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020年1月21日至2月24日河南省8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于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治疗。观察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情况、疾病转归情况、住院时间以及肺部影像学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14天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结果纳入分析46例。病毒核酸转阴41例(89.1%),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2天;出院41例(89.1%),死亡5例(10.9%);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2天;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天、治疗14天的发热、胸闷、气短、乏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4天咳嗽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14天咳嗽评分较治疗7天明显下降(P<0.01)。完成出院时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胸片影像学好转率为58.3%(7例/12例),CT影像学好转率为66.7%(16例/24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但尚需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传统望舌方法,采集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舌诊资料,包括舌色、舌形、苔色、苔质。比较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舌质、舌苔特征。结果 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舌色主要为淡暗舌40例(28.78%)、红舌36例(25.90%)、淡红舌33例(23.74%);正常舌形85例(61.15%)、齿痕舌41例(29.50%)、裂纹舌13例(9.35%)。134例患者进行了舌苔分析,其中腻苔79例(58.96%)、薄苔33例(24.63%)、厚苔22例(16.42%);润苔115例(85.82%)、干苔19例(14.18%);黄苔94例(70.15%)、白苔40例(29.85%)。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舌色、舌形、舌苔厚薄程度、舌苔润燥程度、舌苔颜色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普通型比较,危重型患者红舌、暗红舌更多见(P=0.004),重型(P0.001)、危重型(P=0.002)患者裂纹舌更多见,危重型患者厚苔较多见(P0.001),黄苔在重型(P=0.001)、危重型(P=0.012)患者中占比更高;与普通型、重型比较,危重型患者干苔更多见(均P0.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红舌、暗红舌、裂纹舌和黄苔、干苔、厚苔,提示随着病情加重,疫邪存在化热、化燥表现,同时伤及气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3家医院就诊的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连花清瘟颗粒联合常规治疗患者51例为治疗组,倾向性配对1∶1,常规治疗患者5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持续时间、有效率,其他症状体征消失率、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好转率等。[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治疗组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分别为83.7%、61.3%、62.2%,对照组为61.0%、34.3%、3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2.9±1.7)、(3.5±1.5)、(3.9±2.0)d,对照组为(3.9±1.3)、(4.8±1.5)、(5.2±1.8)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治疗有效44例(86.3%);对照组为35例(6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痰、气促、胸闷、食欲减退症状消失率分别为55.0%、61.5%、54.6%、34.8%,对照组为15.8%、14.3%、15.8%、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转重型4例(7.8%),对照组11例(2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部CT好转28例(54.9%);对照组为23例(4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连花清瘟颗粒能明显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促、胸闷、食欲减退临床症状,提高主要症状有效率,降低普通转重型比例,提示连花清瘟颗粒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治疗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炎1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47例患者病历资料作为治疗组,汉川市人民医院早期收治的40例患者病历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包括退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临床症状积分、病情转归。结果两组退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死亡0例,对照组死亡1例,两组由普通型转重型各1例,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肺炎1号"能缩短新冠病毒核酸转阴的时间,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湿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症指标表达影响和CT影像学改变。方法收集确诊轻型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19例,对照组口服阿比多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雾化,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化湿解毒方。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及外周血的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比值(LYM%),中性粒细胞比值(NEU%),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表达,肺部CT渗出吸收率等比较。结果治疗10d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CRP、PCT、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RP和PCT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D-二聚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渗出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及时使用化湿解毒方可以减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郁肺证患者的症状,调控相关炎症指标的表达,促进肺部渗出的吸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肺炎1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典型病案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的发病、发展、治疗及结局。结果患者治愈出院,退热时间为1d,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8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征方面,舌质由红转淡红,舌苔黄厚腻明显变薄。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液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转阴。CT影像学检查方面,肺部磨玻璃样影及絮片状较高密度影,范围缩小、密度减低,提示肺部炎症吸收。结论 "肺炎1号"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推导病机演变,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新冠肺炎患者75例进行中医证候采集,运用描述性分析,统计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证候特点,分析不同病程阶段病机变化规律。