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肾盂癌的肿瘤体积、CT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变化特点的定量分析,为肾盂癌的准确诊断提供定量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盂癌患者及25例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的术前增强CT影像资料,采用ITK-SNAP软件获取病灶各期的体积、CT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肾盂癌肿瘤小于肾癌肿瘤的体积(中位体积分别为5.87cm 3、8.11cm 3),P<0.05;平扫期肾盂癌肿瘤CT值大于肾癌〔平均值分别为(34.59±7.01)HU、(30.28±5.95)HU〕,P<0.05;皮质期、实质期肾盂癌肿瘤CT值(中位CT值分别为61.50HU、66.00HU)小于肾癌(81.00HU、74.00HU),P<0.05,分泌期两者CT值〔平均值分别为(58.07±11.60)HU、(65.53±15.11)HU〕,P>0.05。肿块浸润肾实质型肾盂癌的体积<侵犯肾盂的肾癌〔平均值分别为(25.22±34.85)cm 3、(119.44±69.28)cm 3〕,P<0.05,两者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及分泌期肿瘤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盂癌的体积显著小于肾癌,CT增强具有轻中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可以为肾盂癌的准确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MSCT征象,提高各亚型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93例,乳头状癌18例,嫌色细胞癌36例,集合管癌12例。测量瘤体相同ROI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同时测量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瘤体增强扫描各期与平扫CT值差值为强化幅度,增强扫描各期瘤体CT值与邻近肾皮质CT值比值为强化指数,将多期强化指数生成强化指数曲线,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CT征象及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均明显大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均P0.05);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三者瘤体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合管癌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瘤体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的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理亚型(均P0.05),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强化指数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亚型间强化指数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分析瘤体强化幅度、强化指数及强化指数曲线,结合临床特征、形态学分析,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亚型作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小肾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小肾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其扫描计划.材料和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7个,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17个癌灶中,平扫11个等密度,稍高密度及低密度各3个,2个伴斑点样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7个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10个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14个癌灶邻近肾皮质显影模糊或中断;实质期,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肾盂期癌灶境界显示清晰,15个癌灶邻近肾盏或肾盂有受压征象.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扫描计划应包括平扫、皮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CT特征与Fuhrman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60例,根据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组(Ⅰ级+Ⅱ级)46例和高级别组(Ⅲ级+Ⅳ级)14例,分析肿瘤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核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肿瘤比较,CT值在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肾癌组肿瘤长径大于低级别肾癌组,易于坏死,且假包膜不完整,静脉癌栓和肿瘤累及肾盂的发生率高于低等级肾癌组(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包膜最厚处、包膜最薄处、包膜厚度差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肾脏透明细胞癌各期CT值与Fuhrman核分级无关联,但假包膜特征,静脉癌栓和累及肾盂与核分级有密切关联,可用于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盂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癌35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分为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延迟期,将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表现分3型:病灶局限于肾盂内者25例;超出肾盂范围与肾实质分界不清6例;4例仅表现为肾孟肾盏积水扩张,但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13例病灶强化程度几乎没有改变,与相邻肾实质相比肿瘤呈低密度,14例延迟增强扫描见肾盂内不规则强化.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正确率,但更应重视肾延迟期的CT扫描.  相似文献   

6.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癌(RCC)在增强CT各期中的表现及增强CT参数在肾癌术前病理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肾癌(包括透明RCC 131例、乳头状RCC 12例和嫌色RCC6例)患者的四期CT(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图像,结合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期肾癌绝对增强值、病灶强化百分比、峰值出现时相等参数.结果:透明RCC CT值峰值出现于皮质期,且此期透明RCC的CT值明显高于同期的乳头状RCC和嫌色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RCC及嫌色RCC的CT峰值出现于实质期.皮质期透明RCC的CT绝对增强值、病灶强化百分比均明显高于乳头状RCC及嫌色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排泄期嫌色RCC绝对增强值高于乳头状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绝对增强值、病灶强化百分比等增强CT参数可与传统CT诊断方法相结合,提高肾癌术前病理分型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平扫征象及CT动态增强在鉴别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AMLmf)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3例肾脏实性肿块,其中15例经病理确诊为AMLmf,15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乳头状细胞癌(PRCC),27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透明细胞癌(CCRCC),26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嫌色细胞癌(ChRCC)。83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肿块实性区域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绝对值,随后计算平扫与增强各期之间CT绝对值,三组(乏脂性AML与乳头状细胞癌、乏脂性AML与透明细胞癌、乏脂性AML与嫌色细胞癌)病例各期CT绝对值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类病例分别观察病灶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囊变、有无星芒状瘢痕、有无劈裂征、有无钙化,随后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排泄期-实质期CT绝对值均显著大于PRCC,实质期-皮质期CT绝对值显著小于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实质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DS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CT尿路成像(CTU)资料.