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方式,测量病变平扫及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 CT平扫: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CT值35HU,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见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6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HU、实质期平均110HU;1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CT值30HU,1例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分隔呈持续强化;1例增强扫描呈“节段性强化逆转”,3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CT检查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肿瘤实质部分明显持续性强化、肿瘤内星状瘢痕并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可显示完整并延迟强化的包膜等典型征象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并与肾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并以同期98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8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7例,肾嫌色细胞癌13例)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MSCT多期扫描影像学特点,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强化呈"快进慢出"型,肾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型(P0.05);嗜酸细胞腺瘤在各期的强化程度均大于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P0.05);肾乳头状细胞癌强化程度又明显低于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囊变坏死几率最高,嗜酸细胞腺瘤星芒状瘢痕的发生率高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嫌色细胞癌钙化的发生率高于肾嗜酸细胞腺瘤、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结合瘢痕、钙化、坏死囊变等特点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例酷似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发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患者女,50岁,右肾实质内可见4枚大小不等病灶,与肾实质相比,CT平扫示肿瘤外周实质部分呈等密度,中央均可见条状、放射状稍低密度(考虑瘢痕);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中央瘢痕未见明显强化,肿瘤外周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肾实质;实质期及排泄期肿瘤中央瘢痕逐渐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小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表现,总结病灶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0例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20例小肾透明细胞癌病灶的部位、边缘、密度、有无钙化、囊变、坏死、与正常肾实质夹角、中心星状瘢痕、节段强化反转征及假包膜测量并分析腹部三期增强CT中病灶与正常肾皮质的CT值。结果:两组间病灶与正常肾实质夹角(P=0.008)、中心星状瘢痕(P=0.030)及节段强化反转征(P=0.002)有统计学差异。将病灶与正常肾实质夹角(角度)、中心星状瘢痕(瘢痕)、节段强化反转征(反转)进行组合,分别进行模型1(角度+瘢痕+反转)、模型2(角度+瘢痕)、模型3(角度+反转)、模型4(瘢痕+反转)预测分析,其中模型1和3的敏感度较高(100%),而模型4特异度较高(100%),AUC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1(0.930)、3(0.912)、2(0.830)、4(0.800)。两组间病灶的CT值及与皮质的比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症状偶然发现的小肾皮质肿块,突出于肾轮廓外、与肾实质夹角为钝角,伴中心瘢痕及节段强化反转,可提示倾向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肾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fAML)与肾透明细胞癌 (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60例ccRCC患者和33例mfAML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肾肿瘤病灶实质部分及同侧肾皮质的四期CT值。对比两组病灶的平扫CT值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对不同强化模式下两组病灶的三期增强CT值、绝对强化CT值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fAML组肿瘤实质平扫CT值较ccRC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当平扫CT值取43HU为阈值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达93.3%。增强扫描后mfAML与ccRCC大部分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85)。“快进快出强化”型及“持续强化”型ccRCC组肿瘤三期增强CT值、三期绝对强化CT值及三期相对强化幅度均高于mf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取0.40为阈值时,鉴别mfAML组与ccRCC组的敏感度分别达91.5%、100%。结论:平扫时CT值>43HU、“快进快出型”病灶排泄期相对强化幅度、“持续强化”型病灶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0.40诊断肿瘤为mfAML时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对11例经病理确诊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肿瘤均为单发,呈类圆形,平扫10例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缘不清,7例密度均匀,3例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影.增强后7例肿瘤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有"快进慢出"型强化特征,其中1例部分肿瘤实质还有渐进性强化表现;4例中央可见星状或小片状无明显强化区.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与病理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结果 CT平扫示8例患者均为单发,7例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最大径3.9~13.0cm,平均5.9cm,均大于3cm,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病灶均明显强化。髓质期7例病灶持续强化,8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6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病理表现有相关性,CT表现典型者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2例进行了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均单发,病灶最大径约1.3~14.0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且中央可见不规则瘢痕者4例,其中瘢痕内钙化者3例;所有病例增强后皮质期均显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10~50HU,而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减低;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者6例,低密度假包膜者6例。结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病灶中心瘢痕,瘢痕内钙化及假包膜可提示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径≤3 cm 且病灶中心位于肾轮廓外的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 CT特征,比较两者的影像学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 CCRCC 和18例乏脂肪 AML,对其 CT 形态学特征、CT 平扫及增强 CT 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2组病灶的长径、形态、早期排泄期 CT 值及早期排泄期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内囊变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的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及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强化幅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病灶内囊变坏死、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及强化幅度对 CCRCC 与乏脂肪 AML 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种常见肾细胞癌(RCC)亚型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异同点,以提高CT扫描对于常见RCC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CT平扫及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瘤灶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记录平扫CT表现、强化方式,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透明细胞癌(CCRCC)10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7例,嫌色细胞癌(CRCC)13例。CCRCC不均匀强化多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转移及形成癌栓的比例较大;PRCC及CRCC强化程度均较低,二者强化程度有类似(P>0.05),但CRCC钙化率较CCRCC和PRCC高,中心无强化瘢痕及轮辐状强化仅见于5个PRCC和1个PRCC。结论皮髓期强化能区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结合其他征象有助于鉴别PRCC和CR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动态增强扫描CT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CCRC的多期MDCT表现。