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在妊娠期癫痫患者体内药动学行为变化,并探究基于LEV血药浓度监测,调整妊娠期癫痫患者的给药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进行LEV血药浓度监测的妊娠期癫痫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计算孕前至产后LEV的表观清除率(CL),分析妊娠期癫痫患者LEV的给药方案,并探究妊娠期合并用药对LEV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对17例单用LEV治疗的妊娠期癫痫患者138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妊娠期LEV的CL显著增加,与孕前基线相比,在妊娠早期、中期及晚期分别增加了86.39%(P<0.01)、148.30%(P<0.01)和134.69%(P<0.01),分娩后迅速下降,于产后6周左右恢复至孕前水平。不同妊娠时期LEV给药剂量存在差异,妊娠中、晚期给药剂量较孕前分别增加了44.93%(P<0.01)和96.07%(P<0.01)。妊娠期合用具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能够诱导LEV代谢,使LEV的CL增加。结论:妊娠期癫痫患者LEV体内药动学行为变化显著,其CL于妊娠中期达到峰值,分娩后迅速降低。与具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合用会增加LEV的CL。定期监测LEV血药浓度可为妊娠期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研究拉氧头孢在儿童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点,为拉氧头孢在儿童患者中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45例静脉滴注拉氧头孢患儿的血药浓度,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群体中药动学模型,并用自举法、拟合优度图和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进行验证。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不同给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四房室模型可以较好描述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拉氧头孢RS对映异构体的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5.57 L和4.15 L,清除率(CL)分别为0.78 L·h-1和1.32 L·h-1。体质量对拉氧头孢异构体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拉氧头孢对映异构体在儿童患者群体中的药动学模型,可为拉氧头孢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卡马西平(CBZ)在癫痫儿童中的群体药动学参数。方法:采集我院的866例儿童癫痫患者服用CBZ常规治疗及监测的资料数据,利用Michaelis-Menten一级消除药物动力学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程序估算癫痫儿童服用CBZ的群体药动学参数。结果:癫痫儿童卡马西平群体药动学主要参数Ke、Vd、CL在单用CBZ组分别为0.091h-1、0.502L.kg-1和0.046L.h-1.kg-1;性别、身高以及合并氯硝西泮、妥吡酯对CBZ清除率未见明显影响;儿童年龄、体质量、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合并丙戊酸、苯巴比妥、苯妥因为CBZ清除率影响的重要因素,并且均增加CBZ的清除率。结论:根据癫痫儿童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结合患儿的年龄、体质量、肝肾功能、服药剂量以及合并用药等资料,估算其清除率,预测患儿体内的药物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疾病因素对于环孢素A(CsA)在儿童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150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A)、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不同病种患儿的CsA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考察疾病种类因素对于CsA药动学的影响。采用Bayesian最大后验概率法获取并比较CsA在不同病种患者中药动学参数的差异。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自举法(bootstrap)、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对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最终模型药动学参数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吸收速率常数(k_a)1.22 h-1,吸收时滞时间(Tlag)0.45 h,表观分布容积(V_d)218.18 L,口服清除率(CL)14.45 L·h-1。拟合优度、自举验证、VPC和NPDE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模型结构显示只有患者的体质量和AST值是影响CsA清除率的显著性因素。CsA在AA、HPS和RNS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取了CsA在儿童AA、HPS和RNS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上述疾病因素不会显著影响CsA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8,(7):1005-1008
目的:为临床制订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万古霉素""药动学""药效学""Vancomycin""Pharmacokinetics""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2017年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从药动学、药效学和个体化给药等方面对万古霉素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理想的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案进行展望。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86篇,其中有效文献32篇。万古霉素药动学特性受个体年龄、肥胖和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导致疗效的个体差异。评价其药效最佳的指标为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但是该值所需样品数量较大,临床为了应用方便,一般以其稳态血药谷浓度作为参考。蒙特卡洛模拟和群体药动学软件已开始应用于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发现不同患者群体应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目前已有学者根据群体药动学模型对其初始剂量进行设计,并实现了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显著相关。结论:理想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应首先根据群体药动学模型结合患者个体生理指标,设计初始给药方案,然后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根据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进行调整,期间密切进行药学监护,将极大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李冬  金鎏  雒香茹  范广俊  王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2):1264-1266,1275