所有患者行DSCT常规平扫、肾皮质期常规增强扫描、肾实质期双能增强扫描和排泄期常规扫描.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肾实质期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病灶的CT值、噪声及辐射剂量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虚拟平扫图像的噪声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对肾癌、肾盂癌和输尿管癌的检出率相同(分别为92%,1oo%,100<),对膀胱癌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分别为95%、82%,P<0.05);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图像上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总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均低于常规平扫(P<0.05),分别降低了29.48%、26.08%.结论 DSCT肾实质期虚拟平扫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并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有望取代常规平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癌12例,嫌色细胞癌8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各肾癌亚型坏死、囊变发生率及肿瘤的强化形式及强化幅度。结果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幅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亚型。动态增强各期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最高,强化形式呈"快进快出"表现,乳头状癌轻至中度强化,嫌色细胞癌强化最轻,两者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85%透明细胞癌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主要周边强化,而41%乳头状癌、87%嫌色细胞癌显示较均匀的强化,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肾癌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4例,中度强化为2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作为小肾癌CT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CT表现。结果 CT平扫中5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15例为混杂密度,2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18例明显强化,4例中等度强化,强化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其中8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肾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变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观察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结果 17例PRCC,16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两肾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9~8.7cm(4.9±2.6)cm。瘤体位于肾髓质13例,位于肾皮质4例。肿瘤形态呈类圆、椭圆形15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或假包膜15例,无包膜2例。囊变7例,钙化灶2例,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40.6±4.3vs 33.7±3.5or 30.3±3.1,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皮髓质期、肾盂期,PRCC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P<0.05);皮质期、皮髓质期,PRCC强化程度高于肾髓质(P<0.05),但肾盂期低于肾髓质强化(P<0.05)。结论 PRCC的动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王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2):112-11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考虑小肾癌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40~65岁)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比较肿瘤在肾皮质期、髓质期的增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皮质期11例肿瘤显著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实质期12例均显示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与病理对照,SCT术前正确诊断11例小。肾癌,另1例误诊为良性腺瘤。结论小肾癌的双时相螺旋CT增强扫描的增强特点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可在小肾癌的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提高其术前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诊断的ChRCC患者7例,男例3例,女4例,年龄48~70岁,平均55.1岁。术前均行4层或16层螺旋CT平扫、增强皮质期和实质期动态扫描。回顾性分析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等CT征象,其中以肿瘤的相对强化程度评价肿瘤强化表现。结果:肿瘤轴位长径14.8~89.9mm,平均50.0mm,边界均清楚、光整。平扫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2例。不均匀2例中,1例为体积最大者,边缘少许小钙化,内见坏死囊变区及条片状瘢痕,另1例内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皮质期及实质期病灶轻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1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2例。增强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平均为0.544,增强实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平均为0.494。结论:ChRCC瘤体密度较均匀,轻度强化,瘤内钙化、出血及坏死囊变者少,CT对其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20例)及肾嗜酸细胞腺瘤(15例)的CT表现,分析两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CT值及强化方式等。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灶的直径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CT平扫均多数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期多表现为明显强化,但肾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型,而肾嗜酸细胞腺瘤为快进慢出型,且肾透明细胞癌可有淋巴结转移,而肾嗜酸细胞瘤可有中央瘢痕。结论综合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4例,肉瘤样癌1例,肾盂癌2例,嗜酸细胞瘤2例,血管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2例肾盂癌和1例肾血管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余肾肿瘤主体均位于肾皮质。增强扫描24例透明细胞癌中2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显著强化,类似DSA中见到的“肿瘤染色”,而在静脉期和排泄期则呈低密度。3例Ⅰ级透明细胞癌和2例嗜酸细胞瘤类似肾脏的强化形式,即动脉期周边部与肾皮质同等强化,而中央部强化较晚,强化程度也较低。2例肾盂癌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明显强化,另1例则始终无明显强化。1例血管瘤在3期均强化不明显。1例肉瘤样癌呈延迟强化,以周边部及类似房隔处强化明显。结论:不同类型的实体性肾肿瘤在CT上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但分化程度好的透明细胞癌与良性肾肿瘤鉴别较困难,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