结果轻型患者中位于前3位的主要症状依次为咽干/咽痛(72.73%),发热、咳嗽、乏力(45.45%),头晕头痛(36.36%);普通型患者中位于前3位的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76.36%)、咳嗽(74.55%)、咽干/咽痛(56.36%);重型患者中位于前3位的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100.00%)、咳嗽(88.89%)、胸闷及乏力(77.78%)。轻型患者中以淡红舌(54.55%)、白腻苔(54.55%)为主;普通型患者中以红舌(30.91%)、黄腻苔(29.09%)为主;重型患者中以红绛舌(55.56%)、黄腻苔(33.33%)为主。轻型及普通型患者以滑脉为主,分别占36.36%、34.55%;重型患者以滑数脉为主,占44.44%。结论风热疫毒夹湿为新冠肺炎早期病因,湿毒贯穿始终,个体素质差异导致疾病转归各异。针对病因病机精准辨证施治,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麻杏宣肺解毒汤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加克立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麻杏宣肺解毒汤口服,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发热、咳嗽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后胸部CT影像变化及病情进展为重型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1),发热、咳嗽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 0.05),治疗组胸部CT病灶吸收好转例数多于对照组(P 0.01),病灶进展例数少于对照组(P 0.05),且无1例病情进展为重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麻杏宣肺解毒汤能显著改善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热、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加速肺部病灶吸收,从而达到控制病情进展,加速患者康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曾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救治的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66例,于患者出院后24 h内完成数据收集,包括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史、流行病学资料、住院期间的用药情况)、中医证候信息、舌象特征、病程,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分析辨证。结果①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小便短黄、口渴、汗出、口苦、乏力、胸闷气短;舌象特征以红舌与黯红舌为主(77.3%),腻苔多见(53.0%);气阴两虚型患者占比81.8%,肺脾气虚型患者占比18.2%。②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夹湿热证者20例(占比37.0%),肺脾气虚型患者中夹痰湿证者10例(占比83.3%),肺脾气虚型患者夹湿证发生率高于气阴两虚型患者(P0.05)。③气阴两虚型患者病程长于肺脾气虚型(P0.05),而是否兼夹湿证与患者的病程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气阴两虚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主要证型且病程较长,肺脾气虚型患者更易夹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形成曲靖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7日在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的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候、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平均年龄(28±11.83)岁,男性46.15%,女性53.85%;病情轻型1例(8%),普通型10例(77%),重型2例(15%);首发症状:咳嗽3例(23%),发热1例(8%),发热伴咳嗽6例(46%),发热伴咽痛1例(8%),无症状2例(15%);中医证候肺脾气虚6例(46%),湿热郁肺5例(39%),疫毒闭肺2例(1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的咳嗽、胸闷、咽痛等症状消失,临床治愈12例(92.3%)。结论:中西医结合诊疗新冠肺炎可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石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0日收治入院、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新型冠状病毒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2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22例,比较两组发热持续时间、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干咳)消失率、次要症状(鼻塞、流涕、咽痛、胸闷、恶心、呕吐、纳差、腹泻)消失率。结果:发热持续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发热、干咳、胸闷、纳差等症状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以及病情加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重症转化率有下降趋势。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热、干咳、胸闷、纳差等临床症状,且能够降低患者重症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针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5例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脱落3例),在西医及中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主穴取大椎、风池、孔最、合谷等,根据辨证选取配穴及补泻手法,每日1次,每周5次。观察患者针刺第3、7天主要症状的缓解情况,于针刺前及针刺第3、7天记录患者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评价量表(疗效评价量表)积分,比较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记录出院患者对针刺治疗的认识,并评定针刺治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针刺第3、7天,患者肺系相关症状及非肺系相关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患者疗效评价量表积分均低于针刺前(P<0.05),且针刺第7天低于针刺第3天(P<0.05)。痊愈出院患者中,早针刺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晚针刺患者(P<0.05)。针刺第7天总有效率为84.4%(27/32),高于针刺第3天的34.4%(11/32,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操作者未出现职业暴露;患者普遍认为针刺可帮助病情恢复,推荐接受针刺治疗。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可有效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药;重型、危重型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毒泄肺、益气固脱中药;恢复期患者以滋养肺胃,培土生金为主。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症状,给予针灸治疗和辨证施护,如发热护理、呼吸道护理、消化道护理、睡眠护理、管路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结果:60例患者中,死亡3例,2例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因为呼吸衰竭。其余均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出院标准出院。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预防普通型转为重型,降低病死率,总结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治疗新思路及新方法,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总结在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1病区27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中西医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案,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的病因病机及方药应用理论依据。