目的: 建立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探究该类人群中影响替加环素药动学的因素。方法: 收集静脉使用替加环素的危重症患者的血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利用NONMEM软件估算替加环素的药动学参数,通过向前纳入法和逆向剔除法建立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 收集54名患者的143个血药浓度建立替加环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静脉给药的一室模型较好地描述替加环素的药动学特征,替加环素的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d)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1.3 L·h-1和105 L,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对模型有显著影响。结论: 建立的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良好,APACHE Ⅱ评分影响替加环素CL,年龄影响替加环素Vd,可为临床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儿童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儿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PBPK)模型是预测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儿童这类不易开展临床试验的人群, PBPK模型的应用更是能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开发以及儿童的临床用药。目前, PBPK模型在儿科药物开发中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种:临床试验设计、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 DDI)的风险评估和儿童给药剂量的确立等。本综述简介了儿童生理药动学模型在儿科药物研究中的优越性,总结了PBPK模型如何实现从成人到儿童的外推,儿童生理药动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建模过程及所要注意的重要生理参数,列举了目前PBPK模型在儿科药物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最后简述了儿童PBPK模型当前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模型化方法定量研究甲氨蝶呤(MTX)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多谷氨酸结合物,MTXPGn)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红细胞及骨关节液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使用Digiti-zer软件获取四篇文献中RA患者经口服、静脉、膝关节液注射三种方式给MTX后MTX及MTX-PGn在血浆、红细胞、骨关节液的时间-浓度数据,由ADAPT 5软件使用最大似然算法对这些数据同时进行非线性拟合分析,通过一个基于半生理特征的药动学模型获取MTX及MTXPGn在RA患者体内的血液和骨关节液中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本文建立的PK模型可使用基本二房室模型较好描述血浆与关节液中MTX药动学特征,血浆与骨关节液中央室中的MTX可相互分布;可使用由血浆中央室以一级速率常数进入红细胞的五房室模型较好描述红细胞中MTXPG1-5的药动学特征,这五种物质之间可相互依次转化,并以相同速率常数被清除.其中的红细胞体积参数引用了健康人生理参数.上述估计的系统参数均接近于RA患者的生理、病理报告值,显示本模型估计值合理,并且除骨关节液中的分布清除率估计精密度略大于50%(56.7%)以外,其他参数均小于50%,显示参数估计可靠.结论:本文成功建立了MTX及MTXPGn在RA患者体内的基于半生理的药动学模型,该模型有助于定量理解MTX及MTXPGn在RA患者循环系统以及骨关节液药效部位之间的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仅有临床稀疏数据的儿童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方法:收集667例儿童癫痫患者的常规治疗药物监测资料,将794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利用群体药动学理论经CPKDP程序处理,提取儿童群体药动学参数,再经Bayesian反馈法及二步迭代计算出儿童个体药动学参数.结果:儿童丙戊酸群体药动学主要参数Ke、Vm、CL在单用丙戊酸组分别为(4.5±2.2)h-1、(1.4±0.5)L·kg-1和(14.5±4.3)mL·h-1·kg-1;在合并其他抗癫痫药物时分别为(7.3±3.4)h-1、(1.4±0.6)L·kg-1、(24.8±9.3)mL·h-1·kg-1.预测浓度和实测浓度显著相关;合并PB、PTH、CBZ、CNP对丙戊酸的药动学有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对儿童丙戊酸给药方案个体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可以利用临床前数据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还可以探讨各种生理参数,如年龄、种族或疾病状况对人体药动学的影响,从而指导用药剂量和给药方案,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评估。本文简要介绍了PBPK模型的概念、建模方法和常用软件,以及在指导新药研发、毒理学和风险评估、评价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品监管领域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了解候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为提高药物研发效率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时的血药浓度水平与其临床疗效的关系,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245例5个月~16岁口服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的癫痫患儿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随访研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测定患儿血样中LEV的稳态谷浓度,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浓度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本组癫痫患儿的有效率为88.6%(217例),其中完全控制率为66.1%(162例)。对于本组患儿临床有效的LEV稳态谷浓度参考范围为5~19 mg·L-1,相应的LEV日剂量的95%分布区间为13.9~50.0 mg·kg-1·d-1。以谷浓度作为疗效预测因子构建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 CI)=0.925(0.884~0.967),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Youden指数最大(0.717)时对应的ROC曲线上最佳界值切点为6.05 mg·L-1,说明当LEV稳态谷浓度超过6 mg·L-1时大多病例会获得满意疗效。本组研究中左乙拉西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初始加量阶段为14.3%(35例),剂量稳定后自然消除,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左乙拉西坦的临床疗效和其谷浓度水平密切相关,为保证疗效和安全性,有必要监测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2.
