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黎阳  孙勇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12-1217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CT心电门控扫描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弹性的价值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2月-2020年10月本院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256层CT心电门控扫描患者中图像质量较好且无明显呼吸、心脏搏动伪影的56例纳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19例),分为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n=35)和冠状动脉狭窄阴性组(n=21),并根据狭窄程度将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3组。将原始数据间隔5% R-R间期进行多期相重建,测量并计算升主动脉的4个弹性指标:膨胀性(AoD)、顺应性(AoC)、僵硬度(AoSI)及相对直径变化率(%Ao),并参照Gensini标准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结果: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在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组与狭窄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间除僵硬度外,其余各项弹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评分(参照Gensini标准)与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运用256层CT心电门控扫描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弹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升主动脉弹性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对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主动脉全程薄层增强CT扫描及血管成像,以获得主动脉夹层病变解剖学特征。在局麻下行主动脉造影,并与CT结果比较,选取支架血管型号。全麻下切开左股动脉或右股动脉,置入支架血管,封堵原发破口,重复造影检查有无内漏。术后1周及1年行CT随访,观察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假腔变化。结果:15例均获临床成功。1例见少量近端内漏,未发生其他并发症。CT随访,5例主动脉夹层消失,余者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全腔内隔绝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近段治疗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随访1年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年5例治疗效果理想。术后早期死亡1例,支架近端再发夹层4例,发生Ⅰ型、Ⅱ型内漏各1例,Ⅲ型2例。 结论 对于不能外科修复的A型主动脉夹层,可谨慎选择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行全腔内修复治疗,但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血管病变特点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3例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31.8岁),其中Mafan’s综合征1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升主动脉扩张3例。手术类型:Bentall手术18例,Wheat手术3例,David手术1例,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随访12例平均41个月,无并发症。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的主要术式,主动脉瓣叶正常,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瓣环无明显扩张,David手术可以减少换瓣后服用抗凝药物所致的出血、血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42岁.1年前因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扩展至肾动脉开口下方)并冠状动脉受累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外院接受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等复合手术.  相似文献   

6.
作者复习了MR或CT诊断的3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人,其中发现14例(41%)有不与主动脉腔交通的壁内血肿。14例病人的年龄为39~80岁,平均63.5岁。男性10例,女性4例。作者使用Stanford分类法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型,A型指示升主动脉受累,B型指示不受累。CT扫描使用2 cm间隔自主动脉弓扫描至主动脉分叉部,MR检查使用自旋回波技术,重复时间(TE)500或800msec,回波时间400msec,未使用第二回波技术。作者见到,CT平扫发现沿主动脉壁的新月形高密度区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急性期的可靠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体外循环、围术期输血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资料。结果行非全弓置换术16例为非全弓置换术组,其中,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单纯Bentall手术9例;行全弓置换术72例为全弓置换术组,其中,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40例,Bentall手术+孙氏手术31例,David手术+孙氏手术1例。与非全弓置换术组比较,全弓置换术组患者术中鼻咽温及肛温低,体外循环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中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输血量大,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长,引流量多,术后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体输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急性肾损伤、低氧血症、连续肾替代疗法应用、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情况及病死率方面,全弓置换术组高于非全弓置换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非全弓置换术组2例(12.5%)患者因主动脉弓部夹层行全弓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全弓置换术组无行二次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变复杂,病情重,手术风险大,病死率高,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中脑保护尤为重要,选择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1例术后随访的夹层动脉瘤患者行MRI检查。年龄30~80岁,男性占73%,包括9例A型及2例B型,手术至MR检查间隔时间2月~10年,平均58个月,A型中7例(1例始于升主动脉起始部)仅行升主动脉修补,1例取代升主动脉,并行左冠状动脉移植,1例局限于升主动脉及弓部,行升主动脉移植,右冠状动脉搭桥移植,和主动脉瓣假体。2例B型均以移植物替代近端降主动脉。作者使用0.35 T超导MR系统横断层面自旋-回波成像。初始使用非同步触发,双自旋回波技术(重复时间TRs=1.5和2.0sec;回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范围扫描方案进行全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61例疑为急性主动脉疾病的病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的大范围CT扫描方案在无心率控制条件下进行全部主动脉的CT血管成像。每个心动周期内,曝光窗设定为R-R间期的40%~50%(HR≥70次/min)或R-R间期的70%~80%(HR<70次/min)。评价升主动脉、主动脉瓣和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情况来衡量影像质量。在主动脉的不同水平测量平均CT值。记录辐射剂量和所用的对比剂体积。结果所有的检查均顺利完成。升主动脉、主动脉瓣(100%)和冠状动脉(94.4%)的影像质量是可以接受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8.42±5.02)mSv。61例病人中,14例诊断为主动脉瘤,35例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或壁内血肿。12例病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结论对于患主动脉疾病的病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的大范围扫描方案进行整个主动脉的CT血管成像,能够在低辐射剂量条件下获得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的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MPd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 Impact 1.0T CTMR成像仪,行轴位、冠状位及平行主动脉弓斜位扫描,SE序列T1WI、T2WI成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左右髂血管分叉处。