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内分离的鼠疫菌携带耐消毒剂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状况,为指导该疫源地在今后的鼠疫防治工作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常规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裂解,酚-氯仿抽提方法对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境内分离的49株鼠疫菌进行DNA染色体的提取,DNA终浓度稀释至0.002μg/μl,并对耐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基因(strA、strB)、耐β-内酰胺类药物相关基因(tem、ctx-m),耐磺胺类药物相关基因(sul1、sul2)及耐季铵盐类消毒剂基因(qacEΔ1-sul1)7对引物按设定的PCR反应体系逐一进行PCR扩增,同时设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通过PCR扩增在49株鼠疫菌中未检测出耐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基因(strA、strB)、耐β-内酰胺类药物相关基因(tem、ctx-m),耐磺胺类药物相关基因(sul1、sul2)及耐季铵盐类消毒剂基因(qacEΔ1-sul1)。结论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分离的49株鼠疫菌不具有耐消毒剂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海省30年人间鼠疫疫情相关鼠疫菌株其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为该省鼠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和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1980—2011年间青海省发生的29起典型人间鼠疫疫情中分离的35株鼠疫菌,对其进行糖醇类酵解试验,荚膜抗原(Fra1)、毒力抗原因子(VW)、色素沉着因子(Pgm)、鼠疫杆菌素Ⅰ(PstⅠ) 4种毒力决定因子检测,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 DFRs)基因分型研究病原学特征,同时结合青海省近年来人间及动物间鼠疫流行现状,分析当前鼠疫防控形势及流行特征。结果 实验检测的35株鼠疫菌株生物型分型均为古典型;生化分型有2种类型,其中29株(82.86%)为青藏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南地区及环湖地区,2株(5.71%)为祁连山型,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DFR分型有6种基因型,其中5型16株、8型12株、10型2株、36型1株、30型3株、1b型1株,以5型和8型为主,5型和1b型菌株主要分布于青海湖环湖地区和祁连山南麓,8型、10型、36型、30型菌株主要分布于青南地区。结论 青海高原鼠疫菌病原体生化型复杂,动物间鼠疫疫情连年不断,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扎实做好鼠疫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与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表型及其遗传特征,为掌握两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国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和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分离的412株鼠疫菌,对其进行糖醇酵解实验、毒力因子鉴定、DFR分型和CRISPR分型研究。结果 两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化型呈明显的地区性分布特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被分为5个生化型;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较为稳定,只有1个生化型。两块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绝大多数能产生毒力因子Fl和PstI,其中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70.53%(201/285)菌株为VW阳性,Pgm阳性菌株占75.09%(214/285),Pgm阴性菌株占20.00%(57/285),Pgm混合型菌株占5.26%(15/285);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37.80%(48/127)菌株为VW阳性,Pgm阳性菌株占29.13%(37/127),Pgm阴性菌株占58.27%(74/127),Pgm混合型菌株占12.60%(16/127)。DFR分型发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包括22种基因型,其主要基因型为5、7、8、10、1...  相似文献   

4.
张丽 《中国热带医学》2023,(6):575-578+589
目的了解青海省都兰县鼠疫的流行特点及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以下简称“鼠疫菌”)菌株的表型特征,为及时调整该地鼠疫监测方案,预防鼠疫的再次发生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964—1994年青海省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进行生化特征研究,毒力因子鉴定和质粒分析。同时按照鼠疫基因组的23个差异区段和质粒验证引物(PMT1)设计引物,采用差异区段法(different region,DFR)对青海省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自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中,22株鼠疫菌生物型为古典型,生化型为青藏高原型,还有1株生物型、生化型均与该地区不符。86.96%(20/23)的鼠疫菌具备4种毒力因子(F1+、Pst I+、VW+、Pgm+),所有被试菌株均能产生F1和Pst I,95.65%(22/23)被试菌株VW为阳性,Pgm阳性的菌株占86.96%。23株鼠疫菌均携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6×106...  相似文献   

5.