M701为抗分化簇3/表面上皮细胞黏附因子(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CD3/EpCAM)的双特异性抗体,拟用于治疗癌细胞腹腔转移引起的恶性腹水。本研究应用群体模型方法,构建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的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定量描述和预测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的抗肿瘤作用。基于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单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构建PK模型。基于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32只)在33天的肿瘤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构建对照组及给药组结肠癌小鼠的肿瘤生长模型。所有动物实验均严格遵守武汉友芝友公司动物实验福利规定。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ing,NONMEM)构建M701药动学和肿瘤生长模型,并且进行模型验证评价。基于PK/PD模型,仿真不同给药方案下M701对肿瘤体积生长的抑制效果。选择二室模型描述M701静脉给药后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体内的PK特征。使用Simeoni串联转移隔室模型描述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M701药物浓度与肿瘤生长抑制之间的关系。肿瘤生长模型预测参数包括肿瘤生长特征参数λ0(0.212 d-1)、λ1(0.0447 cm3·d-1)、药物效应参数k2(0.0715 mL·ng-1·d-1)及肿瘤凋亡动力学参数k1(2×10-5d-1)。可视化预测检测(visual predictive check,VPC)结果显示,PK模型及肿瘤生长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能很好地拟合观测数据。PK/PD模型仿真结果显示,每6日静脉注射0.5 mg·kg-1及每3日静脉注射0.25 mg·kg-1可有效抑制小鼠肿瘤体积生长。本研究成功构建了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中的PK/PD模型,定量研究了M701在人结肠癌异种移植小鼠的抗肿瘤效果,为新化合物M701的进一步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AIM:: The study aims were to characterize risperidone and (±)-9-hydroxyrisperidone pharmacokinetic (PK) variabil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o evaluate covariate effects on PK parameters. METHODS:: Steady-state samples were drawn at predose, 1, 2, 4, and 7 hours postdose; cytochrome P450 2D6 (CYP2D6) genotypes were available for 28 subjects. A non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 (NONMEM) modeled the PKs of risperidone and (±)-9-hydroxyrisperidone; covariates included age, weight, sex, and CYP2D6 phenotype. The model included 497 observations [risperidone (n = 163), (+) and (-)-9-hydroxyrisperidone (n = 334)] from 45 subjects aged 3-18.3 (mean 9.6 ± 3.7) years, weighing 16.8-110 (43 ± 20.2) kg. RESULTS:: A 1-compartment mixture model described risperidone and (±)-9-hydroxyrisperidone clearances for 3 CYP2D6 metabolizer subpopulations: extensive, intermediate, and poor. Weigh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9-hydroxyrisperidone clearance. Clearance estimates in the mixture model were poor metabolizer 9.38 L/h, intermediate metabolizer 29.2 L/h, and extensive metabolizer 37.4 L/h. CONCLUSION:: Active moiety [risperidone plus (±)-9-hydroxyrisperidone] PK variability and the covariate effects were better explained with the addition of metabolite PK parameters. This model may ai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risperidone dosing regime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替考拉宁国外儿童药动学数据在国内汉族儿童中的跨种族外推适用性,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85例国内汉族儿童的监测数据和临床资料,参考已发表的国外儿童替考拉宁药动学模型,采用外推方法获取我国汉族儿童群体的药动学模型,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对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获取的我国汉族儿童替考拉宁药动学参数为:V1(中央室分布容积)=(7.83±5.14)L,V2(周边室分布容积)=(15.13±9.75)L,CL(表观清除率)=(0.32±0.21)L·h-1,CL2(周边室清除率)=(0.23±0.11)L·h-1。拟合优度、直观预测检验和NPDE结果表明,外推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模拟结果显示,按说明书6 mg·kg-1,或10 mg·kg-1,每日一次维持剂量给药,稳态谷浓度很难达到15~30 mg·L-1的目标浓度范围,维持剂量应提高为15 mg·kg-1,每日一次。结论:该研究通过模型外推成功获取了替考拉宁在我国汉族儿童群体的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提示说明书儿童维持剂量偏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大鼠和小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评价菊淀粉型巴戟天寡糖(IOMO)对场景恐惧行为和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次延长应激(SPS)模型和小鼠不可逃避足底电击(FS)模型,实验分组均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舍曲林(Ser)组和模型+不同剂量IOMO组。