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激性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AMI后应激性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01例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根据入院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分成3组.A组55例,血糖正常(≤6.1mmol/L).(2)B组21例,血糖介于6.1与8.0mmol/L之间.(3)C组25例,血糖≥8.0mmol/L.对3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组梗死部位无差异,P>0.05.B组,C组心衰发生率较A组高,P<0.05.C组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较A组高,P<0.05.死亡组血糖水平高于存活组(8.1±3.1mmol/L vs6.6±2 1mmol/L,P<0.01).结论老年AMI伴应激性高血糖心衰发生率高,当血糖≥8.0mmol/L时,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亦增加,AMI后应激性高血糖提示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1186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为2组:高血糖组585例,正常血糖组601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正常血糖组住院时间、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与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糖组比较,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vs 24.3%,0.7%vs 1.5%,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糖增高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r=0.716,P0.05),与死亡呈正相关(r=0.701,P0.05)。结论血糖增高可能导致AMI患者心力衰竭及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AMI病例563例,按空腹血糖水平分空腹高血糖组(空腹血糖≥7 mmol/L,n=250)与对照组(空腹血糖<7 mmol/L,n=313),在不同的心功能Killip分级下比较两组房颤发生率的差异;分别比较两组中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合并空腹高血糖或房颤,入选患者分既无高血糖亦无房颤亚组、合并高血糖亚组、合并房颤亚组、同时合并高血糖与房颤亚组4个亚组,比较4个亚组住院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在心功能Killip Ⅰ级、Ⅱ级时,空腹高血糖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4% vs 6.5%,P=0.005及21.4% vs 12.2%,P=0.037);在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时两组房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1).Loge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95%CI 1.59~4.30).无论空腹高血糖组还是对照组,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6,0.441); 既无高血糖亦无房颤亚组住院死亡率0.4%,同时合并高血糖与房颤亚组住院死亡率31.5%,后者是前者的79倍.结论:AMI患者合并空腹高血糖住院期间房颤发生率增高,高血糖可能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无关;AMI同时合并空腹高血糖与房颤,住院死亡率进一步增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随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应激性高血糖AMI组:30例,伴随应激性高血糖(血糖≥7.0 mmol/L);血糖正常AMI组:28例,血糖正常(血糖≤6.1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AMI组和血糖正常AMI组相比,前者年龄较大,且心功能不全,无复流现象较高,病死率较高。应激性高血糖AMI组患者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与血糖正常AM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差,相关病变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院血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即刻、入院24、48 h血Na~+水平最低值将其分为正常组45例(血Na~+135 mmol/L)、轻度低钠组75例(轻度组,血Na~+120~135 mmol/L)、重度低钠组30例(重度组,血Na~+120 mmol/L),所有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比较各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面积等指标的差异,统计住院30d患者病死率。结果:3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CK-MB、cTnI水平高于正常组(均P0.05),重度组CK、CK-MB、cTnI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P0.05)。正常组LVEF高于轻度组、重度组,且轻度组高于重度组(均P0.05)。重度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轻度组与正常组,且轻度组大于正常组(均P0.05)。重度组病死率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存活患者血Na~+水平高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AMI患者低钠血症程度与CK、CK-MB、cTnI水平、心肌梗死面积、住院30 d病死率呈负相关,与LVEF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46例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升高2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均〈0.05);血糖升高3组CK、AST、乳酸脱氢酶(LDH)和ST段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0.05或P〈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钠浓度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ASTEMI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后即刻2、4 h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Na+)分为3组,血钠大致正常组(正常组)Na+>130 mmol/L 50例;轻度低钠组(轻度组)Na+120 mmol/L~130 mmol/L 56例;重度低钠组(重度组)Na+<120 mmol/L 14例。比较各组心肌酶及住院事件(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重度组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住院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中死亡5例,其血钠浓度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在ASTEMI中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住院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尤其与病死率相关。低钠血症可能是ASTE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发病24h内住院的AMI患者84例,入院后根据血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结果,分为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54例(观察组)和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39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观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4.4%,高于对照组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心功能损害严重,且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可判断心功能损害程度及观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院时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 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 mmol/L组(2018例),6.1~7.7 mmol/L组(2170例),7.8~11.0 mmol/L组(1929例),11.1~13.0 mmol/L组(465例)和>13.0 mmol/L组(864例),后3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30 d的病死率.结果 在人院高血糖患者中有相当比例无既往的糖尿病史;各血糖水平组内,非糖尿病的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比例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 mmol/L组6.8%,6.1~7.7 mmol/L组8.3%,>13.0 mmol/L组18.6%,P<0.001),而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血糖<6.1 mmol/L组16.7%,6.1~7.7 mmol/L组8.2%,>13.0 mmol/L组22.0%,P<0.001);除显著高血糖(血糖>13.0mmol/L)外,非糖尿病的高血糖患者病死率高于相同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7.8~11.0 mmol/L组:OR=1.85,95%CI:1.45~2.34,P<0.001;血糖>13.0 mmoL/L组:OR=2.69,95%CI:1.97~3.66,P<0.001);而糖尿病患者中,除显著高血糖组外(血糖>13.0 mmol/L组:OR=3.08,95%CI:1.16~8.17,P=0.024),其他组近期死亡危险均无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与糖尿病患者相比,无既往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但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并且是与近期预后不良更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丰城矿务局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4例,根据患者空腹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126例和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为3.9~6.1 mmol/L)1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颅脑CT检查患者梗死范围;判定患者临床疗效。