张丽 《中国热带医学》2023,(6):575-578+589
目的了解青海省都兰县鼠疫的流行特点及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以下简称“鼠疫菌”)菌株的表型特征,为及时调整该地鼠疫监测方案,预防鼠疫的再次发生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964—1994年青海省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进行生化特征研究,毒力因子鉴定和质粒分析。同时按照鼠疫基因组的23个差异区段和质粒验证引物(PMT1)设计引物,采用差异区段法(different region,DFR)对青海省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自都兰县分离的23株鼠疫菌中,22株鼠疫菌生物型为古典型,生化型为青藏高原型,还有1株生物型、生化型均与该地区不符。86.96%(20/23)的鼠疫菌具备4种毒力因子(F1+、Pst I+、VW+、Pgm+),所有被试菌株均能产生F1和Pst I,95.65%(22/23)被试菌株VW为阳性,Pgm阳性的菌株占86.96%。23株鼠疫菌均携带相对分子质量(Mr)为6×106...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的生化特征,进行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分型和差异区段(DFR)研究,为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菌鉴定溯源、鼠疫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967年以来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从人尸、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体内分离出28株鼠疫菌,通过糖醇酵解实验,研究其生化特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CRISPR的YPa、YPb和 YPc 3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然后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 Dictionary和NCBI数据库检索比对,以鉴定CRISPR spacer阵列。最后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采用23对DFR(DFR01-DFR23)分型引物和质粒验证引物(PMT1)对试验菌株DNA进行分型验证。结果 鼠疫菌糖醇类酵解表型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8株鼠疫菌对甘油、阿胶糖、麦芽糖的酵解均为阳性,对鼠李糖、蜜二糖、脱氮的酵解均为阴性。CRISPR分型发现10种spacer,包括YPa 5种、YPb 4种、YPc 1种,a105和b51是新发现spacer。28株鼠疫菌归类为8个基因型,分为5个CRISPR类群:Cb4、Cb4'、Ca7、Ca7'和Ca35'。DFR分型可分为4个基因组型,分别为32型、5型、8型和49型。该地区主要基因组型为32型和5型。结论 青海省格尔木市鼠疫菌均为青藏高原型,当地鼠疫菌基因型较少,遗传较为稳定,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同一地区不同菌株基因型有差异,存在鼠疫菌菌株微进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指示动物-犬中致病性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以探求鼠疫菌微生态状况,为研究鼠疫的流行与静息提供更多线索。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多重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抽取不同时间进入流行静息期、不一样流行强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家鼠鼠疫疫源县共10个(历史疫区、近史流行区、复燃疫区、现疫区)作为调查点,采集犬肛门拭子置于改良PBS中,经4 ℃冷增菌15 d后,吸取混匀的培养液1 mL 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foxA、inv及caf1基因,并对基因阳性材料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提取菌株的DNA并检测其ail毒力基因。结果 云南省10个疫源县共采集犬肛门拭子标本915份,fox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1.64%(15/915),未检出inv基因与caf1基因阳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阳性率为1.3%(12/915),其中2株具有ail 毒力基因;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犬中存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未发现鼠疫菌线索,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云南省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情况,并进行鉴定。 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6月在普洱市的澜沧县、墨江县及思茅区选取9个疫点,采用鼠铗法捕获老鼠,取其肠道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等鉴定。同时对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基因caf1检测。 结果 共采集286份样本,从中分离到4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4株鼠疫噬菌体分离自3个疫点,其中澜沧县勐朗镇勐宾村自226份标本中分离到2株,墨江县龙潭乡大沙坝村自4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思茅区云仙乡大石头村自7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4株鼠疫噬菌体中,有3株分离自黄胸鼠,1株分离自斯氏家鼠;4株鼠疫噬菌体初次分离时其噬斑表现出多态性,选择其中2株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肠道标本caf1检测阴性。 结论 首次在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分离到鼠疫噬菌体,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峻县鼠疫菌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意义,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57-2009年从天峻县境内不同宿主分离到的34株鼠疫菌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差异片段(different region genotyping,DFR)分型研究。结果34株鼠疫菌的生物型为古典型,生化型为青藏高原型,基因型主要为8、5型;鼠疫菌菌株均携带分子质量为6×106、45×106、65×106的3种质粒;31株鼠疫菌具备4个毒力因子,占91.18%(31/34),毒力检测结果显示均为强毒菌。结论天峻县分离的鼠疫菌具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病原特性,属强毒菌,如动物间疫情扩散波及人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该地区鼠疫防控工作不容松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4-1991年青海省黄南州分离的26株鼠疫菌株进行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鼠疫菌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DFR)分型等研究。结果 26株鼠疫菌生物型均为古典型,20株(76.92%)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6株(23.07%)生态型为祁连山型;22株(84.61%)鼠疫菌具备全部4个毒力因子;23株(95.83%)鼠疫菌为鼠疫强毒株。