结果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寒湿疫",其中医病因病机为认为先有本虚存在,后感邪而发,正邪交争,正邪盛衰结果而决定本病的转归不同,正胜则痊愈,邪胜则变重型或危重型。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慎,导致正(阳)气不足,疫毒夹杂寒邪或湿寒之邪从口鼻而入,侵袭气道,壅塞肺胸,肺宣肃不彻,积而成饮化痰,阻于肺络;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本病,若疫毒大甚,导致阳气大伤,虚阳外越而转为危重症。在西医抗病毒、抗感染、调节免疫及氧疗等治疗基础上,结合口服四逆汤合小青龙汤加减获得良好效果,27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部转阴出院,肺部影像学提示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无一例转重型及危重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东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案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毫火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后遗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行毫火针治疗,穴取命门、身柱、膏肓、足三里、上巨虚等,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胸部CT影像学变化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22例遗留有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恢复率为86.4%(19/22)。治疗后患者肺部阴影面积较治疗前缩小(P<0.05),25例遗留有肺部CT异常的患者有效率为84.0%(21/25)。治疗后痊愈2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4.8%。结论:“标本配穴”毫火针能明显减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咳嗽、乏力、胸闷等后遗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同时促进肺部病灶炎性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中医辨证分型为寒湿郁肺型的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予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藿香15 g,苍术15 g,陈皮12 g,半夏15 g,茯苓20 g,桔梗10 g,厚朴10 g,甘草10 g)加减治疗,并结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结果:11例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为(8.73±5.88)分,治疗后症状积分为(0.45±0.52)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消失率:发热为100%、咳嗽为60%、乏力为100%,白腻苔消退率为64%;11例患者有1例转为危重症,转危重症率为9.09%,临床治愈率为100%。结论:藿香正气散辨证加减配合西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轻症向重症转化,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14日本院收治的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及疾病史,通过血液生化分析及胸部CT检查患者临床情况,由5名高级职称中医师对患者舌象进行诊断,并根据《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进行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为(44.00±15.17)岁,以男性居多,57.14%的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42.86%的患者有确诊患者接触史;50%以上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CD3、CD4和、CD8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增加;胸部CT显示,80%以上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双肺病变占60%,病变类型以斑块状阴影居多;多数患者伴有发热(85.71%)、咳嗽(80.00%)、肌肉酸痛(42.86%)、乏力(40.00%)等临床症状;患者的证型主要是湿邪郁肺(45.71%),其次为邪热壅肺(37.14%),病机特点以湿为主,其次为热;舌苔以腻苔为主,舌质以红和淡红为主。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邪郁肺为主,致病特点以"湿"为主,可针对性地采取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信息(包括舌脉象),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冠肺炎重型患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2月7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隔离病房收治的13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予抗病毒、抗感染、氧疗、调节免疫及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并加用中医药干预,分析其临床特征、中医证候信息等.结果:13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均有明确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部分有乏力、汗出、纳差等,舌象多见腻苔、舌质红或淡红,脉象多见细、滑、数.从入院到病情加重的平均时间为4.5d.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气促、咳嗽、乏力等主要症状好转,均未向危重型进展,13例均已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3.62±4.92)d,较普通型患者长.结论:需重视新冠肺炎患者入院后症状变化的临床意义.经中西医结合诊治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重型向普通型转化机率,避免重型向危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中药连花清瘟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11日至1月30日在武汉市第九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治疗组(21例,常规治疗联合连花清瘟颗粒,1袋/次,3次/日),对照组(21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发热、咳嗽、乏力)消失率,发热持续时间,其他症状(肌肉痛、咳痰、鼻塞、流涕、咽痛、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头疼、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消失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发热症状消失率85.7%(对照组57.1%),咳嗽症状消失率46.7%(对照组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4.6±3.2)d,较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6.1±3.1)d,缩短1.5 d;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咳痰消失率64.3%(对照组9.1%),气促症状消失率77.8%(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连花清瘟能明显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发热、咳嗽、咳痰、气促症状,为其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初步的临床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总结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院内新冠2、3号方剂,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有效指标的变化。结果:宝鸡地区13例患者轻型1例,普通型8例(61.54%),重型4例(30.77%),呈聚集性发病8例(61.54%),入院时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特征,中医学证候学特征为湿毒郁肺或湿热郁肺。12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转院,临床治愈率92.31%,疗程9~17 d。结论: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冠肺炎,临床治愈率高,在短期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中药在缓解患者病情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