隔时间超过24 h的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为随访起点,其转阴后的4~5周为随访截点,对主要带养人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出院后相关持续症状。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103例患儿中,男孩61例,女孩42例,中位年龄为18个月。主要带养家长已接种2针及以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苗的比例为64.1%(66/103)。患儿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98.1%,101/103),其次是咳嗽/咳痰(63.1%,65/103)、胃肠道问题(37.9%,39/103)、食欲下降(30.1%,31/103)、乏力(27.2%,28/103)、鼻塞/流涕(16.5%,17/103)等。出院1个月时随访报告44例(42.7%)至少有1种持续症状,包括呼吸道相关症状(14例,13.6%)、胃肠道问题(19例,18.4%)等。主要带养人接种2针及以上COVID-19疫苗的患儿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较家长未接种或接种1针的患儿核酸转阴时间缩短(P<0.05),但2组患儿存在至少1种持续症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半数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感染学龄前儿童出院后存在持续相关症状,多为胃肠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但大部分症状轻微,需持续随访关注其转归情况。主要带养人COVID-19疫苗接种对儿童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该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报道不断增加。其中,脑炎被认为是COVID-19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国内报道缺乏。合并急性脑炎患儿症状重,如未能早期识别、及时治疗,病死率高,预后差。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期间,有必要对COVID-19儿童神经系统重症表现予以关注。因此该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及详细病案分析,探讨COVID-19合并急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医生应对可能出现的COVID-19合并急性脑炎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确诊的17例AAOC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17例患儿中男14例、女3例, 就诊年龄(8.7±3.5)岁,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LCA)4例,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RCA)13例。7例患儿表现为胸痛或运动后胸痛, 3例为心源性晕厥, 1例表现为胸闷乏力, 6例患儿无特异性症状, 其中3例心源性晕厥及1例胸闷乏力患儿为ALCA。14例患儿影像学表现存在冠状动脉压迫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解剖基础。7例患儿行冠状动脉修补术, 其中ALCA 2例、ARCA 5例, 另有1例ALCA患儿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ALCA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预后的发生比例高于ARCA组(4/4比0/13, P<0.05)。门诊规律随访6 (6, 12)个月, 失访1例, 余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心源性晕厥或心功能不全多发生在ALCA组, ALCA预后较差。ALCA及ARCA伴有心肌缺血的患儿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多发肺结节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KD并发多发肺结节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3月龄。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颜面及躯干部多形性皮疹,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卡巴发红,掌趾红斑及指趾端红肿。外周血白细胞及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管壁回声增强、管壁欠光滑。抗生素治疗无效,初次IVIG 2 g/kg治疗,体温稳定5天后再次出现发热及充血性皮疹,再用IVIG 2 g/kg治疗后好转出院。3个月后随访心脏彩超未见冠状动脉损害,胸部CT未见肺结节改变。文献检索到6例KD并发多发肺结节患儿,男4例、女2例,发病年龄4~6月龄,抗生素治疗无效,均存在冠状动脉损害,1例患儿死于心脏骤停,其余患儿心肺损害在随访过程中均恢复正常。结论少部分KD患儿可出现肺部受累,多发肺结节在KD中极其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