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7.0T 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以及在左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建立实验组ApoE-/-小鼠和对照组野生型C57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6),8周后对2组小鼠行MR扫描.扫描完成后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损伤侧颈动脉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对有斑块形成的血管行Oil Red O染色观察斑块内脂质成分的分布.结果 实验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为损伤侧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不规则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腔狭窄,其内可见粥样斑块形成;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仅见2例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壁增厚,未见粥样斑块形成.实验组小鼠血清TC和LDL值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99和9.12,P值均<0.01),TG和HDL值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71和-1.05,P值>0.05).结论 高脂饲养结合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可以快速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7.0T MRI可成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抗人分化抗原簇(CD)4+T细胞抗体标记的纳米免疫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MRI生物探针,诊断胰岛细胞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27只BALB/C裸鼠,每只左肾被膜下移植分离纯化后的猪胰岛细胞2000个,3周后MRI可观察到肾包膜下移植物大小,然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21只)和对照组(6只).将人T淋巴细胞注入实验组鼠腹腔内重建人的T淋巴细胞免疫系统,其中20只重建成功.实验组动物免疫系统重建前及重建后3、7和14 d,经尾静脉注射纳米免疫SPIO,30 min后行MRI T2WI,观察移植物的MRI信号改变.MRI结束后立即安乐死方法牺牲动物,取下左肾行移植物病理组织检查;对照组动物胰岛细胞移植后,不进行免疫处理,与实验组动物相同时间点给予相同检查.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用临床诊断一致性检验计算MRI对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Youden指数和符合率.结果 2组动物在移植胰岛细胞3周后MRI可显示移植物.实验组BALB/C裸鼠,重建免疫系统前及重建成功后3 d注入纳米免疫SPIO,MRI移植物局部未见异常信号;免疫系统重建成功后7 d,MRI显示移植物对应区域信号减低,苏木精.伊红及CD4+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物局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对照组动物移植物所有MRI均未见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移植物局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MRI对免疫反应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和符合率分别为:(72.96±0.24)%、100%、0.73±0.24、(88.46±0.13)%(Kappa值为0.76).结论 通过抗人CD4+T细胞抗体标记的纳米免疫SPIO牛物探针MRI,可以检查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并能早期、实时、无创性的对移植受体免疫排斥反应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脊髓持续受压性损伤模型的MR DTI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健康山羊18只,体重20~25 kg,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A、B、C 3组,每组6只.手术显示左侧C3~4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胶囊通过椎间孔向前、向上缓慢插入硬膜外腔,达C3~4椎间盘水平.A、B组术后10 d时经导管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对脊髓进行压迫.A组注水0.3 ml,B组注水0.2 ml,持续压迫40 d.C组为对照组,不注水.进行运动功能评分,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50 d对受压脊髓进行光镜、电镜等病理学检查.对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3组动物术前运动功能评分均为5分,脊髓ADC值为(1.23±0.05)×1-3mm2/s,FA值为(0.72±0.05).A组6只羊脊髓受压后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下降,40d时为(1.5±0.4)分;ADC值先迅速降低,5 d时达最低值(0.75±0.04)×10-3mm2/s,后逐渐回升,10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上升,40 d时显著高于正常,达(1.61±0.05)×10-3mm2/s;FA值先迅速降低,1 d时为0.54±0.04,以后继续缓慢降低,40 d时为0.43±0.05;压迫后10 d开始出现T2WI高信号.B组6只羊脊髓受压后运动功能评分轻度下降,40 d时为(3.4±0.5)分;ADC值先轻度降低,1 d时为(1.08±0.04)×10-3mm2/s,后逐渐回升,20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上升,40 d时轻度高于正常,为(1.27±0.05)×10-3mm2/s;受压后FA值先轻度升高,1 d时为0.78±0.05,后逐渐下降,15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降低,40 d时轻度低于正常(0.67±0.05),常规MRI未见异常.C组运动功能评分、ADC值、FA值与术前相同.A、B组动物受压脊髓的ADC值、FA值均随时间而变化,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ADC值比较,F=426.7,P<0.01;FA值比较,F=7895.2,P<0.01).A、B组的病理学改变为脊髓组织水肿、变性、坏死,白质内髓鞘板层状结构紊乱.A组病理学改变较B组重.C组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持续压迫脊髓的ADC值和FA值随压迫持续时间的延长有动态变化,并与压迫程度有关系.ADC值变化是降低、恢复正常、升高,较轻压迫FA值变化是升高、恢复正常、降低,较重压迫FA值变化是单纯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伸性颈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撕裂伤的诊断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过伸性颈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撕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分布、临床表现、X线和MRI表现、术中椎问盘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和内固定术,依据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ASIA运动功能评分(AMS)和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所有患者MRI、X线片均提示不同的病理改变,以椎前阴影增宽、椎前间隙增宽、椎间盘突出、脊髓压迫及水肿为突出特点.除1例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有1~3个等级的恢复.随访9~32个月,平均17.5个月.与入院时相比,术后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AMS明显增高,运动功能恢复率分别为44.9%和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固定节段均获得骨件融合. 结论 MRI和X线检查是过伸性颈椎损伤合并椎间盘撕裂伤的重要诊断手段,一旦诊断明确应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Bcl-xL基因转染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Bcl—xL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伤区脊髓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T8.9压迫损伤模型。38只大鼠分成三组:(1)损伤 pSFFV.Bcl—xL转染组(实验组,15只);(2)损伤 pSFFV.GFP转染组(对照组,15只);(3)假损伤组(8只)。将阳离子脂质体质粒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脊髓,伤后3d和7d利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Bcl—xL基因体内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开放场地试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价神经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后3d和7d损伤局部Bcl—xL 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和假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多;TUNEL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节段细胞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脂质体介导Bcl—xL体内转基因治疗可有效转染脊髓的神经细胞;外源性Bcl—xL在损伤脊髓的过度表达可减少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凋亡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和增强神经细胞成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适宜于房水循环MRI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前房注入Gd-DTPA,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后30s、30min、1h行MRI检查。结果:实验组不同时间点前房信号不同,对照组前房信号无变化。结论:该模型适于MRI对房水循环研究。  相似文献   

7.
