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活性片段组合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E-2,3-二芳基丙烯酰氧基膦酸酯衍生物,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于所测试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e对A-549的活性[IC50=(12.7±1.9)μmol·L-1]最为突出,与对照药顺铂[IC50=(8.0±1.5)μmol·L-1]较为接近;化合物3g、3k对EC-109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好,IC50分别为(9.5±1.8)μmol·L-1和(11.5±0.9)μmol·L-1;化合物3i、3k对SGC-7901、A-549、EC-109三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好抑制作用。该类衍生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8,(4):484-487
目的合成一系列含5-氟尿嘧啶(5-FU)结构的衍生物并对此类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5-FU为起始原料,通过加成、缩合,与邻硝基苯氧乙酸类载体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并用1H-NMR和MS确证其结构。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细胞A549、Hep G 2、He La和正常细胞WI-38的抑制作用。结果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9对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IC50=(3.04±0.48)μmol·L-1]明显优于阳性对照5-FU[IC50=(49.81±1.49)μmol·L-1],且对于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较小。结论该合成路线所需反应条件温和,便于操作,且目标化合物9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7二氟甲氧基-5,4'二正辛烷氧基金雀异黄素(7-difluorom+hoxyl-5,4'-di-n-octylgenistein,DFOG)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二氟甲基化或烷基化得到一系列金雀异黄素衍生物。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梯形条带;Western blot分析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9个金雀异黄素衍生物较先导化合物GEN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其中DFOG对A549细胞活性显示最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3.9μmol·L^-1。DFOG(2.0、4.0和8.0μmol·L^-1)作用48h的细胞凋亡率依次增高。8.0μmol·L^-1DFOG处理A549细胞48h导致典型DNA梯形条带形成。8.0μmol·L1DFOG处理A549细胞6h、12h和24h,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Bax蛋白表达上升。结论 DFOG诱导A549细胞凋亡作用与其增高Bax/Bcl-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4个肿瘤细胞株A375、A549、K562、HepG-2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结论绝大部分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4个肿瘤细胞株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都低于30μmol.L-1。化合物22对细胞株A375的IC50=4.48μmol.L-1,化合物9、10对细胞株K562的IC50分别为2.51、2.38μmol.L-1;显示其抗肿瘤活性与对照化合物1-(3β-薯蓣皂苷元)-3-苄基咪唑溴盐相当。  相似文献   

5.
在BIIB021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硝基还原酶(NTR)前药,作为潜在的抗癌剂,并在体外测试了其细胞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1c和2c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IC50分别为0.72和1.12μM。此外,与阳性母体化合物BIIB021相比,这两种化合物对正常细胞WI-38的毒性也较低(IC50=495.51和570.27μM vs 261μM)。细胞周期测试分析表明:两种化合物都对He La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同时G0/G1期的细胞数量减少,并诱导其凋亡。综上所述:化合物1c和2c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有潜力作为先导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结构优化和体内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苯甲酰胺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并探讨此类HDAC抑制剂的构效关系。方法以HDAC抑制剂恩替司他(entinostat,MS-275)为先导化合物,对其离子结合区与表面识别区进行改造,根据HDACs活性中心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苯磺酰胺化合物。首先,对甲苯磺酰氯与邻硝基苯胺缩合得到含磺酰胺基的化合物,然后,经溴代、叠氮化、水解得到氨基化合物,最后与取代酰氯缩合并还原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SRB法,对PC3、HL-60、A549三种肿瘤细胞株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8j和8k对HL-60、PC3肿瘤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8j对HL-60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31.329μmol·L-1、化合物8k对PC3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3.612μmol·L-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多药耐药基因1 (MDR1) mRNA和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空白组给予0. 5%二甲基亚砜(DMSO),核因子-κB(NF-κB)激动剂组给予5μmol·L-1阿霉素,NF-κB抑制剂组给予25μmol·L-1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实验组单独或联合激动剂或抑制剂给予5,10,25,50μmol·L-1熊果酸。