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皮质醇变化及其与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80例老年女性T2DM患者为病例组,正常值为对照组;80例按照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组:HbA1c>7%组40例,年龄(67.44±6.270)岁;HbA1c≤7%组40例,年龄(67.05±5.54)岁,分析皮质醇变化.结果 病例组血浆皮质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HbA1c>7%组日均血浆皮质醇、24 h尿游离皮质醇、空腹血糖(FPG)明显高于HbA1c≤7%组(P<0.05);老年女性T2DM患者皮质醇与FPG、HbA1c、总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女性T2DM患者皮质醇明显增高,血糖升高与皮质醇互为因果,良好控制血糖、监测皮质醇可以改善老年女性T2DM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并分别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水平与血糖漂移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30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3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参数,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及标准差(SDBG)、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漂移次数(NGE)、不同血糖水平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PT)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①T1DM组和T2DM组的24 h MBG及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明显高于NGR组(P<0.05).②在昼夜24 h中,T1DM组处于理想血糖控制水平(>4.4且<8.0 mmol/L)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为(27.03±15.71)%,T2DM组为(37.77±25.40)%,均明显少于NGR组(89.20±10.34)%,P<0.05.③与NGR组相比,T1DM组及T2DM组日内血糖漂移参数(SDBG、LAGE、MAGE、晚餐PPGE)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MODD)显著升高(P<0.05),且多数指标T1DM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5).④T1DM组及T2DM组的HbAlc与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无明显相关,而其空腹C肽、餐后1h及2hC肽均与LAGE、SDBG、MODD呈负相关(P<0.05),且T1DM组相关程度多高于T2DM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及血糖漂移增加,在血糖漂移方面,T1DM较T2DM更显著.胰岛功能与血糖漂移密切相关.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是全面而精细反映血糖全方位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患者血糖波动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CHD患者50例(CHD&DM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DM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两组患者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并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同时测定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比较两组间HMGB1、vWF的水平及血糖波动参数,探讨T2DM合并CHD患者与单纯T2DM在血糖波动、HMGB1、vWF的差异及其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结果 CHD&DM组的病程、MAGE、LAGE、MPPGE、MODD、vWF、HMGB1水平明显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将CHD&DM组分为3组,其中A、B、C3组的Gensin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及B组MAGE、LAGE、MPPGE、MODD、HMGB1、vWF水平较A组高(P<0.05),C组的水平较B组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Gensini评分与MAGE、LAGE、MODD、MPPGE、vWF、HMGB1、年龄、TC呈正相关(r=0.267、0.341、0.533、0.529、0.635、0.691、0.226、0.10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Gensini评分=342.865+35.117MAGE+ 14.821HMGB1+7.927vWF.结论 血糖波动对DM合并CHD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内皮损伤及炎性反应而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调节受损及不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范围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正常对照组24例,空腹血糖受损组22例,糖耐量减低组23例,新诊断T2DM组62例,T2DM组再根据HbA1c水平分为T2DMA、B、C 3组。比较各组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①日内血糖波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和T2DM组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of blood glucose,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随着HbA1c升高,T2DM A、B、C组MBG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 B组患者和T2DM C组SDBG显著高于T2DM A组(P0.01);T2DM A、B、C 3组之间MA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日间血糖波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和T2DM A、B、C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 of daily difference,MODD)均显著升高(P0.05);随着HbA1c升高,T2DM A、B、C组MODD逐渐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bA1c水平与MBG相关,但与MAGE、MODD均无相关性。结论①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②HbA1c不同的患者其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梁慧  张萍  蓝海云 《广西医学》2013,(4):453-454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价阿卡波糖联用胰岛素泵(CSII)对2型糖尿病(T2DM)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将43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CB组21例采用CSII联合阿卡波糖治疗,CSII组22例单纯采用CSII治疗,治疗10 d后应用CGMS监测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治疗10 d后CB组的全日血糖、平均血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较CSII组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较CSII组明显减少(P<0.05),血糖达标率较CSII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CGMS能监测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情况;胰岛素泵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控制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中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T2DM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将两组患者出现低血糖次数、血糖正常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以及血糖波动值进行对比。