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淋巴瘤CT、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6例。其中继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原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男4人,女2。年龄35~75岁,平均63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2个病灶中,6个病灶呈椭圆形,肿块形4个,2个病灶呈肾上腺增生改变。肿瘤直径3.9~8.0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可见坏死。平扫CT值为24.1~35.2HU,平均25.5HU;CT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0个病灶均匀强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条状、网格状强化。动脉期CT值28.3~44.7HU,平均31.6HU。门静脉期继续强化,门静脉期CT值36.4~64.6HU,平均48.7HU。MR扫描T1WI信号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扫描信号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3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名医师诊断正确4例,2例误诊。结论: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CT、MR动态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MR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3例增强).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颈部,7例位于后纵隔,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8例位于肾上腺.边界均清楚,形态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呈现"漩涡征".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延迟增强及MRI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15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患者行MRI扫描,其中l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19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右侧肾上腺者14例(73.6%),左侧肾上腺者5例(26.3%)。病灶最小者为2.0cm×2.0cm,最大者为10cm×7.0cm。肿瘤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组织,CT值20~30HU,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2例(10.5%)肿块边缘见点状钙化。5例行MRl扫描的病例中,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l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和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赵国礼  程红岩  龙行安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20-1222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I表现,提高对SNN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行螺旋CT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检查,2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发现11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CT平扫示病灶均呈低或稍低密度,6例中央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延迟期4个病灶有边缘强化。MRT1WI示23个病灶均为低或稍低信号,10个病灶中心见点状、星状更低信号;T2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8个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8个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边缘强化。16个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区均未见强化。结论:CT平扫和动态增强及MRI能较好地反映SNN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对SN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CT(14例)、MR(6例)平扫和增强扫描及所有病理学资料.结果 20例胸部节细胞神经瘤中,发生于后纵隔17例、侧胸膜2例、右侧整个胸腔1例.14例肿瘤平扫CT值20~40 HU,平均30.5 HU,4例伴有小结节状钙化,1例伴有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动脉期增强CT值0~12 HU,平均6.2 HU,延迟期增强10~20 HU,平均14.3 HU.MRI检查5例在T1 WI上为均匀低信号,1例在T1WI上低信号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脂肪影;T2WI上6例为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呈旋涡状征象;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逐渐进行性轻度强化.结论 增强后CT及MRI显示肿瘤在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后逐渐轻度强化是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细胞腺瘤(HCA)的CT、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收集本院行C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HCA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11例中共发现18个病灶,CT平扫时均表现为低或稍低密度,其中2个病灶内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区.而病灶的CT值在动脉期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RI扫描时2个病灶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16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4个病灶T2WI呈高信号,4个病灶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呈显著强化;17个病灶见假包膜强化.DWI扫描测量18个病灶,病灶的ADC值大于正常肝实质的ADC值.结论 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定量分析结合MRI扫描及ADC值测量对HCA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肝孤立性坏死结节29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其中15例行CT检查),探讨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结果:①单纯凝固性坏死型(14例),T1WI、T2WI上均呈低或低-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凝固性坏死无强化,周围包膜呈延迟强化.其中8例行CT检查,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可见包膜呈延迟期环形强化.②伴液化性坏死型(5例),T1WI上呈低信号,较大病灶内可见更低信号;T2WI上病灶呈低-等信号,其内液化性坏死呈点片状更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CT检查3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周围包膜呈延迟期环形强化.CT不能反映病灶内液化性坏死.③多结节融合型(10例),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低-等信号分隔;T2WI病灶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等或略高信号分隔,其中6例合并液化性坏死还可见裂隙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其内分隔及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CT检查4例,其中3例为低或等密度融合结节,增强扫描内部分隔及周围包膜呈延迟期强化.CT不能显示内部液化性坏死和病灶全部分隔.结论:CT、MRI能较好反映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分型及各型的病理特征,MRI在多结节融合型和伴液化坏死型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CT和MR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HAML的CT和MRI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均为单发混合型HAML,CT平扫均表现为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混杂低密度,灶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密度,CT值-40~40HU.4例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含短T1)、稍长T2混杂信号,T1WI上高信号在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后完全消失.CT与MRI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病灶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6例CT、3例MRI病灶呈持续或渐进性中重度强化,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2例CT、1例MRI病灶轻中度强化;3例HAML见假包膜,且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有轻度强化.结论 CT和MRI能显示混合型HAML的特征性表现并可在术前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影像学表现,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FT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总结。结果:9例均行CT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其中胸腔5例,腹腔2例,盆腔2例,均为单发肿瘤,其中3例为恶性(右前纵隔1例、腹腔2例)。所有病变最长径平均12.1 cm(4.2~21.0 cm)。7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或分叶改变。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晰,且均对邻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推压。