急性颈髓创伤M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质谱(1H-MRS)与MRI对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9例急性颈髓损伤病人行MRI与1H-MRS检查,根据MRI表现与临床神经功能分组并计算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波峰面积,分析NAA/Cho、NAA/Cr、Cr/Cho、Lac/Cho各值变化,并取9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颈髓完全性损伤组NAA/Cho、NAA/Cr、Cr/Cho、Lac/Cho各值为0.4l、0.4l、1.08、4.2l,不完全损伤组为0.96、0.90、1.05、2.44,对照组为1.1、1.23、1.05、1.3.颈髓完全损伤组与对照组比NAA/Cho、NAA/Cr值降低,Lac/Cho值升高(p<0.01),不完全损伤组仅Lac/Cho值升高(p<0.05).颈髓损伤不同程度中,完全损伤组较不完全损伤组中NAA/Cho、NAA/Cr显著减低(p<0.05).结论1H-MRS可定量测定创区颈髓相关代谢介质的变化,从代谢水平反映颈髓损伤的不同程度,MRI结合1H-MRS有利于颈髓损伤评价.  相似文献   

8.
宋焱  祁吉  尹建忠 《放射学实践》2005,20(9):814-817
目的:探讨早期AD大鼠模型的影像学改变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6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海马区注射Aβ(1-40)和生理盐水。于注射后1周、2周、4周、6周、8周,进行AD大鼠头颅MRI检查、海马MR体积测量及病理学检查(HE染色,刚果红染色,银染,电镜)。结果:病理证实实验组A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模型建立6~8周,神经病理学检查可见胶质细胞增生、不典型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无神经元缺失;AD大鼠海马MR体积测量未发现海马萎缩,但MRI可见注药侧颞极部蛛网膜下腔增宽。结论:Aβ(1-40)海马注射大鼠模型是研究AD影像学改变及其病理基础的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MRI可于早期提示AD以便临床进行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对兔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了解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15只,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0.8 ml/kg连续4 d制作急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A(干细胞移植组),实验组B(干细胞移植+pHGF组)和对照组(各5只).实验组经兔双侧胫骨抽取骨髓约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制成5 ml细胞悬液,透视下经股动脉插管将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注入肝脏,对照组注人生理盐水.实验组B在干细胞移植后隔日静脉注射pHGF 2.0 mg/kg共20 d.干细胞移植后2、4、8周抽血进行肝功能检测,8周后取兔肝脏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骨髓干细胞肝动脉移植后肝功能逐渐改善,至移植后8周,各组血清AST、ALT活性和TBIL、ALB含量均显著低于术前指标,而球蛋白含量高于术前(P均<0.05),而且各组之间仍有明显差异.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肝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和肝细胞变性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肝组织内散在分布有CD34阳性肝样细胞,实验组A较对照组多,实验组B最多.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对肝损伤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改善肝功能,促进肝组织结构重建,抑制纤维组织增生;pHGF能加速肝组织的修复和肝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马尾神经渐进性压迫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时期手术减压对下肢腓肠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7只、假手术组9只及空白对照组9只。实验组大鼠行腰5椎板钻孔.置入平头不锈钢螺钉,假手术组大鼠仅行腰5椎板钻孔,不置入螺钉压迫,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完成在规定时间内手术减压后进行行为学、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检测对比。结果12、24周减压组大鼠步行分析显示两后足间距、角度加大,斜板实验角度减小,体感诱发电位(cSEP)、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形态学腓肠肌湿重减轻,与4周减压组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马尾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应该早期减压去除压迫因素,以利于下肢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