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低血糖次数、血糖正常时间、血糖波动值以及胰岛素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在控制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中有显著效果,更快的控制血糖,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阿塔汗  孟柳 《新疆医学》2012,42(1):22-24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2组T2DM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检测的方法,评价2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种胰岛素都能有效控制血糖,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组血糖漂移度小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事件少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T2DM,在血糖控制良好时,前者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糖调节受损(IGR)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的关系.方法 选择口服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42例、IGR组33例及T2DM组39例,测定空腹血糖(FB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2hBG)、胰岛素(INS)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进行比较.结果 T2DM组与NGT组比较,HOMA-IR有差异(P<0.01);T2DM组与NGT及IGR组比较,HOMA-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GR组服75g糖2h INS(INS120)显著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与NGT组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诊断老年T2DM有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老年IGR作为T2DM的前期,表现出INS120的异常升高,在IGR时已出现IR.T2DM老年患者SBP增高是与IR并存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血糖波动情况,探讨血糖漂移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伴糖尿病肾病,30例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考察日内不同时点血糖水平、不同时段血糖漂移、餐后血糖漂移(PP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和24 h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Pearson法分析患者HbA1c与血糖漂移的相关性,多元Logjstic回归分析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HbA1c与日内7个时点血糖水平、24 h MBG及3:00~6:00、19:00~20:00时段血糖漂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PPGE无明显相关(P>0.05);MAGE与13:00、19:00时点血糖水平和PPGE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3:00时段血糖漂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日内血糖波动情况.HbA1c能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主要归因于PPGE和夜间血糖漂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血糖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比较以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高龄糖尿病患者与高龄正常糖调节(NGR)个体的动态血糖图谱特点.方法 选取26例高龄(60~80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均以预混胰岛素治疗;同时入选24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与T2DM组相匹配的NGR者.采用动态血糖仪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的高血糖(≥10 mmol/L)、低血糖(≤3.9 mmol/L)的时间百分比、24 h平均血糖(MBG),三餐前1 h和三餐后3 h的血糖,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ODD).结果 T2DM组患者除0:00-3:00时段外,其余各时段血糖均显著高于NGR组,并以早餐后血糖升高最显著,其MAGE、MODD亦显著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53.8%)T2DM患者发生30次低血糖,且66.7%(20/30)发生于夜间,尤以0:00-3:00多见(60.0%);NGR组未发生低血糖.HbA1c与MBG、24 h内血糖≥5.6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PG≥5.6 mmol/L)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P=0.03)和0.60(P=0.02)],而与MAGE、MODD无相关性.结论 HbA1c控制良好的老年T2DM患者仍有较高的餐后血糖,餐后的急性血糖升高主要发生在早餐后;HbA1c虽能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但并不能反映具体的血糖波动;即使在HbA1c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血糖波动,且常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故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及胰岛素剂量等方法更好地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水平与脂蛋白a和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以50例2型糖尿病伴蛋白尿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2型糖尿病尿微量蛋白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评估患者血糖浓度波动。分析血糖波动与脂蛋白a和血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 两组平均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2hPG)、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脂蛋白a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mALB与脂蛋白α和血尿酸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6,0.943,均P<0.05),总胆固醇、MAGE与脂蛋白a呈独立正相关(r分别为0.560,0.965,均P<0.05),SDBG和MAGE与血尿酸呈独立正相关(r分别为0.641,0.495,均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水平可影响脂蛋白a的表达和血尿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Glargine)联合阿卡波糖与预混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A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B组采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皮下注射。以空腹血糖(mFBG)〈7mmol/L为目标,并监测早餐后2h血糖(mFP1G),午餐后2h血糖(mFP2G)和晚餐后2h血糖(mFP3G)计算1d4次血糖样本的标准差(SD),以及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观察两组的血糖波动、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血糖波动小。