结果:103例CCRC共有病灶111个,MDCT平扫100个(100/111,90.1%)瘤灶表现为不均匀的等、稍低或高密度,增强扫描皮髓期102个(102/111,91.9%)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最明显处与临近肾皮质相似或高于正常肾皮质,肾实质期病变强化程度降低。结论:CCRCC为富血供肿瘤,动态增强CT皮髓期肿瘤强化与肾皮质相仿或高于肾皮质,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皮质期扫描对常见肾细胞癌不同亚型鉴别诊断和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作对比分析。49例术前分别行MSCT或MR平扫、皮质早期、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结果:49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39例,乳头状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病灶直径〈3 cm 9例,3-5 cm 32例,〉5 cm 8例。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和峰值出现时间分成4型,Ⅰ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早期,强化程度与皮质相仿,共25例,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Ⅱ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期,强化程度与皮质相仿,共11例,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Ⅲ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期,强化程度与髓质相仿,共6例,其中,透明细胞癌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3例;Ⅳ型:强化峰值在实质期,强化程度最低,共7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结论:透明细胞癌强化峰值和峰值出现时间差异很大,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曲线相对一致,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程度最轻。双皮质期扫描能更准确显示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减少不同亚型之间的误诊,显示肾细胞癌更多恶性征象,对肾癌的定性和组织分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合MR平扫及增强参数、动态增强特征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AM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3.0T 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17例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对压脂T2 WI(T2 WI-FS)信号、正反相位T1WI信号、强化程度进行定量测量.绘制ROC曲线,根据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确定肿瘤与肾实质T2 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比值阈值、正反相位信号强度比值百分比(SII)阈值、增强动脉-延迟期信号强度比值阈值.根据动态强化特征,绘制动态强化时间-信号曲线.结果 CCRCC的T2 WI SI比值、动脉-延迟期信号强度比值均大于AML,AML的SII大于CCRCC.CCRCC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大于延迟期信号强度,而AML增强动脉期信号强度与延迟期信号强度相近.动态强化曲线显示为两型,一为流出型,其中CCRCC 16例,AML6例;二为平台型,其中CCRCC 1例,AML 2例.结论 在本研究中,CCRCC、AML T2 WI SI比值、SII、动脉-延迟信号强度比值有显著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曲线各有不同.根据T2WI SI比值、SII、动脉-延迟信号强度比值可区分CCRCC和AML,其阈值分别为0.738、9.170%、1.22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黏液样小管状及梭形细胞肾癌(MTSRCC)的 CT 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MTSRCC 的 CT 表现,8例均行 MS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和程度、有无周边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征象。结果:8例 MTSRCC 均为单发病灶,CT 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最大直径平均为4.53 cm(1.8~7.6 cm),平扫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1例呈低密度,1例伴同侧肾结石,均未见出血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轻度强化,6例呈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脏皮质,8例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平均 CT 值分别增加26.2 HU 和33.6 HU,肿瘤与肾皮质的强化比值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21.54%和33.28%。结论:MTSRCC 为好发于成年女性的较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在 CT 上表现为边界清晰、出血坏死及钙化少见的规则肿块,可伴有同侧肾结石,具有平扫以等密度为主,渐进性轻度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癌12例,嫌色细胞癌8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各肾癌亚型坏死、囊变发生率及肿瘤的强化形式及强化幅度。结果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幅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亚型。动态增强各期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最高,强化形式呈"快进快出"表现,乳头状癌轻至中度强化,嫌色细胞癌强化最轻,两者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85%透明细胞癌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主要周边强化,而41%乳头状癌、87%嫌色细胞癌显示较均匀的强化,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肾癌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直径≤5 cm)在肾脏4期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与45例ccRCC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56例肿瘤在皮髓期均表现为非均质性强化,将肿瘤内实性成分分成高、低强化区两部分,分别测量肿瘤内高、低强化区及正常肾皮质在4期扫描中的CT值并采用x2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皮髓期RO内高强化区CT值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163.0 HU( 141.0 ~ 178.0 HU),低于ccRCC的CT值194.0 HU(166.5 ~235.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7,P=0.004).分泌期与皮髓期相比,RO内原高强化区的CT值降低70.0 HU(41.0~86.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的CT差值87.0 HU (65.0 ~1 26.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032,P =0.042).在11例嗜酸细胞腺瘤中,皮髓期显示为低强化的区域在分泌期CT值有所增加者有9例;在45例透明细胞癌中CT值增加者共2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1,P=0.036).分泌期,嗜酸细胞腺瘤内高低强化区CT差值9.0 HU(6.0~ 15.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16.0 HU(11.0~3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2,P=0.009).结论 皮髓期RO内高血供区强化程度低于ccRCC.分泌期,RO内原高强化区的对比剂退出程度不及ccRCC,原低强化区的CT值在此期多有进一步的提高,此时病变内部的密度较ccRCC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肾盂癌和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70.2±11.7)岁]肾盂癌及26例[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67.3±11.7)岁]肾癌,所有病人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人的CT表现,测量并计算病人各期肿瘤/皮质CT比值及肿瘤-皮质CT差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期CT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肾盂癌病人动脉期及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均低于肾癌病人(均P0.05),2组病人平扫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盂癌病人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低于肾癌病人(P0.05),而2组病人平扫、动脉期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盂癌及肾癌的三期增强扫描CT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皮质CT比值对两者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癌(ChRCC)常见的CT鉴别征象是否与病灶大小相关,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RO和21例ChRCC的CT图像,分析其平扫、增强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再将病例分为≤3 cm组(RO 8例,ChRCC 3例)、>3 cm组(RO 8例,ChRCC 18例),比较其特征在组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1)RO与ChRCC病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 = 0.118);(2)RO与ChRCC在节段性强化反转、辐轮状强化及皮髓期强化程度三种特征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4、0.027、0.001,中央瘢痕、钙化两种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20、0.071;(3)≤3 cm、> 3 cm组间中央瘢痕、节段性强化反转、钙化、皮髓期强化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11、0.015、0.002。 结论综合分析病灶的大小及CT征象,有助于准确鉴别RO与ChR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