平扫肿块实性成分以等密度为主,CT值30~45 HU(平均38 HU);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CT值79~122 HU),周边及病灶内见迂曲强化血管影,病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区;3例轻中度强化。静脉及延迟期强化持续并进一步加强。MRI图像T_1WI以等信号为主;T_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略高信号。结论 :SFT是以实性为主、边界清晰的富血供肿块,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病灶中心的胶原纤维在T_2WI表现为放射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进一步强化,为其重要特征。熟悉其影像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CT、MRI特征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IMT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7~79岁,平均46.7岁.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7例同时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9例中15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共26个病灶,位于肝左叶4个,肝右叶22个.组织学分型包括黄色肉芽肿型15例:CT平扫低密度12例,等密度3例;1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例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10例,平衡期轻度强化4例.4例行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1例,低信号3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4例动脉期均无强化,门静脉期或平衡期轻度强化.浆细胞肉芽肿型3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2例,等密度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无强化,门静脉期或平衡期轻度强化;行MRI检查2例,增强扫描呈壁结节强化.硬化型1例:CT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均匀强化,平衡期病灶密度减低.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26个病灶中4个有假包膜.结论 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HIMT组织学变化特点,但对不同类型病变的CT、MRI鉴别诊断仍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MRI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PA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7例同时行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双侧8例,单侧4例,共20个肿瘤,肿瘤直径2.1~13.2 cm,中位数为6.0 cm;肿块型16个,类肾上腺型4个。MRI冠状位检查的11个肿瘤中,6个呈三角形。T1WI呈稍低信号8个,等信号3个,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b值为800 mm2/s,ADC值为(0.95±0.04)×10-3 mm2/s。CT平扫13个肿瘤呈稍低密度,7个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8个,门脉期持续中度强化;6个强化不均匀,6个边缘不清。结论:PAL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肾上腺钻缝样生长、密度/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较低,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T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8例中,12例病变位于胰头部,6例位于胰体部,10例位于胰尾部。肿块呈类圆形16例,分叶状12例。1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5例肿块最大径30 mm,3例≤30 mm。实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性为主15例,囊性为主5例。实性肿块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T_1WI均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6例。囊性部分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各期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3例肿块周围包膜完整,5例包膜不完整;MRI表现为T_1WI和T_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与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认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认,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认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29例)、MRI(10例)表现.结果 32例患者共33个病灶,双侧1例,单侧31例,肾上腺25个,肾上腺周围8个.肿瘤长径为1.2~18 cm,平均7.5 cm.3例病灶随访有增大,其中1例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除2个长径>12 cm呈嵌入样生长者外其余病灶均有较完整的包膜,4个较小的病灶呈圆形、类圆形,较大的29个病灶呈分叶、伪足形,大部分呈钻孔样生长.10个病灶有斑点、结节状钙化灶,1个病灶有小囊变,3个病灶有明显分隔.CT平扫:23个病灶呈低密度,3个呈混杂密度,3个呈中等密度;CT增强扫描:21个病灶轻度强化,8个病灶中度强化.MRI平扫:T1 WI呈较均匀低信号6例,不均匀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不均匀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2例;MRI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7例.结论 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内部成分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并可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胰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抗结核治疗病灶缩小确诊的胰腺结核患者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检查发现胰头部结核性病变6例,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度及中度不均匀性强化或呈环形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内见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2例,环状强化2例。结论: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为胰头部局灶性实质性或囊实性病灶,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或蜂窝状环形强化,伴有胰周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肿大环状强化,可合并脾脏等腹腔结核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74.4%(32/43)的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增加(25.4±9.8)HU。MRI平扫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6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其中25个病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有助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术前仅行CT检查9例,仅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6例。结果:18例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表现为腹膜后或腹腔内软组织肿块。腹膜后肿块以浸润性生长呈不规则形、爪形多见;腹腔内肿块以膨胀性生长呈圆形、类圆形多见。CT检查15例中,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11例,等密度4例,病灶内未见坏死、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部分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病灶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最明显,其中9例病灶周边及内部残留有斑片状、条状无强化稍低密度区。MRI检查9例中,T2WI病灶均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5例,呈稍低信号4例;脂肪抑制T2WI序列,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6例病灶在各序列中均见有条带状致密胶原纤维形成的低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腹内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为手术风险的预判提供影像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的CT(含CTA)或MRI资料,其中男性8例(47.0%),女性9例(53.0%),观察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平扫和增强特点及血供情况。结果病灶多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欠均匀,可见脂肪成分及增生的肾上腺成分,增强扫描肾上腺成分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可见钙化。CTA显示病灶血供来自肾动脉或腹主动脉分支。MRI病灶T1WI、T2WI均以混杂高信号为主,病灶高信号部分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同/反相位序列同相位呈高信号,反相位呈低信号,说明病灶以脂肪成分为主,肾上腺成分T1WI、T2WI、T2WI脂肪抑制、D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肾上腺成分强化,脂肪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光镜下病灶均由大片成熟脂肪组织、造血细胞岛及边缘增生的肾上腺组织三种成分构成。结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具有一定的CT及MRI特征,只有将CT(含CTA)、MRI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