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比预混胰岛素更利于血糖的平稳,低血糖的发生率低,波动影响更小,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和54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同期该院46例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Gal-3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Gal-3的关系;随访1年,统计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预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果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FBG、HbA1c及血清Gal-3水平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高(P <0.05);高危组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较中危组、低危组高(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Gensini分数)与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呈正相关(r =0.404、0.437和0.526,均P <0.05);随访1年,118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中共有36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组患者2支及以上病变支数、FBG、HbA1c、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支数[O^R=2.821(95% CI:1.053,7.557)]、24 h血糖[O^R=3.873,(95% CI:1.446,10.376)]、血糖波动幅度[O^R=3.636(95% CI:1.357,9.742)]、Gal-3[O^R=3.442(95% CI:1.285,9.221)]是影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72 mmol/L、2.15 mmol/L和11.90 ng/mL,敏感性分别为83.33%(95% CI:0.672,0.936)、80.56%(95% CI:0.640,0.918)和86.11%(95% CI:0.705,0.953),特异性分别为76.83%(95% CI:0.662,0.854)、65.85%(95% CI:0.546,0.760)和63.41%(95% CI:0.522,0.73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95% CI:0.761,0.901)、0.775(95% CI:0.689,0.847)和0.813(95% CI:0.731,0.879),三者联合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80.56%(95% CI:0.640,0.918)、97.56%(95% CI:0.915,0.997)和0.949(95% CI:0.892,0.981)。结论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及血清Gal-3影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两者均可作为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杓型与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6 2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进行 2 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测定 ,根据 2 4h动态血压测定结果分为杓型组 (34例 )与非杓型组 (2 8例 ) ,分析两组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 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2 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颈动脉病变和视网膜病变时的氧化应激表现。方珐:选择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浓度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糖尿病颈动脉病变,采用眼底荧光造影判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结果将其分为3组:糖尿病无颈动脉病变和无视网膜病变组(DM1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病变组(DM2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组(DM3组)32例。结果:(1)TAOC与MDA呈负相关(r=0.312,P〈0.01)。(2)DM2组、DM3组TAOC水平均明显低于DM1组(P〈0.05)。(3)DM2组、DM3组MDA水平明显高于DM1组(P〈0.05),DM3组MDA水平明显高于DM2组(P〈0.05)。结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G+A)与胰岛素泵(CSII)、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9例糖尿病随机分为三组:G+A组(n=27),CSII组(n:27),MSII组(n=25)。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在控制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G+A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MSII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P〈0.01),血糖达标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及平均住院日与MSII组比较均明显缩短(P〈0.01),G+A组与CSII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安全,减少低血糖发生,达标迅速,减少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动态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血糖波动情况,探讨血糖漂移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伴糖尿病肾病,30例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考察日内不同时点血糖水平、不同时段血糖漂移、餐后血糖漂移(PP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和24 h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Pearson法分析患者HbA1c与血糖漂移的相关性,多元Logjstic回归分析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HbA1c与日内7个时点血糖水平、24 h MBG及3:00~6:00、19:00~20:00时段血糖漂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PPGE无明显相关(P>0.05);MAGE与13:00、19:00时点血糖水平和PPGE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3:00时段血糖漂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日内血糖波动情况.HbA1c能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主要归因于PPGE和夜间血糖漂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血糖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糖漂移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摄片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比较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C肽的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动态血糖监测,观察两组间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异。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R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糖尿病病程、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但平均血糖水平是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可加剧DR病变进展,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uFDP)排泄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2例,对照组给予现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治疗,并在治疗期间保持治疗方案不变;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连素片0.3g口服,3次/d,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uFDP、经肌酐矫正后的uFDP排泄率(uFDP/C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BG、uFDP及uFDP/Cr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的黄连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uFDP排泄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