结果高血糖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7.7±11.9)分、出院时为(15.1±10.7)分,分别高于正常血糖组的(18.5±10.3)分、(9.6±5.2)分(P0.05);高血糖组局限梗死率为61.9%(78/126),低于正常血糖组的80.4%(111/138)(P0.05);正常血糖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高血糖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7.562,P0.05)。结论高血糖会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及临床疗效产生不利影响,血糖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糖浓度对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患者中的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24 h)10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就诊时的血糖浓度分为3组:Ⅰ组(血糖浓度<7.0 mmol/L)52例;Ⅱ组(血糖浓度7.0~11.0 mmol/L) 33例;Ⅲ组(血糖浓度≥11.1 mmol/L)23例.所有患者转复前完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盐酸普罗帕酮药物转复.结果 Ⅰ、Ⅱ两组转复率分别为94.2%(49/52)、84.8%(28/33),与Ⅲ组69.6%(16/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浓度≥11.1 mmol/L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普罗帕酮的转复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两类达标血糖控制对急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15分且合并高血糖的危重患者200例,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IIT)组和常规控制(CIT)组,比较两组近期死亡率、3d及7d后APACHEⅡ、严重并发症、低血糖、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指标. 结果 IIT组住院时间和费用、院内感染发生率、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3d及7d后APACHEⅡ较CIT组低(P<0.05).两组低血糖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 vs 13%,P<0.01),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IT可能为临床带来较多益处,但增加急危重患者低血糖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AMI合并PAF患者129例,按照随访期间药物应用情况分为联合组(67例)、阿托伐他汀组(21例)、厄贝沙坦组(23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各组血压、血脂、左心房内径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ST段下降幅度(STR)和肌钙蛋白T峰值的影响。方法首次AMI的412例老年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血糖<7.0mmol/L)156例;B组(血糖7.0~11.1mmol/L)135例;C组(血糖>11.1mmol/L)121例;分析3组患者急诊PCI术后90minSTR与血浆肌钙蛋白T峰值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PCI术后90minSTR>70%较A组显著减少(17.96%vs51.49%,P<0.01),B组患者PCI术后90minSTR30%~70%与血糖水平的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PCI术后,STR>70%的患者肌钙蛋白T峰值低于STR<30%患者[(0.033±0.018)ng/Lvs(0.107±0.055)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组肌钙蛋白T峰值升高与血糖的相关性最为密切(r=0.399,P=0.001)。入院时血糖水平与肌钙蛋白T峰值呈显著正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越高,血清肌钙蛋白T峰值升高越明显。结论入院时血糖升高的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较好的控制血糖对于此类患者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及其狭窄程度。方法选择AMI患者325例,按年龄分为3组,<70岁组63例,70~79岁组140例和≥80岁组122例。3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患者无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降低,斑块数≥3个、斑块厚度≥0.19 cm及稳定斑块的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结论多数老年AMI患者的颈动脉为轻度狭窄和不狭窄,多为不稳定斑块。斑块的超声回声特征较斑块的数量及其狭窄程度更重要,应高度重视对AMI惠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例,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 ≥70岁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STE AMI)患者5 2例(≥70岁组) ,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判定梗死相关动脉未能有效开通,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TIMI 3级灌注、同时患者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的6 7例(<70岁组)STE 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70岁组患者比较,≥70岁组的STE AMI患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大;但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异,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PCI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并未见增加。结论 ≥70岁组患者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PCI成功比例与<70岁组的STE AMI患者相同,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情况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应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80例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二甲双胍治疗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联合药物降糖组则采取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血糖达标率;GLU降低至6.39 mmol/L内时间、PBG降低至7.8 mmol/L内的时间、GHb降低至6.0%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药物降糖组血糖达标率、GLU降低至6.39 mmol/L内时间、PBG降低至7.8 mmol/L内的时间、GHb降低至6.0%时间、血糖情况相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药物降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可获得较好预后,可有效改善血糖代谢,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特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复律后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测定老年人持续、阵发性房颤及房颤复律后左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并与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1)射血分数、每搏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左心房内径各指标持续、阵发性房颤组及房颤复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次为差异非常显著(P<0.01);差异显著(P<0.05)及差异不显著(P>0.05);(2)房颤复律组E/A为0.71±0.14,与照对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持续、阵发房颤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与房颤复律组比较,分别为P<0.01,P<0.05。结论老年特发性持续房颤患者存在明显左心功能障碍;阵发性房颤者短时间内可出现左心功能改变;房颤复律后心脏收缩功能可恢复或接近正常,但仍存在不同程度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P波异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P波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 110例老年初发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有新出现的心电图P波的异常分为 :P波正常组 34例 ,P波异常组 76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观察 12个月再梗死及死亡率。结果 心电图P波异常组三支病变多见 (P<0 .0 1) ,左室射血分数 <40 %者多见 (P <0 .0 1) ;12个月时再发心肌梗死率 9.2 % ,死亡率 6 .6 % ,而P波正常组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结论 新出现的心电图P波异常可能为影响老年急性Q波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桥血管病变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梗死相关血管为静脉桥血管(SVBG)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0岁(213例)与<70岁(96例)两组AMI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事件进行比较。分析SVBG有效再通比例、住院期间死亡比例及短期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PCI的技术成功比例、急性再闭塞比例均未见显著差异。但在≥70岁组,PCI后发生慢血流和无血流现象明显为多、住院期间绝对死亡数为多(20vs4)。死亡病例分析显示,90%的死亡病例出现在发生慢血流无血流现象的病例;多次心肌梗死、SVBG连通优势冠状动脉血管、以及连通惟一剩存的SVBG时,发生无血流慢血流后,死亡危险较高。结论老年AMI患者的SVBG病变急诊介入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和高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