培养48 h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DR1 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糖蛋白和核蛋白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5,10,25,50μmol·L-1熊果酸分别使MDR1 mRNA的表达下调了7. 41%,15. 58%,28. 75%和44. 21%(IC50=66. 04μmol·L-1),P-糖蛋白的表达下调了23. 36%,37. 23%,43. 07%和64. 23%(IC50=26. 27μmol·L-1)。与空白组相比,5,10,25,50μmol·L-1熊果酸分别使P65的表达下调了13. 73%,28. 92%,44. 07%和56. 77%(IC50=34. 07μmol·L-1),且熊果酸和PDTC在5~50μmol·L-1均能明显抑制阿霉素诱导的P65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熊果酸可显著抑制K562/ADR细胞MDR1 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且对抗阿霉素的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DR1 mRNA和P-糖蛋白的上游调控信号通路NF-κB位点核蛋白P65的表达;减少NF-κB的核转位,从而抑制NF-κB活性并干扰MDR1基因转录,最终导致MDR1 mRNA及P-糖蛋白表达量的下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合成系列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并评价其辐射防护活性。方法以市售1,8-二萘甲酸酐为起始原料,通过胺化反应及两步霍夫曼烷基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人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及辐射防护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得到6个结构全新的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进行确认。其中,化合物7b对Huvecs和L-02两种细胞的毒性小(IC50值分别为197.8μmol·L~(-1)和195.1μmol·L~(-1)),且能显著改善两种辐射损伤细胞的增殖能力,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21):2937-2941
目的:对鸢尾黄素进行结构修饰,寻求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以鸢尾黄素为先导化合物,分别加入乙醇胺、甲胺、乙胺、二甲胺、二乙胺、正丙胺等胺类试剂和甲醛溶液,经曼尼希(Mannich)反应得到鸢尾黄素曼尼希碱衍生物,根据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确定其结构。采用溶解度试验法考察鸢尾黄素及其衍生物的水溶性;采用MTT法考察鸢尾黄素及其衍生物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H22肝癌荷瘤小鼠为模型,考察鸢尾黄素及其衍生物(剂量均为100 mg/kg)的体内抑瘤率。结果:共合成6个鸢尾黄素曼尼希碱衍生物,分别为8-(N-羟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甲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N-二甲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8-(N-正丙基)-亚甲基胺基-5,7,4′-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依次记为化合物1~6)。与鸢尾黄素比较,6个衍生物的水溶性明显提高,溶解度是鸢尾黄素的5~20倍;其中化合物1、3、5对HCT116细胞的IC50分别为(34.82±3.27)、(16.21±4.13)、(33.12±3.25)μmol/L,均强于鸢尾黄素的IC50[(45.23±5.74)μmol/L];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37.05±5.74)、(26.88±4.52)、(30.13±6.23)μmol/L,均强于鸢尾黄素的IC50[(53.24±6.34)μmol/L];对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23.74±1.45)、(18.96±2.34)、(30.95±2.87)μmol/L,均强于鸢尾黄素的IC50[(48.98±2.58)μmol/L];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55.51%、57.20%、49.15%,且均高于鸢尾黄素的抑瘤率(33.05%),其余3个化合物相比鸢尾黄素的抗肿瘤活性无明显优势。结论:在本研究合成的6个鸢尾黄素曼尼希碱衍生物中,化合物1、3、5均具有强于鸢尾黄素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寻找到抗乙肝病毒(HBV)活性更强、毒性更低的马蹄金素衍生物。方法以马蹄金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团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HBV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马蹄金素衍生物共计9个,经体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有4个衍生物具有抗HBV活性,4a(IC50:24.20μmol·L-1,SI:3.69)、5f(IC50:252.60μmol·L-1,SI:>3.96)、5g(IC50:0.82μmol·L-1,SI:52.57)、5h(IC50:1.44μmol·L-1,SI:59.97)。结论化合物5g和5h显示较强的抗HBV活性,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建勋  华海婴  李瑞 《中国药房》2010,(45):4238-4239
目的:研究紫苏醇亚微乳剂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紫苏醇溶液为对照,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50、100、200、400、800μmol·L-1)紫苏醇亚微乳剂处理不同时间(24、48、72h)后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量(IC50)值,并设立空白组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作用24h、浓度高于400μmol·L-1,48h、浓度高于100μmol·L-1,72h、浓度高于50μmol·L-1时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P<0.05);后2组抑制作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对MCF-7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353.9、377.9μmol·L-1。结论:紫苏醇制成亚微乳剂后与其溶液比较,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  相似文献   

13.