18株(69.23%)鼠疫菌携带6×10~6、45×10~6、65×10~63种质粒,8株(30.76%)鼠疫菌携带6×10~6、45×10~6、52×10~63种质粒。结论青海省黄南州分离的鼠疫菌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鼠疫菌的毒力强,因此要加大鼠疫防控宣传力度和对非法猎捕旱獭行为的打击力度,严防人间鼠疫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吴凯  万正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3):202-20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内一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发生因素,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输入性疟疾提供防控策略参考。方法 收集该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例发病-诊断时间7 d,疟原虫密度>5.0×105 /μL血,红细胞3.10×1012/L,血红蛋白89.00 g/L,血小板2.00×109/L,白细胞18.85×109 /L,总胆红素296.10 μmol/L,尿素55.30 μmol/L,肌酐799.00 μmol/L,葡萄糖2.20 mmol/L,乳酸 15.00 mmol/L, D-二聚体>7.80 μg/mL,诊断为恶性疟(脑型)、贫血、感染性休克、低血糖、肝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功能异常。结论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应制定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科学防控措施,应加强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病人排查并提供就医通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经鼻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后续类鼻疽菌的毒力研究和急性类鼻疽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经鼻主动吸入的感染途径,通过大体解剖、组织病理和组织匀浆计数菌落等方法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小鼠的病理生理反应、脏器病理损伤和细菌定植情况,分析急性类鼻疽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并比较致病性类鼻疽临床株与非致病性类鼻疽泰国株(伯克霍尔德菌)感染BALB/c小鼠的不同表现。结果 急性类鼻疽菌经鼻感染模型中,BALB/c小鼠死亡多集中在感染后第3到第5天,3×105~3×106 CFU可作为急性类鼻疽BALB/c小鼠病死模型的合适攻毒剂量,而半数致死量约在3×104~3×105 CFU。大体解剖和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肺脏、脾脏和肝脏组织中形成脓肿或坏死病灶,其中在脾脏最明显,并与攻毒剂量呈正相关。类鼻疽菌感染的小鼠血液、肺脏、脾脏及肝脏中均发现类鼻疽菌定植,且定植量与组织特异性有关,血液中分离到的活菌浓度最高[Log2对数值:(10.28±0.34) CFU/mL],定植总量最高的脏器是肺脏[Log2对数值:(7.54±2.11) CFU]。虽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伯克霍尔德菌株在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学效应类似(多核巨细胞形成、胞内增殖等),但是对BALB/c小鼠的毒性差异显著。伯克霍尔德菌即使在高剂量(8×107 CFU)时对小鼠仍是非致死性的,而且无法在小鼠脏器中有效定植。结论 成功构建了经鼻吸入性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类鼻疽动物模型,明确了类鼻疽菌造成的组织病理损伤特点,发现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伯克霍尔德菌株在动物水平上的显著生物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危重型病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月10日期间住院治疗的1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比较疾病不同分型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125例中发热116例,平均最高体温为(38.38±0.62) ℃,肺部干湿性啰音1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5.90±3.32)d;影像学示双侧多发病变103例,淡片状或片絮状阴影87例,48 h进展迅速者25例;血白细胞总数( 5.12±1.95)×109/L,淋巴细胞计数(1.33±0.66)×109/L,C反应蛋白(28.00±36.28) mg/L,降钙素原(0.09±0.32) 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A (102.39±81.41) mg/L,白细胞介素-6( 33.94±64.00) pg/ mL。重型/危重型组与普通型组的年龄、最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指脉氧饱和度、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白细胞介素-6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多而体征少为其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多减少,影像多示双肺广泛分布浸润阴影。及早识别重型/危重型病例的预警征象,以有效减少重型/危重型病例的 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亚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PCR方法对2019年3—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痰或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鉴定,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29例样本中Ⅰ型105例,Ⅱ型23例,Ⅰ型Ⅱ型混合感染1例。Ⅰ型支原体肺炎合并其它病原感染率高于Ⅱ型支原体 (59.05% vs 43.47%, P<0.05)。去除合并感染的病例,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热峰值(39.22±0.60) ℃高于Ⅱ型患儿(38.67±0.92) ℃(P<0.01),发热持续时间也长于Ⅱ型患儿[Ⅰ型(7.91±2.74) d,Ⅱ型(6.36±1.69) d,P<0.05];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白细胞计数(7.54±2.41)×109/L、补体C4(0.38±0.11)g/L和NK细胞百分比(9.86±4.49)%均低于Ⅱ型患儿[分别为(8.98±2.20)×109/L、(0.45±0.13)g/L和(13.07±6.31)%,P均<0.05];Ⅱ型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30.77%)高于Ⅰ型(6.97%, P<0.001)。