结果:按DeBakey分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3例。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5例。MPI表现:直接征象:①主动脉管腔内的内膜片,7例显示内膜片呈线样螺旋状稍高信号;②双腔主动脉,7例显示真腔较假腔小,呈三角形或半圆形,假腔宽大,信号较真腔高;③1例显示内膜破口。间接征象:①主动脉增宽5例;②胸腔积液3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腹膜后渗出,表现为肾筋膜增厚;③累及动脉瓣和主要大血管分支,2例主动脉瓣受累,2例累及头臂血管,1例腹腔动脉受累,2例累及肾动脉,2例累及髂血管。受累血管内信号增高,内壁不光整。结论:主动脉夹层具有典型MPI征象。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特殊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0例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其中不典型夹层13例,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3例,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Stanford B型夹层2例,动脉瘤样夹层1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主动脉不典型夹层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的低密度血肿包绕,常可见穿透性溃疡或钙化内移等征象;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有2~3个内膜片,3~4个腔,瘤体管径较大;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B型夹层见升主动脉管壁低密度新月形或环形增厚,降主动脉则见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动脉瘤样主动脉夹层见降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破口大,内膜片不易发现.1例外伤性夹层于主动脉弓峡部及降部起始见破裂内膜片.结论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清晰显示,是极适用于胸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价值及优势。方法:本组增强扫描对比剂为Omnipaque,浓度为350mgI/ml,剂量为100ml。注射速率为4ml/s,扫描延迟时间为25~30s。将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0.625mm的横断面图像,然后传送至AW4.2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VR、MPR、MIP重建。结果:①11例患者的血管成像扫描时间为7~10s;②De BackeyⅠ型主动脉夹层3例,De BackeyⅢ型8例;③11例患者在VR、MPR重建图像上均清晰显示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外动脉以及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主要分支的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血管边缘无阶梯状改变;④11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及内膜瓣的情况;⑤3例肠系膜上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有夹层表现;5例患者一侧肾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1例伴明显肾血供障碍;⑥11例患者均可以清晰显示真、假腔,4例患者假腔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⑦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膨胀良好,其位置大小形态良好,原内膜破口被封闭,无渗漏现象,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主要分支血管的改变,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5例。平扫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稍高密度增厚,内壁光滑,血管成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无强化,钙化内移2例,伴主动脉粥样硬化4例,胸腔积液1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 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1996年4月至1999年9月,25例大动脉炎患者接受了EBCT检查。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150-XP型EBCT扫描机,扫描方式: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SSM),扫描层厚3mm,扫描时间0.1s,心电门控;连续容积扫描(CVS),层厚3mm,扫描时间0.1s.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I/ml.其中17例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4例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换瓣手术,病理诊断大动脉炎。2例2年后因瓣周漏再次行换瓣手术。结果 17例均有升主动脉壁不同程度的管理增厚且延续至主动脉瓣水平;活动期10例动脉管壁增厚呈环状高密度影或分层状,内壁光滑。非活动期7例管壁增厚程度轻,呈低密度环。11例升主动脉扩张,左心室扩大,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4例手术换患者病理所见符合大动脉炎所见。结论 大动脉炎基本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累及升主动脉者可同时累及主动脉瓣,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活动期应为手术禁忌征。EBCT对检出此类大动脉炎有重要价值并且可反映大动脉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的临床应用,探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6例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加全弓替换4例,全弓替换1例;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常温阻断加血泵法血液回收股动脉输入法,行降主动脉替换2例,股动脉、股静脉转流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1例;常规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术6例,Wheat术3例,Bentall加二尖瓣替换1例,Bentall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替换1例,升主动脉加部分弓替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升主动脉替换1例;全麻下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结果 本组26例,手术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3.8%;术后并发严重脑功能障碍2例,昏迷时间分别为15 d,30d,占7.6%.共随访24例,随访率92%,死亡1例.结论 Stanford分型的细化对明确手术指征和确立手术预案具有指导意义.四分支人工血管的应用缩短了主动脉阻断时间,结合选择性脑灌注及分段停循环技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121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 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 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l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EVGE成功率100%,2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1例术后有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情况良好。结论 EVGE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EVAR)中的意义和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和影像学确诊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主动脉撕裂累及到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以CTA作为术前评估方法,术中覆膜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以球囊扩张支架对左锁骨下动脉进行介入再通。 结果35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均放置成功,术后随访3~24个月,35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通畅率100%。 结论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EVAR治疗时,覆膜支架的近侧锚定区选择在正常的主动脉壁,可以降低继发医源性夹层的发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后采用烟囱技术可有效预防"盗血综合征"的发生,其技术简捷、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