在大鼠SPS模型中,于造模后每天1次ig给予IOMO 12.5,25和50 mg·kg-1或Ser 15 mg·kg-1,连续给药16 d;在小鼠FS模型中,于造模后每天1次ig给予IOMO 25和50 mg·kg-1或Ser 15 mg·kg-1,连续给药15 d。以场景恐惧实验评价恐惧行为,以开场实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T)评价焦虑样行为。结果在大鼠SPS模型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场景恐惧实验中僵住时间显著增加(P<0.01),在OFT中进入中央区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累计次数显著减少(P<0.01),在EPMT中开臂区停留时间百分比和进入次数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IOMO 50 mg·kg-1组和模型+Ser 15 mg·kg-1组上述变化均可显著逆转(P<0.05)。在小鼠FS模型上,模型组小鼠在场景恐惧中僵住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造模后第10天,P<0.01;第15天,P<0.05),在OFT中进入中央区的潜伏期显著延长,且累计次数和时间显著减少(P<0.05);模型+IOMO 50 mg·kg-1组上述变化显著逆转(P<0.05,P<0.01)。结论IOMO慢性给药可显著降低SPS模型大鼠和FS模型小鼠场景恐惧的表达,缓解焦虑样行为,具有抗PTSD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头孢哌酮在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 收集1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药浓度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头孢哌酮在儿童群体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验证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模拟试验评价不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最终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得到的头孢哌酮药动学参数为:表观分布容积(Vd)0.86 L,清除率(CL)0.38 L·h-1。模型结构显示患儿的体质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药动学参数的显著性因素。基于此模型最终确定各年龄段儿童的最优给药方案为:针对大肠埃希菌,新生儿患者为30 mg·kg-1,qid,静滴2 h;1个月~2岁患儿为20 mg·kg-1,qid,静滴2 h;2~14岁患儿为10 mg·kg-1,tid,静滴2 h;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新生儿患者为10 mg·kg-1,tid,静滴2 h;1个月~2岁患儿为10 mg·kg-1,tid,静滴2 h;2~14岁患儿为10 mg·kg-1,bid,静滴2 h。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头孢哌酮在儿童患者中的药动学模型,并借此模型推导出不同年龄段患儿针对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佳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族别及合并用药对新疆癫痫患儿左乙拉西坦(LEV)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10例癫痫患儿LEV的稳态血药浓度,并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族别、给药剂量及合并用药等基本信息,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每千克体质量给药剂量无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年龄、性别和族别癫痫患儿LEV的CD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V合并丙戊酸钠(VPA)或LEV合并VPA、托吡酯(TPM)后的LEV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6,P<0.05),LEV单药及LEV合并VPA、奥卡西平(OXC)或拉莫三嗪(LTG)后的LEV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不相关。结论:LEV在儿童体内消除速率快,半衰期短,用药依从性差,且癫痫患儿需长期服药,因此在儿科临床用药时,通过对LEV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可为患儿提高疗效和服药依从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 μg·mL-1(0.025~9.910 μg·m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 μg·m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 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 μg·m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 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 μg·m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 μg·m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去甲万古霉素在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优化给药方案以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法:将成人去甲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外推得到儿童模型;通过拟合优度图(goodness-of-fit)、可视化预测检验(VPC)及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验证外推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采用贝叶斯法获取个体药动学参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价和优化给药方案。结果:去甲万古霉素在儿童群体中药动学参数的群体均值分别为总体清除率(CL)0.11 L·kg-1·h-1、中央室分布容积(V1)6.08 L、周边室分布容积(V2)6.21 L、室间清除率(Q)2.32 L·h-1。拟合优度、VPC和NPDE结果表明外推模型稳定性和预测性能均较好。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提示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儿,去甲万古霉素用于治疗不同MIC(0.25,0.5,0.75和1 mg·L-1)细菌感染时,要使体内暴露水平的目标获得概率(PTA)达到90%以上,对葡萄球菌属的理想日剂量应分别为16,32和48 mg·kg-1及以上,对肠球菌属的理想日剂量应分别为16,24,32和40 mg·kg-1。结论:本研究成功外推得到去甲万古霉素在儿童群体的药动学模型和参数,模拟结果显示,现行去甲万古霉素给药剂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