结论 多重巢式PCR法可对不同类型临床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型,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Ⅰ型为主,因不同型别的MP导致的临床症状有差异, MP分型可以有效地提示临床在治疗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普通病例组95例和重症病例组4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BM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ALT、AST、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病例组的WBC [(12.65±3.51)×109/L vs (9.16±3.44)×109/L]、CRP[(10.67±4.75)mg/L vs(6.58±3.04) mg/L]、热程[(7.46±2.21)d vs(2.93±1.22)d]、热峰[(38.91±0.35) ℃ vs(38.34±0.45) ℃]、血糖[(8.40±0.78) mmol/L vs(5.96±1.14) mmol/L]、CK-MB[(17.84±1.57)U/L vs(15.75±1.64)U/L]、NP[53.47(31.50~70.22)% vs 46.89(29.44~67.01)%]、肢体抖动(37.78% vs 9.47%)、脑脊液蛋白质浓度[319.63(211.40~463.53)mg/L vs 224.82(172.24~396.91)mg/L]、脑脊液细胞数[(18.74±5.62)×106/L vs (4.87±2.03)×106/L]均较普通病例组显著升高,脑脊液氯化物水平[(117.52±2.84)mmol/L vs (119.75±3.09)mmol/L]较普通病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热程延长(OR=8.812)、热峰升高(OR=682.359)、血清CRP(OR=1.920)、CK-MB水平升高(OR=6.299)以及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升高(OR=1.014)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与患儿年龄、性别无关,与热程、热峰、CRP、CK-MB、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鲍温样丘疹病(BP)患者 L1-IgG抗体、存活素(Survivin)表达水平,为鲍温样丘疹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HPV感染致BP患者150例。根据HPV分型分为高危型组112例和非高危型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PV L1-IgG抗体、Survivin、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使用杂交信号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HPV E6/E7 mRNA数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HPV E6/E7 mRNA和L1-IgG抗体、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关系。结果 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L1-IgG和Survivin阳性表达分别为73.21%(82/112)、67.86%(76/112)和26.32%(10/38)、31.58%(1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4,15.400,P<0.01)。高危型组患者HPV E6/E7 mRNA 为(1 125.64±113.42)copies/mL,且L1-IgG、Survivin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水平较高,呈正相关(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IgA、IgG、IgM分别为(1.23±0.13)、(8.89±0.91)、(1.13±0.12)g/L和(1.60±0.17) 、(11.42±1.15) 、(1.53±0.16)g/L,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71,13.814,16.246,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患者CD3+、CD4+分别为(58.78±5.91)%、(29.96±3.12)%和(65.48±6.61)%、(65.48±6.61)%,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8,8.249,P<0.01)。两组患者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组患者TNF-α、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2.64±0.30) 、(4.36±0.53)和(3.11±0.32) pg/mL,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1.67±0.18)、(2.44±0.25) 和(2.21±0.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2,21.499,15.769,P<0.05)。结论 BP患者感染HPV可影响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和炎症反应,且HPV高危型患者L1-IgG抗体和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丙型肝炎患者丙肝病毒RNA(HCV RNA)、丙肝病毒抗体(HCV Ab)和肝功能指标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HCV RNA与HCV Ab和肝功能指标间的关系,为丙肝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342例丙肝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CV RNA拷贝数,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HCV Ab浓度,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比浊法、溴甲酚紫法和重氮盐法检测血清ALT、AST,PA,ALB和TBIL、DBIL的活性或浓度。结果 342例研究对象中,HCV RNA拷贝数以N×106 IU/mL为主,占48.7%;而N×103 IU/mL和N×104 IU/mL最少,分别占4.3%和7.4%。在HCV RNA拷贝数小于1×103 IU/mL组中,HCV Ab浓度较其他组低,而HCV RNA拷贝数在N×(103~107)IU/mL组间时,HCV A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CV Ab浓度大于10 S/CO时,HCV RNA阳性率升高,可达88.7%。与HCV RNA拷贝数小于N×103 IU/mL相比,大于N×104 IU/mL的丙肝患者血清ALT、AST、ALB和PA异常率增加(P<0.05),而血清DBIL和I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肝病毒主要损伤肝细胞及其合成功能,联合检测HCV Ab和HCV RNA拷贝数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策略,为疟疾防控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8.79±9.74) 岁。其中,恶性疟20例,间日疟3例,恶性疟混合间日疟2例,卵形疟1 例,三日疟1例,分型不详12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乏力(占74.36%)、头痛(占33.33%)、脾大(占30.77%)、恶心呕吐(占28.21%)等为常见临床症状,17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99.94±23.06)g/L]较治疗前[(116.97±28.30)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1,P<0.05),血小板[(209.24±100.31)×109/L]较治疗前[(102.12±86.98)×109/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01,P<0.001)。38例患者选用以青蒿琥酯为基础的治疗,除1例恶性疟重症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输入性疟疾感染虫种主要是恶性疟原虫,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尽早识别及诊断疟疾是治疗的关键。其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