汪有彪  李永生  朱绍兴 《肿瘤药学》2012,(4):257-262,316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作用不同时间对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C-1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并衡量线粒体去极化的比例以及caspase-9活性检测探讨大黄素抑制BIU-87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结果不同浓度(10,20,40,60,80μmol·L-1)的大黄素均可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大黄素作用BIU-87细胞24、48、72小时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6.27±2.32)μmol·L-1、(34.79±1.75)μmol·L-1、(25.58±1.24)μmol·L-1。随大黄素作用时间以及剂量的增加,BIU-87细胞凋亡率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逐渐下降,作用12小时后caspase-9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大黄素能有效地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机制为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张霖  吴庆琛  张诚 《中国药房》2010,(39):3656-3658
目的:研究生姜醇提取物对人肺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10、20、40μmol·L-1生姜醇提取物分别处理A549细胞24h,以未经生姜醇提取物处理的A549细胞为对照。MTT比色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能力;光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TdT酶标记技术(TUNNEL)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MTT比色法结果表明,10、20、40μmol·L-1生姜醇提取物抑制率分别为14.87%、24.72%、38.21%,与对照组(0.04%)比较抑制率显著增加(P<0.01),并随生姜醇提取物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光镜观察对照组细胞生长正常,凋亡细胞少见,而生姜醇提取物处理的A549细胞生长疏散,凋亡细胞的比例增加,程度随生姜醇提取物浓度增高而加重,尤以40μmol·L-1作用24h最显著;TUNNEL检测的10、20、40μmol·L-1生姜醇提取物下的A549细胞凋亡细胞指数分别为(9.36±0.82)%、(13.74±1.15)%、(19.17±1.40)%,与对照组(4.81±0.36%)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并随生姜醇提取物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结论:生姜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的增加而抑制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鹅不食草心菊内酯(helenalin)对LX-2人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白细胞介素-1β(IL-1β)20 ng·mL^-1刺激LX-2细胞建立体外细胞模型,另取未刺激细胞作为正常组。将损伤细胞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LY294002(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抑制剂)20μmol·L^-1]和高、中、低3个剂量实验组(helenalin:2.0,1.0,0.5μmol·L^-1),均干预24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微小RNA-21(miR-21)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光密度值)。结果Helenalin作用24 h时的IC50为6.98μmol·L^-1,根据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选择低于IC50的3个浓度(2.0,1.0,0.5μmol·L^-1)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正常组、模型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实验组的miR-2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0.15,1.71±0.07,1.03±0.04,1.01±0.02和1.19±0.12;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实验组的总凋亡率分别为(1.45±0.33)%,(1.93±0.55)%,(23.33±0.49)%,(19.77±0.65)%,(10.70±0.75)%和(3.01±0.38)%;上述6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0.02,0.26±0.04,0.15±0.02,0.15±0.02,0.18±0.04和0.20±0.04;上述6组的I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0.02,0.39±0.05,0.19±0.01,0.24±0.04,0.37±0.04和0.38±0.06;上述6组的Ⅲ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0.01,0.31±0.04,0.09±0.01,0.05±0.01,0.05±0.01和0.18±0.02。上述指标: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个剂量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elenalin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活化、诱导细胞凋亡和减少活化细胞内胶原的合成并下调miR-21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丹皮酚(Paeonol,Pae)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水溶性四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点Pae对体外培养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联合Pae及不同浓度依托泊苷(VP-16),检测Pae对VP-16细胞毒性的影响并以SPSS17.0系统软件计算IC50值。结果:(1)Pae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的增殖,Pae在浓度为15.63 mg.L-1即可将U251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至82.88%±1.24%(P<0.01),IC50为203.81 mg.L-1。(2)Pae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3)Pae与VP-16联合使用,可显著增强VP-16对U251的细胞毒性,当联用Pae剂量为15.63 mg.L-1时,VP-16的IC50值降低至376.81μmol.L-1,与单独使用时的IC50值(767.34μmol.L-1)相比降低幅度达50.89%。(4)Pae增强VP-16对U251细胞毒性的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随给药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Pae可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增殖。Pae与化疗药物VP-16联用时可以显著增强此化疗药物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性,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豆苷对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将DMSO、50、100和150μmol·L-1大豆苷作用于A549细胞,通过CCK8观察大豆苷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浓度为0~200μmol·L-1的大豆苷作用于A549细胞,计算大豆苷对于A549细胞的IC50,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大豆苷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浓度为50、100和150μmol·L-1的大豆苷作用24 h后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豆苷作用于A549细胞后STAT3p-Tyr705、STAT3、Cyclin D1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CK8检测发现50、100和150μmol·L-1大豆苷作用于A549细胞后均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情况,大豆苷对于A549细胞作用24 h的IC50约为148.8μmol·L-1,大豆苷能够抑制细胞周期G1/S期的进程。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大豆苷能够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转移功能。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大豆苷抑制A549细胞中STAT3p-Tyr705、Cyclin D1和MMP2的表达但不影响STAT3的表达。结论大豆苷能够通过抑制STAT3的磷酸化水平抑制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与维拉帕米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宛丽  赵家太  栗兵霞 《中国药房》2008,19(25):1945-1947
目的:研究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MDR)的逆转作用。方法:以对药物敏感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经阿霉素(ADM)诱导具有MDR表型的人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为体外试验模型,分别单用及联用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对细胞系进行处理,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表面P-170的表达。结果: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联用后使乳腺癌细胞耐ADM的IC50降低为0.32μmol·L-1,优于二者单用(2.29、1.23μmol·L-1),逆转倍数升高到51.88(二者单用为7.25、13.49),P-170表达低于二者单用。结论:单独应用α-干扰素、维拉帕米均可达到部分逆转MCF-7/ADR对ADM的耐药作用,但二者联用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